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教师一手包办的传统作文批改方法成了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顽症,成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引导高中生自改互改作文,是诊治传统作文教学顽症的一剂良药,是减轻语文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是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需要,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生 自改和互改作文 理论思考
“前世杀了猪,今生来教书;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前世杀了N个人,今生罚来改作文。”这则流行于校园的民谚,虽然有戏谑恶搞的意味,但是却实实在在道出了当今中学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工作负荷之重和地位之尴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最头痛的莫过于作文教学,而批改学生作文又是“痛中之痛”。究其原因:习惯势力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都要精批细改,然而事实是尽管教师们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一手包办的传统作文批改方法成了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顽症,成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笔者认为: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自改和互评作文,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诊治传统作文教学顽症的一剂良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高中生自改互改作文是减轻语文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是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特别是“精批细改”的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严重束缚着高中语文教师的手脚,甚至严重摧残了高中语文教师的身心健康。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负荷之重,甚至超出了一个正常人的承受能力。每次周记和作文的“精批细改”就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得高中语文教师喘不过气来,常常是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学校改不完带回家里改。长此以往,这超负荷的工作导致大量高中语文教师的身体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例如笔者所在县城的一所兄弟学校——安徽省示范高中歙县中学,近年来,先后有三位35到45岁之间的语文教师因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导致罹患不治之症而抛妻别子,撒手人寰,给教育事业和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所在学校也有语文教师的身体也因超负荷的工作而处于亚健康状态。
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精批细改”的作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巨大,而高中生在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有多少提高呢?其实,这是不成正比的。正如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教师,改过中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笔者的教学体会是:“精批细改”的作文教学和“少改”甚至“不改”的“放羊式”作文教学,其效果几乎是相等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
一是作文教学方法钝化。我们的高中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训练直到初中、高中,十多年来年,一直都是老师布置作文题,他们先写后交,接着是老师逐一批改、点评。绝大多数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总是审题、立意、切题那一套,几乎别无他法。这种十几年一贯制的作文教学程式,对高中生早已没有了吸引力,他们早已感到厌烦、乏味,没有兴趣。同时,语文教师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但是效果总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学生作文一味地由教师大包大揽地批改,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权利,使学生失去了重要的修改练习机会,失去了多写的可能性,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
二是作文改评内容雷同。修改作文本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调整、充实、修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练习手段。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却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将高中生修改作文的权利完全交给了语文老师,由老师包办代替,大包大揽。而广大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常常难以做到“精批细改”,只能“粗看略写”。写出的评语常常是围着“主题”、“中心”、“结构”、“语言”那几个有关的术语在打转,大而空,概念化,形式化,笼统空泛,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且多有雷同,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学生根本就不爱看。老师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出的评语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还有,目前各地班额大,一个班级高中生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一个老师改一次作文,少则一周时间,多则十天半个月。等到作文本发到高中生手上,这时高中生刚写完作文时那种企盼评价的激情早已冷却,对发下来的作文本,大部分人只是看看分数,有的甚至连本子都懒得翻开。老师辛苦,全都付之东流。
三是高中生作文兴趣缺乏。根据笔者的一项课题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在高中各学科中,高中生对语文科的整体兴趣度最低;而在语文科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中,高中生又对作文的整体兴趣度最低。高中生怕写周记和作文,缺乏写作积极性,即使勉强写作文,也似乎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老师布置了,往往是临时抱佛脚,随便写写敷衍了事,当然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对自己的写作实际缺乏诊断。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高中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这可以说是对传统作文教学弊端的正确反思。那么,如何走出传统作文教学这个误区,克服传统作文教学这种弊端呢?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开出了一剂良方:作文修改“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老师改作文固然十分重要,引导高中生改作文也很重要。老师不仅要教会高中生作,还要教会高中生改。作与改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只作不改,只完成了一半,而且往往是并非重要的一半。教会高中生改作文大有益处,这益处是高中生终生受用不尽的。”当今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语文特级教师陆鉴三说:“得法的批改固然有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但充其量只是学生提高的外因——第二位原因;学生自身的多写多改才是提高的内因——第一位的根本原因。何况教师的批改未必得法,不免流于形式劳而无功。所以,要改变由教师一手包办批改的局面,指导学生在多作后自改自评或互改互评,教师要从沉重的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到更有利于教改的‘刀口’上。”
笔者认为:对高中作文批改方式进行一番改革,逐步引导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意义非凡。这既可以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切实减轻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又可以激发高中生的作文兴趣,调动高中生作文的积极性,提升高中作文教学质量,实在是一项一箭双雕、功德无量的好举措。
(二)引导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不仅耗费广大语文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又收效甚微,而且使广大高中生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成为学习的仆人,不利于调动高中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实,写作文与改作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统一于写作过程中。清代学者唐彪说过:“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人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读书作文谱》卷五《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这就是说作文是需要修改的。作文训练离不开修改这一环节,修改是完成写作过程必不可少的一步。写作文是改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改作文则是写作文的延伸和完善。写作文与改作文是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否定的。只会写作文而不会改作文,实际上并未形成健全的写作习惯和完善的写作能力。只有既会写作文又会修改作文的人,才能在反复修改作文的过程中,锤炼自己的思想,悟出写好文章的道理,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仅要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对各学段的学生修改作文作出了明确要求:
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强调:高中阶段的学生要“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个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经典性、规范性、纲领性文件都不约而同地对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一个全新的作文教学思想理念,应该视为引导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批改作文是作文写作的继续,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批改作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写作能力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作文批改的过程,应看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育之成功。”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语文教师:“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给予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文,教师大包大揽批改作文的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而转变作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学会修改作文,这正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真正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需要。
自改和互改作文,可以让高中生对自己的作文有重新认识的机会,切实找到问题所在,并自行改正文章的错误,完善文章的不足。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这样的实践,高中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起独立的写作习惯,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锤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高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7.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验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4]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5] 王荣生、李海林. 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
[6] 朱绍禹.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7] 梁启超. 梁著作文入门[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1.
[8] 于漪.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9] 李镇西. 从批判走向建设[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0.
(作者单位: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生 自改和互改作文 理论思考
“前世杀了猪,今生来教书;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前世杀了N个人,今生罚来改作文。”这则流行于校园的民谚,虽然有戏谑恶搞的意味,但是却实实在在道出了当今中学教师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师工作负荷之重和地位之尴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最头痛的莫过于作文教学,而批改学生作文又是“痛中之痛”。究其原因:习惯势力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都要精批细改,然而事实是尽管教师们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却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师一手包办的传统作文批改方法成了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顽症,成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
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从劳而无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笔者认为: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自改和互评作文,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诊治传统作文教学顽症的一剂良药,是实现“解放”与“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高中生自改互改作文是减轻语文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是实施作文教学改革、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特别是“精批细改”的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严重束缚着高中语文教师的手脚,甚至严重摧残了高中语文教师的身心健康。目前,高中语文教师工作负荷之重,甚至超出了一个正常人的承受能力。每次周记和作文的“精批细改”就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得高中语文教师喘不过气来,常常是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学校改不完带回家里改。长此以往,这超负荷的工作导致大量高中语文教师的身体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例如笔者所在县城的一所兄弟学校——安徽省示范高中歙县中学,近年来,先后有三位35到45岁之间的语文教师因长年累月超负荷工作,导致罹患不治之症而抛妻别子,撒手人寰,给教育事业和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所在学校也有语文教师的身体也因超负荷的工作而处于亚健康状态。
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 ——教师批改”作文教学模式,“精批细改”的作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巨大,而高中生在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有多少提高呢?其实,这是不成正比的。正如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语文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教师,改过中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笔者的教学体会是:“精批细改”的作文教学和“少改”甚至“不改”的“放羊式”作文教学,其效果几乎是相等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
一是作文教学方法钝化。我们的高中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作文训练直到初中、高中,十多年来年,一直都是老师布置作文题,他们先写后交,接着是老师逐一批改、点评。绝大多数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总是审题、立意、切题那一套,几乎别无他法。这种十几年一贯制的作文教学程式,对高中生早已没有了吸引力,他们早已感到厌烦、乏味,没有兴趣。同时,语文教师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但是效果总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学生作文一味地由教师大包大揽地批改,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权利,使学生失去了重要的修改练习机会,失去了多写的可能性,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对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赖性。而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作文评改看重的只是分数和等级,至于教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具体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
二是作文改评内容雷同。修改作文本是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调整、充实、修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练习手段。然而,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却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将高中生修改作文的权利完全交给了语文老师,由老师包办代替,大包大揽。而广大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常常难以做到“精批细改”,只能“粗看略写”。写出的评语常常是围着“主题”、“中心”、“结构”、“语言”那几个有关的术语在打转,大而空,概念化,形式化,笼统空泛,千篇一律,大同小异,且多有雷同,于学生则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学生根本就不爱看。老师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出的评语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从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修改无方,谈何提高?还有,目前各地班额大,一个班级高中生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一个老师改一次作文,少则一周时间,多则十天半个月。等到作文本发到高中生手上,这时高中生刚写完作文时那种企盼评价的激情早已冷却,对发下来的作文本,大部分人只是看看分数,有的甚至连本子都懒得翻开。老师辛苦,全都付之东流。
三是高中生作文兴趣缺乏。根据笔者的一项课题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发现:在高中各学科中,高中生对语文科的整体兴趣度最低;而在语文科的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中,高中生又对作文的整体兴趣度最低。高中生怕写周记和作文,缺乏写作积极性,即使勉强写作文,也似乎成为完成作文任务的机器,老师布置了,往往是临时抱佛脚,随便写写敷衍了事,当然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对自己的写作实际缺乏诊断。
现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高中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这可以说是对传统作文教学弊端的正确反思。那么,如何走出传统作文教学这个误区,克服传统作文教学这种弊端呢?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开出了一剂良方:作文修改“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指出:“老师改作文固然十分重要,引导高中生改作文也很重要。老师不仅要教会高中生作,还要教会高中生改。作与改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只作不改,只完成了一半,而且往往是并非重要的一半。教会高中生改作文大有益处,这益处是高中生终生受用不尽的。”当今著名作文教学专家、语文特级教师陆鉴三说:“得法的批改固然有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但充其量只是学生提高的外因——第二位原因;学生自身的多写多改才是提高的内因——第一位的根本原因。何况教师的批改未必得法,不免流于形式劳而无功。所以,要改变由教师一手包办批改的局面,指导学生在多作后自改自评或互改互评,教师要从沉重的批改负担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到更有利于教改的‘刀口’上。”
笔者认为:对高中作文批改方式进行一番改革,逐步引导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意义非凡。这既可以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切实减轻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又可以激发高中生的作文兴趣,调动高中生作文的积极性,提升高中作文教学质量,实在是一项一箭双雕、功德无量的好举措。
(二)引导高中生自改和互改作文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不仅耗费广大语文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又收效甚微,而且使广大高中生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成为学习的仆人,不利于调动高中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实,写作文与改作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统一于写作过程中。清代学者唐彪说过:“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人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读书作文谱》卷五《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这就是说作文是需要修改的。作文训练离不开修改这一环节,修改是完成写作过程必不可少的一步。写作文是改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改作文则是写作文的延伸和完善。写作文与改作文是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否定的。只会写作文而不会改作文,实际上并未形成健全的写作习惯和完善的写作能力。只有既会写作文又会修改作文的人,才能在反复修改作文的过程中,锤炼自己的思想,悟出写好文章的道理,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仅要求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而且对各学段的学生修改作文作出了明确要求:
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生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则强调:高中阶段的学生要“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个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经典性、规范性、纲领性文件都不约而同地对学生自改和互改作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一个全新的作文教学思想理念,应该视为引导作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批改作文是作文写作的继续,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批改作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写作能力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作文批改的过程,应看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教育之成功。”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广大语文教师:“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给予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笔者认为:学生写作文,教师大包大揽批改作文的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理念。而转变作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学会修改作文,这正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和真正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需要。
自改和互改作文,可以让高中生对自己的作文有重新认识的机会,切实找到问题所在,并自行改正文章的错误,完善文章的不足。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这样的实践,高中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修改文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起独立的写作习惯,促进其写作能力、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锤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促进高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充满民主气氛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7.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验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4]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5] 王荣生、李海林. 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1.
[6] 朱绍禹.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7] 梁启超. 梁著作文入门[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1.
[8] 于漪.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9] 李镇西. 从批判走向建设[M].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0.
(作者单位: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