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中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不知感恩,不会感恩,这些都让人们深感忧虑。坚持感恩教育,使中学生在增长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份感恩情怀。本文从感恩教育的涵义及具体事例入手,对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以及我校在践行4R教育理念过程中所实施的中学生感恩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教育策略
一、 感恩教育的涵义及感恩的意义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这些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
二、 中学校园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每一学年开学的时候,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好多孩子手里拿着零食津津有味地吃着,父母甚至还有爷爷奶奶跟在后面汗流浃背,拿着行李蹒跚地给孩子报到!
一次有位家长来到学校,找到我说:“孩子不来上学,就因为没有给她买名牌的衣服。而家里父母收入十分微薄……”
一次,有位家长打电话请求我好好地与他的孩子谈谈:自己的孩子(住校生)每周回家后根本不愿与父母说话,偶尔说话语气中也满是不耐烦,即使向父母要钱也是一副“应该”的神情!
一个总是感觉家庭条件优裕的孩子曾经不无炫耀地在同学面前说:我帮妈妈洗碗,洗一个向她要1块钱,为了凑齐玩游戏钱,我还多算了!
……
调查后我发现在部分中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现象:
(1)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在家顶撞父母。
(2)破坏桌椅及学校其他公物。
(3)不知道父母生日,每天缺少与父母的问候语和道别语。
(4)同学间关系冷漠,举止不文明,说脏话。
(5)责任感不强,不会体谅父母、老师的难处。以自己为中心,计较个人利益,表现在乘车不给老、弱、病、残者让座,没有同情心,伙伴间缺乏信任等。
(6)社会公德意识淡漠,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缺少同情心,不爱护花草树木,不节约用水,不能随手拾起身边的垃圾等。
三、 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从而导致其责任意识淡薄,心胸狭隘,道德滑坡。对于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 家庭原因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淡化,尤其是作父母这一代大多数年轻时都受过苦,希望子女比自己当年过得好,生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惜代价尽一切努力,要为子女争取最优越的条件,宁愿苦了自己也不愿委屈了孩子。
(二) 学校原因
(1)目前学校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教育的目标过于功利,学生的成绩是学校、家长考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2)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被弱化甚至被忽视,造成学生心里的畸形发展,拾金不昧、扶老助残等义举反而成了新闻。(3)学校的思想教育往往喜欢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学生做榜样,忽略了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
(三) 社会原因
在目前社会转型期间,有时过分强调竞争,利益占先,经济至上。在利益前提下亲情、友情、师生情、同事情等人间至真至美的情感发生着变味变质。
四、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的三个层面
如何帮助中学生感受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祖国的培养?这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校在推行4R教育理念(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美好人性、拥有聪明睿智、奠基幸福人生)的大前提下,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做了尝试并略显成效。
我校的感恩教育,主要通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这三个层面来实施。在我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在班级以“感恩文化周”为平台,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为主线,大力开展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感恩文化教育活动”。
(一) 從认知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领会。感恩于心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
例如:初中语文课文中就有很多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如《背影》《散步》《斑羚飞度》等课文。抓住相关的课文让学生体会亲情友情,明白生命的神圣与意义,从而产生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恩之情。
(二) 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感恩之情。
例如:《在感恩母亲》这一口语交际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给学生渲染了一定感情基调后,让学生大胆表白感恩之情,营造丰富多彩的感恩氛围。在家长会上,让孩子们亲自上讲台来说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加强了孩子与父母的理解和沟通。
(三)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班级教育实践中,号召学生主动将这种感谢之情化成日常行动。倡议“四个一”: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体系还不成熟,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用“真、善、美”的东西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产生良性互动,引起情感共鸣,让他们知恩——感恩——报恩——施恩,这就是中学生感恩教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36.
[3]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
[4]蒋平,何成武,阳德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教育策略探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作者简介:
倪静,胡富琴,重庆市,重庆市长征学校。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教育;教育策略
一、 感恩教育的涵义及感恩的意义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这些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淳朴民风。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
二、 中学校园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每一学年开学的时候,总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好多孩子手里拿着零食津津有味地吃着,父母甚至还有爷爷奶奶跟在后面汗流浃背,拿着行李蹒跚地给孩子报到!
一次有位家长来到学校,找到我说:“孩子不来上学,就因为没有给她买名牌的衣服。而家里父母收入十分微薄……”
一次,有位家长打电话请求我好好地与他的孩子谈谈:自己的孩子(住校生)每周回家后根本不愿与父母说话,偶尔说话语气中也满是不耐烦,即使向父母要钱也是一副“应该”的神情!
一个总是感觉家庭条件优裕的孩子曾经不无炫耀地在同学面前说:我帮妈妈洗碗,洗一个向她要1块钱,为了凑齐玩游戏钱,我还多算了!
……
调查后我发现在部分中学生身上存在着以下现象:
(1)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在家顶撞父母。
(2)破坏桌椅及学校其他公物。
(3)不知道父母生日,每天缺少与父母的问候语和道别语。
(4)同学间关系冷漠,举止不文明,说脏话。
(5)责任感不强,不会体谅父母、老师的难处。以自己为中心,计较个人利益,表现在乘车不给老、弱、病、残者让座,没有同情心,伙伴间缺乏信任等。
(6)社会公德意识淡漠,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缺少同情心,不爱护花草树木,不节约用水,不能随手拾起身边的垃圾等。
三、 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从而导致其责任意识淡薄,心胸狭隘,道德滑坡。对于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 家庭原因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淡化,尤其是作父母这一代大多数年轻时都受过苦,希望子女比自己当年过得好,生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惜代价尽一切努力,要为子女争取最优越的条件,宁愿苦了自己也不愿委屈了孩子。
(二) 学校原因
(1)目前学校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教育的目标过于功利,学生的成绩是学校、家长考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2)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被弱化甚至被忽视,造成学生心里的畸形发展,拾金不昧、扶老助残等义举反而成了新闻。(3)学校的思想教育往往喜欢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学生做榜样,忽略了对身边的人和事的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
(三) 社会原因
在目前社会转型期间,有时过分强调竞争,利益占先,经济至上。在利益前提下亲情、友情、师生情、同事情等人间至真至美的情感发生着变味变质。
四、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的三个层面
如何帮助中学生感受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祖国的培养?这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校在推行4R教育理念(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美好人性、拥有聪明睿智、奠基幸福人生)的大前提下,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方面做了尝试并略显成效。
我校的感恩教育,主要通过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这三个层面来实施。在我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在班级以“感恩文化周”为平台,以“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为主线,大力开展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感恩文化教育活动”。
(一) 從认知层面培养学生感恩于心
道德认知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领会。感恩于心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
例如:初中语文课文中就有很多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如《背影》《散步》《斑羚飞度》等课文。抓住相关的课文让学生体会亲情友情,明白生命的神圣与意义,从而产生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感恩之情。
(二) 从情感层面陶冶学生感恩之情
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感恩之情。
例如:《在感恩母亲》这一口语交际公开课上,一名老师给学生渲染了一定感情基调后,让学生大胆表白感恩之情,营造丰富多彩的感恩氛围。在家长会上,让孩子们亲自上讲台来说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加强了孩子与父母的理解和沟通。
(三)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例如:在班级教育实践中,号召学生主动将这种感谢之情化成日常行动。倡议“四个一”:每周主动打扫一次家里的卫生,洗一次碗筷,洗一次衣服,发一个信息等,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思想体系还不成熟,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用“真、善、美”的东西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产生良性互动,引起情感共鸣,让他们知恩——感恩——报恩——施恩,这就是中学生感恩教的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中国德育,2006(1):36.
[3]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7):32.
[4]蒋平,何成武,阳德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教育策略探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作者简介:
倪静,胡富琴,重庆市,重庆市长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