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习题结论在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dkaj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都是通过筛选的题目的精华,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它们的解题方法和结论本身都具有广泛迁移的可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课本,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作用,能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不但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应变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数学素养.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十八章《四边形》中一道习题结论在反比例函数中的应用来看这一类试题.
  
  一、结论证明 
  例1
  如图1,AC是长方形ABCD的对角线,点P是对角线BD上一动点,过点E分别做AB、AD的平行线段IF、HG,点I、F分别在AD、BC上,点H、G分别在AB、DC上.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即S1=S2.
  
  证明 :如图,在矩形ABCD中,
  易知
  S△ABD= S△CDB①
  
  同理在矩形AHGD中,知
  S△PGD=S△DIP②
  
  同理在矩形HBFP中,知
  S△ HBP=S△FPB ③
  
  ①-②-③得: S1=S2.
  
  这是矩形学习中很容易证明的一个结论,但一类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题目,用矩形的这个结论来解显得极其容易,若对这个结论没掌握好要解这类题目是不容易的,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这个结论在反比例函数试题中的应用.
  
  二、应用举例 
  
   例2 如图2,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 x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 )
  
  (A) -2(B) 2(C) 3 (D) 4
  
  
  解法1 :设C(m,n),则B(-2,n),
  D(m,-2),因BD经过原点,得n -2=
  -2 m,
  得mn=4,所以,k=4.
  
  解法2 :由以上结论,易知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一、三限象中两小矩形面积相等,由点A的坐标为
  (-2,-2)得小矩形面积为4,所以k=4,答案:(D).
  
  点评 :显然,解法1不易想到正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B、D坐标满足的关系,从而解不出k的值.若熟悉以上矩形中的结论,便可很容易求出k的值来.
  
  
  例3 如图3,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
  
  y=k2+2k+1 x的图象上.
  
  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 )
  
  
  (A) 1 (B) -3
  (C) 4 (D) 1或-3
  
  点评 :由以上结论,易知
  k2+2k+1=4,
  解得:k=1或-3,答案:(D).
  
  
  以上两例说明了这个结论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若平时对这个结论不熟悉要解出这两道例题显然是不容易的,实际上同学们只要注意总结,善于分类,深入研究,做一个有心人.事实上,很多中考题都以课本例、习题为“背景”经过巧构妙思编拟而成,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影子,这些中考题都是课本原题或原题的变化、延伸、拓展,考查与原题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用好课本是关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或复习中,应“以纲据本”,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的功能,重视课本中典型例题、习题的演变、延伸和拓广,以提高数学成绩.
  
其他文献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育种专家程顺和主持培育的糯小麦育种日前取得成功。在自然界谷物中,水稻、玉米等都具有糯性,而小麦没有糯性,品质主要由蛋白质含量和筋力来决定。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北京市在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实施花卉环境布置工程。花坛摆放时间将从中秋节前持续到党
近几年来,数学中考试题的阅读量在不断地增大,对数学阅读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阅读能力方面,阅读题的分值加大了,材料题涉及面广,材料长度较以前有所增加,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提高数学阅读,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是尤为重要的.    如,2011年的苏州市中考中最后三个大题考生普遍觉得难度大,为什么?阅读量大了,需要阅读理解的文字变多了,特别是最后一题几乎占了一页的题目,把许多同学吓坏了,结果仔细阅读
随着由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逐渐过去,世界经济慢慢步入复苏,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稳定较快的增长。同时,国内消费升级驱动了航空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航空企
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也称分情况讨论,当一个数学问题在一定的题设下,其结论并不唯一时,我们就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必要的分类.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涉及“分类讨论”的问题非常普遍,因为这类试题不仅考查数学基本知识与方法,而且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因考虑不周全导致失分的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的学习中,尤其是在中考复习时,对“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渗透不够.应用分类讨论思想解决问题必须
加强解题策略研究,培养破题的第一感,提升数学理解的境界;缩短入题的时间,向自己熟悉的问题化归,锤炼解答的实战能力.     作为新课程终极评价的中考,许多试题形式新颖,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一题多解的教学,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地寻找其中方便快捷的解题策略.  在中考应考中,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题目的解答,解题方法的选择直接决定着解题时间的多少.因此在总复习教学中,一定要听取学生
记得老师说过要完美地解答一道题目,不仅需要好的分析方法,还要能一题多解,从中来寻求精炼简便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以老师布置的一道题为例,谈谈我解这道题的过程和经历.   如图1,在Rt△ABC中,∠BAC= 90°,AD⊥BC于点D,点O是AC边上一点,连接BO交AD于F,OE⊥OB交BC边于点E.    (1)求证:△ABF∽△COE;    (2)当O为AC边中点,AC AB=2时,求 
“五同法”是指在条件是等式的题中,将已知条件同时相乘、同时相加、同时平方、同乘方、同时除来解题.    一、同时相加   例1 解方程组  xy+xz=8-x2  xy+yz=12-y2  yz+xz=-4-z2  (第四届“祖冲之杯”数学竞赛题)    解: 原方程可变为   x(x+y+z)=8(1)  y(x+y+z)=12(2)  z(x+y+z)=-4(3)  ⑴+⑵
运用典型,指导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对抓典型问题进行认真地总结和思考,对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改进我们的工作,是十分必
云南省党校系统以科研规划为导向促进科研的发展 云南省委党校近年来,为了把党校真正建成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阵地,重视科研管理,强化科研规划,特别是“八五”期间,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