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索数学思维定式的双重性及其教学对策探究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理解思维定式的内涵及其双重性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思维定式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针对思维定式二重性的教学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思维定式;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由于以往经验和记忆的影响,思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定式,习惯于采用某种相对固定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此时,很多老师较多地关注思维定式的负面或思维定式的消极意义,而不能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就急于打破这种思维定式.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定式看作数学认知过程的一个静态因素,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笼统地反定式,而应正确定位思维定式的真实内涵和客观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定式点,使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还要把负效应适时地转化为积极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思维能力向高层次发展.
  思维定式的内涵及其双重性
  所谓思维定式,是指由于同一类问题多次使用相同的思维方法、思维策略获得成功解决,因而遇到相近、相似(指实质而不是指外表)的问题时所做出的习惯性反应. 它常表现为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按自身已形成的某种固定的经验、模式、习惯去按部就班地考虑和解决问题,思维过程比较固定,很难跳出程序步骤的约束进行跳跃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思维定式所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变性. 所以,新的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其相似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往往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而当新问题相对于旧问题是差异性起主导作用时,由旧问题的求解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则往往有限于新问题的解决. 所以,当两次的思维活动属于同类活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正确的引导作用;当两次的思维活动属于异类活动时,前次思维活动会对后次思维活动起错误的引导作用. 由此可见,思维定式具有两面和双重效应,即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式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能够提高灵活应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干扰学习,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思维定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
  学生学习的影响
  1. 思维定式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着积极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学习者对知识的被动接纳,而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因此,学生在学习并探究新的知识时,往往会将学过的类似知识,或将新知识的特征与旧知识的特征进行比较, 发掘其相同或相似点,再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情境建立联系,做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以实现知识迁移.
  如学习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用分数四则运算法则类比,从而使分式四则运算法则的教学无难度可言,教师需要做的只是解题方法技巧的训练. 又如,有些学生会因为扇形与等腰三角形形状相似,从而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类比扇形面积,得出S=lR的正确结论.
  2. 思维定式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负面影响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时,易受一个个框框的限制,而不去改变思维的方向,不能多角度地、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 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当与问题的解答途径不一致时,往往会形成负迁移,从而产生消极的影响,干扰、影响新思路的形成.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由于思维定式的趋向性及专注性,学生在理解一个概念、熟悉一种解题方法后,在面临新的条件要变换方法时,仍会运用常规的方法求解,导致解题的单一与呆板.
  思维定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给
  教师的启示
  1. 分析思维定式的形成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定式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数学思维自身要求的思维定式. 数学学习中,学生在面临相似特征的问题时,能同已学过的知识或已解决的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的联系,去识别与理解那些意义不明、特征不清、条件隐蔽的对象,从而为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再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促进对新概念、新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式. 这种科学的思维定式,不仅是数学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如,数学概念的教学,如果就概念讲概念,草率地把概念硬灌输给学生,那么只能形成僵硬的概念定式;如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实际事例和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就是积极的、活跃的“概念定式”,就会形成适合的定式思维.
  2. 发挥思维定式的积极作用,促进思维定式正迁移
  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定式的基础上发生的,并利用已有的经验按照一定的模式去解决. 正确、稳定的思维定式可使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表现出习惯化、自动化,从而大大缩短解题的探索过程.
  所以猜想错误.
  3. 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消除思维定式负迁移
  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擅长寻找和运用问题中所需的全部信息,只能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造成思维的封闭和单一.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心扉,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一系列变式,呈现出一种动态,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发现,寻找更灵活多变的方法,从而不断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其解题能力.
  如,在△ABC中,∠C=90°,AC=BC, AD平分∠CAB. 求证:AC CD=AB.
  比较多的学生能够找出其证明方法,但他们几乎都会想到靠证明全等三角形使问题得证. 教师就请其中的代表来黑板板演其证明过程. 然后教师问同学们:可以不通过全等来证明吗?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发现如下证明方法.   证法1:过点D作DE⊥AB 于点E,则∠DEA=90°. 因为AD平分∠CAB,所以∠CAD=∠EAD. 又因为∠C=90°,所以 DC=DE(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在△ACD和△AED中,因为∠CAD=∠EAD,∠C=∠DEA=90°,所以∠CDA=∠EDA. 所以AC=AE(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在△ABC中,由∠C=90°,AC=BC,得∠CAB=∠B=45°. 因为DE⊥AB,所以∠DEB=90°. 所以∠EDB=45°. 所以DE=EB. 所以AB=AE EB=AC DE=AC CD.
  教师充分肯定了该学生的证明方法,它是一种更优化的证明. 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另外的证法. 既然可以把较长线段截短,那可以把较短的线段怎么做呢?于是比较多的学生思考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证法2:如图1,延长AC至点E,使CD=CE,并连接ED. 因为∠ACB=90°,所以∠ECD=90°. 又因为CD=CE,所以∠CED=45°. 在△ABC中,由∠C=90°,AC=BC,得∠CAB=∠B=45°,又AD平分∠CAB,所以∠1=∠2. 在△EAD和△BAD中,因为∠AED=∠B=45°,∠1=∠2,AD=AD,所以△EAD≌△BAD. 所以AE=AB. 又AE=AC CE=AC CD,所以AB=AC CD.
  还可以找出第三种证明方法吗?在教师的等待和鼓励下,有学生找出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证法3:如图2,延长DC至点E,使得CE=AC. 因为∠ACD=90°,所以∠ACE=90°. 所以∠1=∠E=45°. 因为AD平分∠CAB,所以∠2=∠3=∠CAB. 因为∠ACB=90°,AC=BC,所以∠CAB=∠B=45°. 所以∠2=∠3=∠CAB=×45°=22.5°. 所以∠1 ∠2=45° 22.5°=67.5°. 又因为∠4=∠3 ∠B=22.5° 45°=67.5°,所以∠1 ∠2=∠4. 所以EA=ED(等角对等边). 在△EAB中,因为∠B=45°,∠E=45°,所以EA=AB. 又EA=ED=EC CD=AC CD,所以AB=AC CD.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发挥思维定式在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需要把负效应适时地转化为积极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向高层次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践行探究性学习,不仅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还迎合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渐进式建构. 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圆周角”的课堂教学为例,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进行具体阐述,并谈谈笔者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核心素养;经验积累;主动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 《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
[摘 要] 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分工,精选探究问题,及时进行有效评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师生
[摘 要] 所谓教学,强调的就是“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交错配合. 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指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灵动课堂教学气氛,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教学活动更易开展. 更重要的是,互动的过程给了教师适当介入与巧妙引导的契机,得以让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当中走向升华,逐步掌握初中数学的高效学法. 本文立足相关理论与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及
[摘 要] 变式训练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变式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改变题目呈现的形式、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更改问题的答案,更多的是通过“变”来引导学生思维的多角度转变,以此引导学生以不变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来解决千变万化的问题,分析“变”的本质,剖析“变”的目的,吃透“变”的价值,最终提升应“变”能力.  [关键词] 变式;思维;资源;规律;初中数学  数学是灵活的,这个特点在初
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 在解决与函数有关的(如方程、不等式等)问题时,巧妙利用函数的相关性质,可以使得问题得到简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函数的基本性质是函数知识的核心,是研究函数、方程、不等式的重要武器,已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重头戏”. 如何利用函数性质是解题的难点与关键.  重点难点  1. 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一般地,
最古老鸟巢 距今100多年    捷克北部的雅布洛内茨有一个宽2米,重达1吨的鸟巢,每年都有候鸟在此落居并繁育后代,据记载,该鸟巢最早发现于1864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成为世界上最古老鸟巢。    最高佛塔 高148米    由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策划设计,历时3年建成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在陕西扶风法门寺落成,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塔前铺
[摘 要] 类比和猜想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数学学习方法,类比和猜想均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其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实践证明. 但是,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推动数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发现问题某种程度上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类比猜想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数学;类比;验证;思维能力  类比是一种方法和意识,猜想是一种能力和思考. 开普勒说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学习应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因此,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也就理所当然成了数学教学应关注的目标之一.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主要渠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呢?本文通过课堂案例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 操作;讨论;引导;概况  (学生首先
李明军:男,1969年8月出生于山东郯城。大学毕业后曾任教于一所重点中学,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到某大学任教,先后担任系副主任、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同时任重点学科带头人。现在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后。    大哥:  你好!  今天写信来打扰你,主要是想跟你说说这段时间以来一直缠绕在我心里的烦恼。  小时候,爸爸经常教导我,要努力做一个不平凡的人。他一有空就给我讲那
[摘 要]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所在,而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学生,依托学情进行学材的构建是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材的再构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 教材;重组;感悟;配方法  今年,南通市教育局在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实验区推进会,本人有幸聆听了李庾南老师作的《自学·议论·引导》专题报告. 报告中,李老师重点谈到了将“重组教材”改为“学材再建”的教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