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三教调和”文化思想之管窥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李白号“青莲居士”为楔子,通过“青莲”在儒、道、佛三教中的特殊寓意,阐释李白“三教调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展现李白多元文化思想中的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与文化人格。
  关键词:李白 “青莲居士” “三教调和”
  
  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纵观李白存世作品,运用“青莲”二字者凡七见,特别是《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荣并序》中,李白俨然以“青莲居士”自居。后世诗评家对其取义多有不同说辞。明代张存绅认为:“李太白生蜀昌明县青莲乡,故号青莲居士。”明中期的杨慎和晚期的陈继儒也分别在《丹铅续录》、《眉公秘笈》中执此一说;清代王琦则认为:“青莲花出西竺。梵语谓之优钵罗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太白自号疑取此义。”笔者认为,除上述两种取义外,李白以“青莲”自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白的文化思想的形成受到儒家、道教、佛教三种文化的交织调和。
  
  一、“青莲”是李白儒家思想的写照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英蕖等,最早以“喻所说女之容体”而进入文学视野是在《诗经》中,如《陈风·彼泽之陂》、《郑风·山有扶苏》。至战国时期,莲花则更多地出现在《楚辞》中,其与兰、蕙、薜荔等构成了《楚辞》中“香草”意象,已具备文人意味,有着丰富的比兴功能,不再只是女性意象原型,还成了中国古代文人芳洁之志的象征和政治命运的意象。到了唐代,随着莲花审美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莲花的女性意味开始淡弱,其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开始生成。早荷、晚荷、荷气、清水美蓉等无不从不同的角度实践着唐人对“清”美的追求,荷花成为士大夫幽洁品格的写照。
  “安社稷、济苍生”是李白一生的理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用尽了一切手段,如任侠交游、纵横干谒、求仙学道、结社隐居等,即便在政治上失败时,仍心存魏阙,期望有朝一日能展“鲲鹏之志”。由于李白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加之屈原的作品又是战国时代的“风”、“雅”之作,以至于屈原成为李白一生最崇拜的诗人之一。李白曾高度评价屈原的作品:“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正是由于对屈原的这种特殊情感。他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斗争精神,并更深层次地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他借《楚辞》中最常见的“香草”,屡屡以莲自喻,使用比兴手法。抒发政治情怀和期望,反衬不合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如《碧荷生幽泉》: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空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着飞双满,凋此经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诗中李白以碧荷自喻,在绿水青烟中艳色绝绝。象征着李白遗世独立的生命之姿。“华池”则喻比朝廷。荷花本是野生,但被作为嘉卉引入“华池”,象征着士人“托根得所”为朝廷所重用。可见“(李)白未尝一日忘事君也”,他所担心的是“为君子有绝世之行处于僻野而不为世所知,常恐老之将至而所抱不见于所用”。而他“且放白鹿青崖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则彰显了诗人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与污浊社会决裂的傲岸决心,令诗人的作品永远都洋溢着一种与世独立、芳烈高洁,如莲一般的气韵与魅力。所以说,李白以“青莲”为号是他文化思想中“事君荣亲、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等儒家思想,以及“士大夫”情结的写照。
  
  二、“青莲”是李白道家思想的意象
  
  李白自幼生活在道教的发源地——巴蜀。道教是唐代的国教,老庄思想作为一种官方思想广为传播,对唐代知识分子影响巨大。同唐代所有的知识分子一样。李白对道教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其玄理的玩味和涵泳上,从而陶冶性情,从道、禅中提炼出一种超越世外的脱俗情趣。寻求心灵解放的自由精神。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与光明,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是他思想的灵魂,而老庄道家思想中的批判意识、自由精神、超旷哲学与虚无思想都对他自由理想的形成影响甚深。李白的政治观、人生观均受老子“功遂身退”观念的影响,在他看来,理想的人生应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这是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
  “青莲”是释氏常典,“居士”之常义又是指居家修佛之士。李白取“青莲居士”为号,似乎是佛教“因缘”。但纵观李白一生,我们看到。李白无论是在初出茅庐的少年时代和养望待时的青壮年,还是在仕途之路上苦苦挣扎的中晚年时期,均贯穿着隐居游仙、采药炼丹、亲受道箓、与道教人士往还的游仙生活;也不难发现,李白众多的游仙诗中充满了对神仙世界的慕恋与渴求。道教对他影响甚深,是融铸、造就他独特个性、独特诗风的主因。因“青莲”是道教典故,居士古时也被称为高洁之士,“谪仙”更为道教神仙概念,所以,“青莲居士”也可理解为一道教称谓。其实,也有唐人将李白的“青莲居士”看作一道教称谓的,如谭用之诗《寄左先辈》:“学取青莲李居士,一生杯酒在神仙。”可见。道教为李白的身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塑造了他热爱自由,超凡脱俗的个性气质;道教中大量的神仙传说。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道家以自然为宗。贵在天真,崇尚天地之大美的美学观,又深深影响了李白,令他的诗歌达到了“大巧自然,人力何施”的高度。
  
  三、“青莲”是李白佛教思想的物化
  
  莲花自古以来就是佛门圣物,在印度佛经中具有特殊的宗教寓意。随着佛教的本土化,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思维方式逐渐相融,而成了中国士人最容易接受的宗教,像李白这样受老庄玄学思想影响甚深的诗人,生性热情,对援道人释、以玄解空的禅宗佛学自然会大感兴趣。
  李白一生游览了许多地方,其中有不少是浮图名刹,他不仅求仙学道,而且常与僧伽浮图广为交游。据统计,在李集中与佛教有关及与僧人交游的诗文就有五十余首之多,可查出姓名者有三十余人,所游览和寄居过的佛寺寺名可考的就达三十余座。他对释家佛、法、僧三宝都极尽赞美之辞。有不少深得释家三昧之旨,如《地藏菩萨赞序》、《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鲁郡叶和尚赞》、《赠僧朝美》等。李白不仅从师谈玄,而且参加佛教活动。从李白所接触的佛教来说,以净土宗和禅为多,而李白学佛是从学禅开始的,他所接触的僧人也多是禅师。在他的诗中既有“禅关”、“禅房”、“禅室”、“禅伯”、“禅师”等称谓,又有坐禅之举。在长流夜郎遇赦而归后,李白曾隐居庐山,常到东林寺去参加佛事活动。其所作《庐山东林寺夜怀》诗,就提到了参禅一事。诗中说:“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旷劫断出没。”其中“宴坐”、“寂然不动”、“大千”、“旷劫”皆佛家语,表达了他万念俱熄的涅监胜境。
  佛教常用青莲比喻眼睛,如“目净修广如青莲”;又常以青莲说明佛法清净圆满。如“如水生花中,青莲花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李白《僧伽歌》云:“此僧本住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因此,禅宗思想相伴李白一生,抚慰他的灵魂,令他的精神得到洗礼与升华,时刻保持着一种不与腐朽势力妥协,洁身自好如同青莲花一般的高洁品质,而且禅宗的空灵之学,也使得李白的诗歌增添了玄远飘逸的神逸之美,像《山中问答》、《自遣》、《独坐敬亭山》等五、七言绝句,就深具禅法、禅趣,甚至已臻化境。所以说李白自称“青莲居士”,绝非一时心血来潮所为,而是有其深刻的佛教思想根源。
  
  四、结语
  
  李白一生,以极积用世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同时在思想上又实行儒道互补、释道互补,对百家思想兼收并蓄,熔铸一体,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多元的思想体系,既与唐代儒、释、道思想合流的大趋势合拍,又与唐代儒学兼容道、释的发展趋势一致。清水芙蓉之美也是李白及盛唐诗人共同追求的美。“青莲居士谪仙人”一语,不仅折射出李白一生“三教调和”的文化思想体系,展现出的多元文化思想,而且表现出其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高贵情怀,更象征了诗人生命与文化人格。
其他文献
摘要: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可是在二十岁之前,他却与诗歌无缘,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位女性与他的美丽动人的爱情,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徐志摩这一伟大的詩人。境由心造,诗为情生,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创作情诗的根源。本文分析三位不平凡的女性对徐志摩诗作的影响。  关键词: 徐志摩 爱情 诗作 影响  徐
摘 要: 《孔乙己》全文2590字,10处用了省略号;《一碗阳春面》全文4345字,30处用了省略号。分析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也可以体会作家对省略号独具匠心的运用。  关键词: 《一碗阳春面》 《孔乙己》  一  我们先看《一碗阳春面》中“母亲”语言中的省略号。  ①“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女人怯生生地问。  ②“……这个……阳春面一碗……
摘 要: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而任何评论首先应该建立在周朴园是《雷雨》中一个生命体的基点之上,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透过情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周繁漪之间的感情纠结,亦可再认《雷雨》中立体、全面的周朴园。  关键词: 周朴园 个人利益至上 专横 良心未泯  自《雷雨》问世以来,周朴园便备受瞩目,关于他的论述层出不穷。“1949-1976年之间,几乎所有的
摘 要: 庆历五年到至和二年是梅尧臣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梅尧臣笔不辍耕,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手法成熟、风格圆融、特点鲜明的作品,同时不断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明确的诗学理念,达到了诗歌创作的成熟阶段,其平淡却有真味的诗歌还为宋诗如何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效的范式。  关键词: 梅尧臣 诗歌创作 艰辛 成熟    作为宋诗的重要开启者之一,梅尧臣的诗歌创作历经30余年,从模拟晚
摘 要: 本文从老子的名的概念出发,以指称理论为主要依据,通过分析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中主人公春宝娘的人称指称的特点,讨论小说中人物的名与实之间的对应和叛离关系变化,以及其对于人物身份的影响和对人物命运悲剧性的揭示作用。  关键词: 柔石 人称指称 名与实 对应 叛离  一、引言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意思是名称可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上帝”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个被“漂白”的文化符号,进而指出社区里各种人物对白色上帝的态度:并强调这些态度对主人公身份认同和构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通过店主的眼光如何改变了佩克拉眼中蒲公英的形象,杰拉尔丁的猫如何在“基督的注目下”遭遇不幸以及老狗鲍勃如何在自诩上帝代言人的切丘手中一命呜呼等细节深入阐释主人公的自我认同如何一步步在上帝意象间接
摘 要: 细读迟子建的小说,能读出两个不同而相互佐托完美地融契在一起的世界,一种是万物有灵的大自然和笼罩着神灵之光的人的生活,清新,灵性而神秘,氤氲着浪漫气息。另一种,则是普通人,更贴切说,是民间底层人们朴实、平淡、温暖,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世界。这两重世界的书写,既体现出迟子建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观念与个性,也展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的生活与生存的深切关怀和爱意。  关键词:
摘要: 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离不开“应当”的思考与选择,哲学家们探讨的很多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应当”与否的问题,然而这个被广泛运用、看似不言自明的词实则众说纷纭、无一定论。本文认为“应当”的关键在于“适度”,并从“应当”的词源学解释、“应当”与“响应”、“应当”与“不应当”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旨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的“应当”之路。  关键词: “应当” “响应” “不应当”  “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的体制正逐渐被一些学校所采用。本文就广东商学院管理类大类招生班级管理与团学工作开展的现状和创新进行阐述,并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大类招生 班级管理 团学工作 导师制    近年来,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改革,其中一项重大改革即为按照大类招生的培养措施。大类招生,顾名思义就
摘 要: 大学新生班级建设对新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建设大学新生的班级,为新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不仅简要谈了班级建设对新生成长的作用,而且着重从思想教育、心理强化、班级活动、军训教育及宿舍文明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班级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大学新生 班级建设 集体意识  大学班级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