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都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回首走过的路程,虽有许多艰辛和坎坷,但也得到了锻炼,业务水平不断提升。如今,新课改形势下,各种教辅、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加上多年教学经验,在教学上应该游刃有余才对,但面对不同的学生、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我总感到并不轻松。新时代总有新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可能不断进步。下面我谈几点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师自主性与学校管理的矛盾与校本教辅的编制
  教学中,一线教师的教学自主性是很有限的,表现在任课班级的分配及教辅材料的订购使用上。现在的高中部,一般都分快、慢班,而任课教师对快、慢班的搭配基本没有发言权,年段订购的学科教辅材料,任课教师往往也没有发言权。这些在无形中给任课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少麻烦。
  今年我任教高一年段五个班级的功课——三个实验班、两个普快班,其中实验班又分为两个梯队,两个普快班也有层次之别,实际上是五个班级分四个档次,这样给我的备课、上课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不同层次学生课前预习的主动性有别,上课时对知识理解的程度、快慢有别,课后作业的完成率和质量也有别。加上目前学校订购的教辅材料难度超高,有许多题目是全国各地高三质检题或高考题,不少学生难以独立完成。而高一地理学科每周两节的课时很有限,课堂上讲评练习的时间少。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会在课外时间互相探讨或问老师,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就懒得问了,久而久之,既影响学习成绩,更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把年段地理教师成分两组人员,自行编制“校本教辅”。其中一组负责编制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另一组负责编制基础题,每节课题量不多,选择题10题左右,综合题1-2题。分别发给实验班或准备报考文科班的学生和普通班或准备报考理科班的学生。通过试用,效果很不错,学生的成绩较理想,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也较高了。
  二、教师丰富经验与学生课业负担的矛盾与简约化教学
  我校高中地理教师大多有20多年的教龄,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熟悉现有教材,而且经历过地理旧教材—过渡教材—新教材的转换。老师们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加上难以改变的传统教学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习惯,在课堂上发挥得畅快淋漓。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某些地理事物或理解某个知识点,老师们总是不断补充一些知识,包括旧教材的、课外的、其他版本教材的。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满堂灌”、过度教学的误区,表现在:课堂要求过高,内容过多,综合过多,难度过大,挖掘过深,拓展过分,阐释过度。同时,使活动题、问题研究的内容没办法在课堂上完成。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充分发挥,课堂互动少,活动少,笔记多,课后作业也多,老师授课辛苦,学生也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老师一宣布下课,学生趴下一大片。
  如何把复杂的地理原理、规律教得简单,让学生学得轻松,让地理课堂散发出特有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成了地理教学应该追求并达到的一种境界。近年来,特级教师徐长青的“简约化”教学理念为我的教学注入了一线生机,他的“课堂上三不讲”使我受益匪浅。“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简约化教学重视上位学习、核心概念和整体把握。它使教学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如今,课堂紧扣课程标准,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活动、讨论时间,让课堂“简约、灵动、轻松、到位”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三、应试教育与学生学习兴趣的矛盾与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国家不断在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但高考的指挥棒一直左右着每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大多数学校仍以中考、高考为办学指标,将学生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教师优劣、学校优劣的第一标准。学生也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升学考试,把取得高学历视为最高目标。这样,学生几乎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甚至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是随着考试科目而定的。现在选读理科的学生往往占2/3以上,而且大多数学习好的学生都选读理科,所以,高一地理并不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科目。这样,如何把高一地理课上得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地理教师的一个考验。
  实际上,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教师作风和意志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的人格魅力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自己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信服。此外,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钦佩,要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个性,让学生喜欢。总之,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赢得课堂,最终达到高效课堂的创立。
  四、多媒体教学与学生识记的矛盾与板书、板图的重要性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相当普及了,教学课件中的音乐、动画、图片、教学设计等面面俱到。课堂上,教师播放着精美的课件,学生兴趣盎然,看似课堂效果极佳。实际上,由于课件内容太丰富,播放速度也较快,学生有“看热闹”之嫌。一节课上完后,黑板上一个字都没有,学生在头脑中、书本上所留也少,而且学生一整节眼睛都盯着屏幕看,还带来视听疲劳的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两方面构成的,是活动的、随时会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各种不同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而且,大部分知识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板书、板图、课堂操练、师生对话等方式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或板图时,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把需要认识的事物由视觉传输到大脑中,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如果教师边写边讲解,或边板图边讲解,学生就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多种感官有效结合在一起。同时,板书、板图还可以彰显教师的书法魅力和板图功底,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因此,地理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多媒体和其他常规媒体有机结合,适当地板书、板图,从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梁的美术教育思想都坚持中西融合的方式却又各具特色。徐悲鸿在倡导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极力推行写实手法方面保持了一贯性,形成了比较成型的思想
血清补体蛋白C3是宿主先天性免疫防御系统的中心分子,在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替代途径以及甘露聚糖结合凝集途径中均发挥枢纽作用。在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中,C3d是补体C3分子不能
摘 要: 高效历史课堂教学一直是每一位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以往历史教学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往往是教师怎样讲好“历史”,使历史课堂生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作用,真正生动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本文是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旨在研究高一新生历史情境教学方式、作用,以期初步改变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作用,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师
著名历史学家苏寿桐先生在论及历史功能和国情教育时说:“历史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其次它还有资政的功能,认识社会发展的功能,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加深涵养的功能等,对国民素质有极大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健康人格、合作意识、关心他人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新的历史课标体现了新的社会需求,对历史课堂提出了新课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贯彻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如何深入挖掘教材和恰当
摘 要: 在江苏教育中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远不如语数外,不被学生重视,甚至将其归类为“副科”。因此,学生常常忽略历史课前预习环节,加上预习方法不得当,预习效果也没有保证,历史课堂的实效性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不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预习历史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有计划地进行预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有效教学 课前预习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空间。教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发现、成功和欢乐,让教学有一定的弹性,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发展,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三维课标指导下,
目的: 研究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对正常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al epithelium,HRPE)生长、增殖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观察TA作用后HRPE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为TA玻璃体腔内注射的安全性提供实验性理论依据。 方法: 1.体外培养正常HRPE细胞,观察细胞形态,角蛋白免疫细胞
摘 要: 农村职业中学由于地域的局限性,生物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现有的材料,借助地域的优势开展生物学实验,是值得所有农村职校生物教师深思的问题。作者就教学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做法,谈谈如何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尽力搞好农村职业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关键词: 实验器材 实验方案 实验教学  中职学校的生物实验更注重自主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主动动手实验、动脑改革实验过程。但农村职业中学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