对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有幸去绍兴听优质课,一天的听课活动,让我领略到数学教师的风采,可谓群英荟萃,课堂教学艺术各有千秋,观摩之后,本人有几点很深的感触,这次优质课上课的内容是“中位数和众数”,也不知是八年级的学生害羞不想说,还是有些教师讲得不精彩,有几堂优质课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而张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比较好,获得了一等奖,大家一致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之一,就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采用情境引入,让学生有一颗兴奋的心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催化剂,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应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节课用多媒体导人新课,以“我应聘工作”为主线,首先是讲述了“我”去应聘工作时看到了招聘启事上写的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和同事们的反映不符,“我”到底听谁的?教师开始发问:经理是否欺骗了“我”?这里的平均工资能否反映一般员工的工资水平?我们用哪个数据来反映一般员工的收入更有说服力?给这个数据取一个什么名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学习,这样,通过提问质疑法,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逐步推向深入。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一颗表现的心
  
  这节课张老师很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处理问题时体现了三个原则。
  
  1.启发性原则
  在导入新课时所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包含了许多疑点和悬念,值得深思,一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而且能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考,例如,在讲员工的收入不能用平均数来反映时,教师提醒大家注意经理和见习生的工资有什么差异,从而讲述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又如公司多了“我”以后,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中位数和众数还是1500元吗?从而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另一种求法。
  
  2.量力性原则
  在这节课上,张老师所提问题考虑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选择了那些难易适度,既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
  
  3.适时性原则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对我们设置课堂提问是有现实意义的,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张老师在叫一个学生回答鞋码的众数是什么时,那个学生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做所求的众数,这时张老师没有否定,而是适时引导说:“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学生很快意识到了错误,及时进行了订正,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巧妙处理,因势利导,向学生暗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正确答案的途径,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讨论注重实效;让学生有一颗参与的心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十分注重在讨论中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式,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注重实效,体现了讲课教师驾驭课堂的出色能力,例如,在“判一判”、“帮一帮”、“议一议”几个环节中,采用了集体讨论、提问回答的形式,通过相互交流,多种信息得到碰撞、融会,使问题得以解决,实现了知识内化,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不作是非暗示,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对共性误解,教师也不简单否定,而是作针对性引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课堂讨论中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作用。
  
  四、积极鼓励肯定,让学生有一颗安全的心
  
  在课堂上,张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试一试”、“判一判”、“帮一帮”、“议一议”的练习,适时地提出问题,以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都有想一试身手的冲动,学生不甘落后,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偶尔插入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是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对后进生更要用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感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教师对这样的学生要有信心,有期待,不能轻易放弃,记得在上课时张老师对一名回答错误的同学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就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当中不断进步的,”这名学生高高兴兴地坐了下去,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依然积极参与,我们在课堂上,要切记“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句话,教师的一句话可能让他们退缩,也可能给他们以鼓舞,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有一颗安全的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来。
其他文献
高中化学教学,既要教授知识、培养技能,又要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客观、求真的科学态度.如何很好地做到这一要求呢?笔者认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就如何实施实验教学,深度挖掘化学实验的功能,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实施前明确实验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布鲁纳提出教学四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反馈原则.化学实验教学要满足这个四原则,首先得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与农业、能源、资源开发、材料以及环保等多个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人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内容分散及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多年工作实践,谈一点体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教师的职责是传播人类自然科学文明,对学生的智、德、能、美的素质进行培养,教者除具备堪为人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责任心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才能担当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能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操作,不但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从真实“情景”中获得知觉信息,形成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协商与会话”等教学辩论引导抽象思维,完成意义建构,形成理性认识.本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谈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实验,化学就失去了生命和活力.化学新教材十分重视使学生体验和感悟绿色化学思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在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中指出要“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让学生“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班主任工作确实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研究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艺术.一个好的高中班主任能够带好为个班,能够对这个班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带领一班学生,在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阶段,培养意志、塑造品格、学习知识、丰富人生.同时,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德育工作
绿色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在五个“R”上,即拒用(Reject)危害品、减量(Reduce)使用、循环(Recycle)使用、重新(Reuse)使用、可再生(Re-generate).化学实验是与绿色化学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最能体现绿色化学理念的部分.因此在实验教学
摘要 为探究3% 14-羟芸·烯效唑悬浮剂、30%多效唑·矮壮素悬浮剂、30%多效唑·甲哌鎓悬浮剂3种新型复合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的化学调控增产效应,于花生始花期、盛花期和荚果期分3次喷施3种不同剂量的上述药剂,研究其对花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调节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均可显著抑制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生长,即抑制花生植株旺长,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单株分枝数和叶面积系数,提高
每一个人,都是从错误中成长起来,在挫折中成熟起来的.在数学教学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很强,那么学生的思维旁逸斜出,也就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尝试、探究会生成较多的差错.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因错误而精彩.  一、错误形成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