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相信所有的儿童都能学习,所有的儿童都能取得成功,所有的儿童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潜能。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独立学习、主动学习。
一、心理激励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我平时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情境
约翰•古德莱德在《学校研究》一书中提出一个令人难过的发现:他观察的1000个课堂中,大多数没有真实感觉,即没有兴奋、惊奇、愤怒、高兴或关心的表示。通常教师是以一种中立的感情给学生讲课。而人人都有七情,我们有责任在教学中创设使学生欢笑,感觉愤怒,表达强烈想法,对某个题目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表达,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
1.为学生创设“乐学”的空间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因此,在课堂上,除关注知识外,更要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创设孩子们熟悉并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孩子天性爱玩,为什么?因为他能从中得到乐趣,如果学习也能给予他们乐趣,那么乐于学习、自主学习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如在教学“快乐的动物”一课时,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翻阅相关资料,将“倍的认识”与“倍的计算”由一课时拆分成二课时进行。分散难点,降低难度。同时大胆地改变了书中的教学情境,用“找幸运星”的游戏开场,一下子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课上,得到“幸运星”的同学分男女生各站一排,融洽的气氛与熟悉的面孔与使同学们情绪十分高涨,通过大家对男女生人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新知识。整节课虽没有一丝原教材的影子,但却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上,必须做到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一致。从问题质量的角度看,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低劣的问题则是浪费时间。如:“对不对?”“是不是?”等等,如此的问题纯粹是一种语言浪费,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惯,也容易滋生惰性。
通过现象看本质,教师“边问边答”或“问”得过多,突出的是对知识的灌输,体现的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怕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不发问,但并不是问得越多越好。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多问”的空间。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3.为学生创设“说理”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有许多教师对所授知识,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生怕学生有所闪失,总是一讲再讲,以为这样反复强调,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就会忘不掉。教师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实那样做,由于缺少了对学生心理的一种顾及(滔滔不绝的下面有几个学生在听呢?),缺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并非就能产生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不易忘记的应是在愉快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经过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学生们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的体验及良好的感受。所以,教师不能“大讲特讲”,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说理”的机会和开拓学生“说理”的空间。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尝试着去改变过去的“滔滔不绝”。复习旧知时,变老师“倒片子”为学生说;探索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不包办代替。试卷评讲时,让学生上台讲解题思路;作业讲评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主动对老师讲错题原因,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班性的讲解。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得好,少讲比多讲效果强。为了不削弱少讲所发挥的功能,教学中配以无声的体态语也显得十分重要,使学生从教师的眼神、肢体语言中有所反应,产生一种心领神会、心灵相通的感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少声胜多声,无声胜有声。
三、积极评价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必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泰戈尔说得好:“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善。”赏识如同水的歌舞,能使孩子潜能得到发挥,所以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适时的鼓励,会给孩子以成就感,从而激起孩子们更强的求知欲,更容易养成独自思考的习惯,自主学习意识会更加强。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四、升华情感
老师被你们的真心、诚心、爱心所感动。其实在大自然中不光小鱼有自己的生命,一只鸟、一朵花、一棵草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保护动物、植物的爱心(板书: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的。
一、心理激励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中人的潜能会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我平时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前提条件。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感到压力而失去自信。这不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再举手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情境
约翰•古德莱德在《学校研究》一书中提出一个令人难过的发现:他观察的1000个课堂中,大多数没有真实感觉,即没有兴奋、惊奇、愤怒、高兴或关心的表示。通常教师是以一种中立的感情给学生讲课。而人人都有七情,我们有责任在教学中创设使学生欢笑,感觉愤怒,表达强烈想法,对某个题目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表达,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
1.为学生创设“乐学”的空间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因为数学是充满了兴趣的科学,也是最便于自学的科学。”因此,在课堂上,除关注知识外,更要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创设孩子们熟悉并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孩子天性爱玩,为什么?因为他能从中得到乐趣,如果学习也能给予他们乐趣,那么乐于学习、自主学习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如在教学“快乐的动物”一课时,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翻阅相关资料,将“倍的认识”与“倍的计算”由一课时拆分成二课时进行。分散难点,降低难度。同时大胆地改变了书中的教学情境,用“找幸运星”的游戏开场,一下子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课上,得到“幸运星”的同学分男女生各站一排,融洽的气氛与熟悉的面孔与使同学们情绪十分高涨,通过大家对男女生人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新知识。整节课虽没有一丝原教材的影子,但却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上,必须做到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一致。从问题质量的角度看,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低劣的问题则是浪费时间。如:“对不对?”“是不是?”等等,如此的问题纯粹是一种语言浪费,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惯,也容易滋生惰性。
通过现象看本质,教师“边问边答”或“问”得过多,突出的是对知识的灌输,体现的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怕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不发问,但并不是问得越多越好。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多问”的空间。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3.为学生创设“说理”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有许多教师对所授知识,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生怕学生有所闪失,总是一讲再讲,以为这样反复强调,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就会忘不掉。教师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实那样做,由于缺少了对学生心理的一种顾及(滔滔不绝的下面有几个学生在听呢?),缺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并非就能产生好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不易忘记的应是在愉快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经过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以及学生们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的体验及良好的感受。所以,教师不能“大讲特讲”,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说理”的机会和开拓学生“说理”的空间。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尝试着去改变过去的“滔滔不绝”。复习旧知时,变老师“倒片子”为学生说;探索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不包办代替。试卷评讲时,让学生上台讲解题思路;作业讲评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主动对老师讲错题原因,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班性的讲解。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把握得好,少讲比多讲效果强。为了不削弱少讲所发挥的功能,教学中配以无声的体态语也显得十分重要,使学生从教师的眼神、肢体语言中有所反应,产生一种心领神会、心灵相通的感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少声胜多声,无声胜有声。
三、积极评价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必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泰戈尔说得好:“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卵石臻于完善。”赏识如同水的歌舞,能使孩子潜能得到发挥,所以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适时的鼓励,会给孩子以成就感,从而激起孩子们更强的求知欲,更容易养成独自思考的习惯,自主学习意识会更加强。
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当数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四、升华情感
老师被你们的真心、诚心、爱心所感动。其实在大自然中不光小鱼有自己的生命,一只鸟、一朵花、一棵草都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保护动物、植物的爱心(板书: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