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高校隐性教育育人功能的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zj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行学分制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学分制的实施,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使原有的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性,重视多渠道的隐形教育,切实加强高校隐性教育育人功能探究。本文对学分制下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学分制下高校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学分制 高校德育工作 隐性教育 育人功能
  自20世纪末以来,学分制模式在我国高校广泛推行,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深刻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因材施教的理念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但与此同时,班集体概念的弱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重心下移,给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1]。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使原有的德育工作理念、内容、方式、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在学校德育中,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自主、和谐的德育教育方式,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教育环境下,隐性教育更具显性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分制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实效性,不断重视多渠道的隐性教育,切实进行改革。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对传统的德育教育进行反思,对隐性教育的载体及育人功能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实施学分制是高校教育体制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卓有成效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就必须正视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可能或已经带来的种种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有:(1)对传统德育“高度权威化”和“社会中心观”的挑战。学分制肯定学生的自我价值,允许多种价值观共存,这将对传统价值观教育形成挑战;(2)对传统德育视野的挑战。学分制使学生的道德视野更加广阔,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以全球伦理价值观念认识学分制下的大学德育;(3)对传统德育管理观的挑战。学分制下学生不再仅仅是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4)对传统德育方式和机制的挑战。学分制的实施使以班级为基础,借助班级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面临挑战,在德育途径上必须改革班主任和辅导员设置制度,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5)对德育师资素质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果德育教师不能及时对德育内容、方法等进行改革,高校德育就有可能被大学生疏远甚至抛弃[3]。
  二、隐性教育的特征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以比较隐蔽的形式教育[4]。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育的内容具有渗透性。隐性教育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因而能做到入耳、入眼、入脑,真正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5];(2)教育过程具有隐蔽性。隐性教育要依附于、渗透到、潜藏在其他物体或活动之中,不能单独存在;(3)教育的手段具有间接性。隐性教育往往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细致入微的“溶情”工作,通过“旁敲侧击”间接达到教育的目的;(4)教育的维度具有超时空性。隐性教育可以超越时空局限,实现多维度的科学结合,使教育者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活动[6];(5)教育的效果具有长效性。由于隐性教育目标和过程的隐蔽性,教育手段的非强制性,使得隐性教育只能是以诱导、感染、熏陶等方式产生影响,这就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经历长期的教育过程[7];(6)育人的氛围具有和谐性。由于隐性教育没有强制性,可以使师生双方心理过程比较顺畅,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潜意识的反感,有利于营造比较和谐的氛围。
  三、学分制下高校隐性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
  1.教师人格的示范育人功能。高尚的人格是教师“育人”必备的本领和才能,是为人师表必需的修养和精神,更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产生教育效应的源泉所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外,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人格和道德水准对学生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身上所体现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分量。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教学能力、崇高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教师的人格魅力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现出来的,需要教师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提高,让学生感受得到。所以,广大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培养人格魅力,用真挚的情感和学生交流,从而感化和教育他们[8]。但是,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榜样的要求更高,高校教师不一定都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典范榜样,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力量。
  2.校园文化的熏陶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本身蕴涵丰富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为此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无意识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还应发扬学校自身的优良传统,设计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榜样,激励先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和校风。高校还要制定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抓好其具体实施[9]。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广泛开展文化活动,通过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这一隐性教育的载体影响他们[10]。只要善加引导,精心指导,就能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生品位,自觉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新一代大学生。
  3.校园环境的美化育人功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的最大载体是校园环境,大学生学习生活主要在校园内,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行为学家罗杰·巴克说:“环境对激发和形成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8]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独特的作用,幽雅的环境对人会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水平,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校园环境承载了学校成员的智慧、力量和精神。校园环境应典雅优美,舒适怡人,建筑布局合理。校园应清洁明快,在这优美的环境里每个人将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激发人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起到陶冶情操、启迪思想、规范行为、催人奋进的作用[10]。   4.校园网络的隐性育人功能。互联网的发展为隐性教育提供了绝好的载体,这一载体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拓宽和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渠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和定型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将大大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校园网络也更多地承载隐性育人的功能,实施这种育人功能,就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技术监控手段,完善网络法规;要保证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实现网上互动、师生对话、同学交流等多位一体的交流活动,保证信息畅通,使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校园网要方便、快捷,网上内容要及时更新,网页设计要优美,板块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健康活泼,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服务性于一体。这样就会吸引大学生更多地上校园网,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使网络的隐性教育载体功能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工作者应本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长远规划,统一部署,立足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力度,主动占领网络阵地[9]。
  参考文献:
  [1]彭辉.学年学分制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初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22-24.
  [2]浅谈学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http://xbyj.e21.edu.cn/e21web/content.php?id=11066.
  [3]学分制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http://www.northedu.com.cn/quanguogaoxiao/show2.jsp?informationid=201105091035298283.
  [4]费丽敏.高校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J].科技资讯,2010,(4):195.
  [5]周俊,董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隐形教育及载体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4(6):89-91.
  [6]唐志龙.隐形教育:入世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的探索[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28(105):74-77.
  [7]吕敏.隐形教育及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职业时空,2009,(8):167-168.
  [8]蔡芳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形载体探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4):33-34.
  [9]胡哲峰.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载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112):80-82.
  [10]肖文,周俊,董英,杨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隐形教育及载体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25(1):64-67.
其他文献
摘 要: 每个幼儿都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特殊的一面,他们的心灵比较稚嫩,没有社会经验。惩罚犯错误的幼儿是一门艺术,粗暴的惩罚不但会伤害幼儿的身心,还可能改变幼儿的人生道路。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运用正确的批评方式,掌握批评的艺术,科学合理地教育幼儿。  关键词: 批评教育 批评方法 批评艺术  陶行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出值得你崇拜的学生。”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
摘 要: 本文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和科学性运用方面探析教学策略方法的运用,旨在阐述多样化教学语言的运用对活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具有的促进作用。设计科学规范的语言,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探讨规范化教学语言运用,能让学生在具有趣味性语言的引导下,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教学语言 规范性 艺术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学生应“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听说技巧 , 还要具有幽默风趣的举止谈吐、 临场应变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 现结合我这几年口语交际教学的经验浅谈之。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想说  生动、逼真的情境具有感染性,能够调
摘 要: 《牛津小学英语》复习单元课,通过单元板块重组、话题语言聚合、语言实践活动等,可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教师应综合考虑复习单元课的特点,努力追求复习过程的整体性、新颖性和拓展性,提高复习单元课的复习效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单元复习课 教学内容 语言知识 学生思维能力  复习是日常英语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必要步骤。近年来,教师对《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
摘 要: 校本培训是提高一线教师素质简易方便、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在培训体系、资源整合、教师自身、评价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经对河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调研,文章对此项工作提出四项建议: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创立合作式校本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完善教师校本培训评价体系。  关键词: 河北农村 小学教师 校本培训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
摘 要: “本科教学工程”是继“质量工程”之后国家推出的旨在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地方医学院校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内涵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对提升“本科教学工程”效益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地方医学院校 “本科教学工程” 实践目的 实施举措 提升策略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自2007年1月起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学生对相同信息的加工方式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对不同信息的偏爱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学习速度不同、数量不同、巩固程度不同和学习迁移的表现不同,这就是本文所指的认知差异。在个性化教学中,让有认知差异的学生书写出五彩缤纷的人生,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题。  一、探索认知风格,因材施教  个別差异表现为智力水平的差异、早晚的差异和智力结构的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
摘 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课程设置应结合实际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新建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推进日语专业教学改革。  关键词: 财经院校 新建日语专业 课程设置  一、引言  日语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总体来看已经比较成熟,课程设置趋于合理,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
摘 要: 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在世界美术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水墨画的教育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绘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而是希望通过水墨画教学活动,幼儿能发现自己的能力,培养大胆创造的信心,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从中得到启发、得到自信、得到快乐。著名画家米罗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所以本文认为在幼儿园开展水墨画教
摘 要: 文章总结了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出一条更为可行的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并且广受欢迎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教学处于不断摸索—改革—适应—再摸索—再改革—再适应的阶段。这意味着教育教学中应该秉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造性、实践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