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能够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写作兴趣,从而顺利地完成作文。所以命题很关键,我认为,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语文 作文教学 命题艺术
去年,我接手了两个初一班,第一次作文,考虑到学生们刚升入中学,于是我选定了一个很常见的题目《我尊敬的一个人》,然而,等到收作文时,竟然有一部分同学没做完,就是收上来的作文,我在批阅中发现,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写同学,不是写考试时整个橡皮分两块、一颗铅笔掰两截,就是帮助大娘抬水、做饭,要么就是上学路上雨中让伞;写老师,不是假日里给我补课,就是深夜还在备课批改,要么就是累倒在讲台上,毫无新意。
这之后,我思考,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题目老调、老套。如同“破毡帽”年年拿出,如《我尊敬的一个人》、《我的老师》、《难忘的一件事》之类的题目,学生从小学写,到中学又写,换了一个语文教师再写,这就使学生心里烦乱,消极定势带来不良影响。另一个是只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需要,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让他们写自己所想要写的东西,特别是当命题脱离学生实际时,学生作文没有倾吐的情境,不易激发作文兴趣,把作文看成是“奉命作文”,为教师作文,或无病呻吟;或者硬着头皮写;或胡编乱造;或敷衍塞责;带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消极影响,导致作文效果不好。
那么命题作文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才能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呢?经过阅读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结合对自己作文教学的反思,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命题要得当,必须切近学生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曾说过:“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的问问自己……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这段话揭示了作文命题切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命题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经验,学生不愿写,实在也不能写,命题切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就感到有东西可写,不致为作文内容犯难,他们愿意发出心声,抒写真情,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变害怕作文为喜欢作文。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作文的主人,命题切近学生生活经验,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因此,作文命题必须遵循这一要求。
命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两种办法:一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其尘封的记忆仓库。中学生对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总有一定积累,教师命题如能切中他们的生活积累,打开他们记忆的仓库,他们就会感到有东西可写了。如《我的课间生活》、《农业税免征后我家的变化》。二是先定题目,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或社会调查。当然,定题目时一定要考虑生活实际,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初春,让学生描写春天,可出题目《春之韵》,然后带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田野、走向果园,踏青赏春,回来后写出观赏经过及自己的所见所感,由于学生是带着明确的目的观赏,所以他会处处留心,写起作文来便会有话可说。再如让学生以《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指导学生怎样做调查,怎样分析,怎样写。
2.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要心理学化。”作文教学理应如此。要认识到写作是主体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样,就应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写作主体——学生的研究上,放到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上,调动其积极性,在激励学生个体的发表欲上下功夫,因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曾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中学作文指导实例》第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爱写作文,命题时就不能仅从教师的喜爱出发,而要变换角度,去了解一下学生关心什么,想表达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命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呢?
(1)出新颖时尚的题目。学生喜欢新奇,新颖时尚的题目能使学生开窍,写作材料便会奔涌而来。如《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我》比《我》更能直接指向作者的心灵,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写出成功的作文。
(2)出激发感情的题目。“情者文之经”,感情是文章的经线,作文可通过命题激发学生的感情,他们写起来就会情不能自已,作文就能打动人心了。如《温暖的班集体》、《那一次,我真的很感动》,都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燃起学生写作的激情。
(3)出富于想象的题目。中学生是富于想象的,无论从培育学生想象力来说,还是从激发学生作文的强烈愿望出发,都应该出一些能触发学生想象的题目。如《假如我会飞翔》《宇宙人会议》。这些题目能激起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更广阔的世界,更美好的未来。再有,还可借助教材内容,来新编故事,如:《祥子笑开出租车》、《鲁达街头见新风》、《闰土成了致富能手》、《续编皇帝的新装》、《于勒叔叔发财了》等等,这些题目不仅可以启迪学生想象,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从模仿进入创造。这些,我曾经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收效很好。总之,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
3.命题要有实用价值
“要让学生懂得作文是为了应用,每次作文应有假想的读者”。(朱自清《国文教学》)于学生自己有用,于社会有用,而不是被动的为老师作文,为作文而作文,这样就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作文态度就认真。因此,做文命题应有实用价值,让学生觉得作文确有必要,应该写,值得写。如刚进初一,大家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可写一篇《自我介绍》。要表达自己上中学的心情,可写《中学第一天》,如果班级纪律有些涣散,可写《谈纪律》等等,这样让学生感到作文有用,写起来更认真。
另外,命题还应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作文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砥砺他们关心祖国荣辱兴衰的感情,培养他们“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操,使作文具有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生活命题,天地广阔,内容丰富。如:结合重大时事可写《神七飞天的感想》、《观奥运有感》,结合地域风土人情可写《贴春联》,《我看南皮落子》,结合重大节日,可写《中秋随想》。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写《我设想的“新农村”》。结合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教育,可写《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荣辱观》,结合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可写《我看农村新变化》,结合今年出现的严重旱情,可写《解决冬小麦干旱之我见》等等。
结合社会生活命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必要时可先命题,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也可介绍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材料,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胸中积累多一些,了解深刻一些,写作也就自如一些。
一个好的文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犹如清风扑面,精神为之一振。刹那间,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倾泻于笔端。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讲究作文命题的艺术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皮县第四中学)
【关键词】语文 作文教学 命题艺术
去年,我接手了两个初一班,第一次作文,考虑到学生们刚升入中学,于是我选定了一个很常见的题目《我尊敬的一个人》,然而,等到收作文时,竟然有一部分同学没做完,就是收上来的作文,我在批阅中发现,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写同学,不是写考试时整个橡皮分两块、一颗铅笔掰两截,就是帮助大娘抬水、做饭,要么就是上学路上雨中让伞;写老师,不是假日里给我补课,就是深夜还在备课批改,要么就是累倒在讲台上,毫无新意。
这之后,我思考,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题目老调、老套。如同“破毡帽”年年拿出,如《我尊敬的一个人》、《我的老师》、《难忘的一件事》之类的题目,学生从小学写,到中学又写,换了一个语文教师再写,这就使学生心里烦乱,消极定势带来不良影响。另一个是只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需要,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让他们写自己所想要写的东西,特别是当命题脱离学生实际时,学生作文没有倾吐的情境,不易激发作文兴趣,把作文看成是“奉命作文”,为教师作文,或无病呻吟;或者硬着头皮写;或胡编乱造;或敷衍塞责;带来为作文而作文的消极影响,导致作文效果不好。
那么命题作文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怎样才能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呢?经过阅读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结合对自己作文教学的反思,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1.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命题要得当,必须切近学生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叶圣陶曾说过:“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的问问自己……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这段话揭示了作文命题切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命题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经验,学生不愿写,实在也不能写,命题切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就感到有东西可写,不致为作文内容犯难,他们愿意发出心声,抒写真情,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变害怕作文为喜欢作文。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作文的主人,命题切近学生生活经验,这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因此,作文命题必须遵循这一要求。
命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有两种办法:一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其尘封的记忆仓库。中学生对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总有一定积累,教师命题如能切中他们的生活积累,打开他们记忆的仓库,他们就会感到有东西可写了。如《我的课间生活》、《农业税免征后我家的变化》。二是先定题目,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观察或社会调查。当然,定题目时一定要考虑生活实际,让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完成。初春,让学生描写春天,可出题目《春之韵》,然后带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田野、走向果园,踏青赏春,回来后写出观赏经过及自己的所见所感,由于学生是带着明确的目的观赏,所以他会处处留心,写起作文来便会有话可说。再如让学生以《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指导学生怎样做调查,怎样分析,怎样写。
2.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要心理学化。”作文教学理应如此。要认识到写作是主体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样,就应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写作主体——学生的研究上,放到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上,调动其积极性,在激励学生个体的发表欲上下功夫,因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叶圣陶曾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中学作文指导实例》第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爱写作文,命题时就不能仅从教师的喜爱出发,而要变换角度,去了解一下学生关心什么,想表达什么。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命题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呢?
(1)出新颖时尚的题目。学生喜欢新奇,新颖时尚的题目能使学生开窍,写作材料便会奔涌而来。如《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我》比《我》更能直接指向作者的心灵,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写出成功的作文。
(2)出激发感情的题目。“情者文之经”,感情是文章的经线,作文可通过命题激发学生的感情,他们写起来就会情不能自已,作文就能打动人心了。如《温暖的班集体》、《那一次,我真的很感动》,都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燃起学生写作的激情。
(3)出富于想象的题目。中学生是富于想象的,无论从培育学生想象力来说,还是从激发学生作文的强烈愿望出发,都应该出一些能触发学生想象的题目。如《假如我会飞翔》《宇宙人会议》。这些题目能激起学生张开想象的彩翼,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更广阔的世界,更美好的未来。再有,还可借助教材内容,来新编故事,如:《祥子笑开出租车》、《鲁达街头见新风》、《闰土成了致富能手》、《续编皇帝的新装》、《于勒叔叔发财了》等等,这些题目不仅可以启迪学生想象,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从模仿进入创造。这些,我曾经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过,收效很好。总之,教师在进行作文命题时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他们的心理。
3.命题要有实用价值
“要让学生懂得作文是为了应用,每次作文应有假想的读者”。(朱自清《国文教学》)于学生自己有用,于社会有用,而不是被动的为老师作文,为作文而作文,这样就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作文态度就认真。因此,做文命题应有实用价值,让学生觉得作文确有必要,应该写,值得写。如刚进初一,大家来到一个新的集体,希望别人了解自己,可写一篇《自我介绍》。要表达自己上中学的心情,可写《中学第一天》,如果班级纪律有些涣散,可写《谈纪律》等等,这样让学生感到作文有用,写起来更认真。
另外,命题还应紧密结合社会实际。作文应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砥砺他们关心祖国荣辱兴衰的感情,培养他们“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操,使作文具有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生活命题,天地广阔,内容丰富。如:结合重大时事可写《神七飞天的感想》、《观奥运有感》,结合地域风土人情可写《贴春联》,《我看南皮落子》,结合重大节日,可写《中秋随想》。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写《我设想的“新农村”》。结合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教育,可写《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荣辱观》,结合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可写《我看农村新变化》,结合今年出现的严重旱情,可写《解决冬小麦干旱之我见》等等。
结合社会生活命题,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必要时可先命题,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也可介绍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材料,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胸中积累多一些,了解深刻一些,写作也就自如一些。
一个好的文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犹如清风扑面,精神为之一振。刹那间,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倾泻于笔端。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讲究作文命题的艺术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皮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