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新的言语方式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uxinz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知识既来自课程标准的统一规定,也来自师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生成。正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指出的:“设计学习经验(此处可视为与课程内容同义)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它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1]
  语文课程知识,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宽泛的概念;“言语—思维”方式,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创生丰富意义和价值。其实,语文教学前辈早就注意到了从范文中教给学生新的言语方式。例如,何仲英先生于1920年在《教育杂志》第十二期第二号上发表过一篇题为《白话文教授问题》的论文[2],其中有一段文字生动地讲述了他是如何讲授《武松打虎》这段选文的。他写道:
  从“武松在路上行上几日”起,到“一步步捱下岗子来”,分段写,用新式句读,然后考查《水浒传》的来历(见商务印书馆《小说丛考》),然后研究《水浒传》的内容(学生有看过的,谈起来津津有味),然后询问字义,“怎地”“恁地”怎么讲?“端的好酒”的“端”字何以做“真”字解?“休得胡鸟说”的“鸟”字何以指“男子的生殖器”?不但要明其当然,还要明其所以然,那就不可不研究声音学了。全篇意思既然明白,段落也早分清楚,然后就要问怎样吃下十八碗酒?怎样拿哨棒做个线索?是组织上应该研究的;然后再问“原来那大虫拿人……”“原来打急了……”“原来使尽了气力……”那几句话,为什么要用“原来”字眼?又有读庙门榜文后欲转身回来一段,风过虎来叫声“啊呀”翻下青石来一段,被惊出冷汗一段,……皆故作惊人之笔,如何样描写传神?如何样措词琢句?是修辞上应当研究的。我研究到这些问题,学生没有不欢喜推敲,没有不入神注意,我真敢相信,学生有了这种研究的兴趣,将来有少数的人研究古文,定能“势如破竹”。
  这一段文字告诉后人:教师在小说的叙述语言中选取若干节点,从汉字的构形与声音,汉语词汇的意义,篇章组织的线索与伏笔,动词的选用,重复和夸饰辞格等方面,对选文实施多光源聚焦观照;于是,这一段选文就呈现出了诸多侧面和纷繁色彩;学生就以“欢喜推敲”“入神注意”“研究兴趣”做出了强烈回应。
  这一段教学笔记发表的时间,距离今天已经快一百年了;从范文中教学生学习言语方式作为一个优良传统,也一直绵延至今。我们这里不妨继续选用当今语文课教学古典白话小说的课例。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师把两课时分解为三个阶段[3]:
  第一阶段学习陈述性鉴赏知识。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金圣叹的小说评点鉴赏方法,主要介绍了“先事而起波”和“事过而作波”两种推求小说情节内在关联的方法。金圣叹认为“夫文章之法,有事先而起波者,有事过而作波者”。所谓“事先而起波”是指事先埋下一笔,先因后果,如小说开头写酒生儿李小二夫妻,并不单是写林冲在牢城营里有一个旧相识,而是“意自在阁子背后听说话一段绝妙奇文,则不得不先在此作一个地步”。所谓“事过而作波”是指事后补叙原因,先果后因,如写火烧草料场,先见草料场大火,但起火原因事前并没有交代,后来通过陆虞候三人在山神庙前的对话补出原因。金圣叹对情节内在关联的这两种推求,均从小说细部描写入手。因此,鉴赏者也要循此而推求出这些细部的因果关系来。
  第二阶段学习程序性鉴赏知识。教师让学生仿照金圣叹的方法,从小说情节细部入手推求“内在关联”。教师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把握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各自寻找鉴赏点,然后把学生找到的鉴赏点归纳为“事先而起波”和“事过而作波”两大类;再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兴趣很浓,讨论很热烈。学生的鉴赏点主要集中在小说对“风雪”“火”“刀”“花枪”,以及对陆虞候三人的语言描写等方面。
  第三阶段学习策略性知识。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谈鉴赏体会。概括起来,学生的主要体会是:通过这种鉴赏方式,明白了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以后读小说不能光看大概的故事情节,而要仔细看小说细节背后的因果关系;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学会了鉴赏小说的方法,以后读小说也要尽量用这种方法去读;透过细节和语言描写,更加了解了林冲的性格发展,明白了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是怎样被一步步逼上梁山的。
  又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4],教师以“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为宗旨,在学生确认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身份和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态之后,教师提出了“那么,她进入贾府以后该怎样和贾府的人说话呢”这样一个总问题,并要求学生勾画出“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哪些人说了些什么话”,而后引导学生重点推敲了林黛玉回答大舅母邢夫人和二舅母王夫人的两处话语,体验她答话的得体性;还推敲了王熙凤出场话语的乖巧。最后得出结论:说话得体,要审视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要注意说话双方的身份和地位,要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
  与100年前白话语体文刚刚进入语文课程的形势相比,与当年何仲英前辈执教《武松打虎》相比,当代语文教师已经对教学古典白话小说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解构和自主重构。这不仅是因为百余年来,诸如语言学、修辞学、文章学、文艺学、教育心理学等这些与语文课程和教学紧密相关的学科理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因为当代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急需新鲜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来支撑。
  这种历史演变和现实状况,至少告诉我们以下几点经验。
  早有研究者指出:“学习语言一般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从语言综合运用的范例学习,一个是从语言分析研究得出的规律学习。”“从语言的综合运用中学习语言的时候,必然要对许多语言现象,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加以比较、概括,探索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备模仿、比照、类推来指导语言实践。”“从语言的综合运用来学习语言,是一个自然的方法,传统的方法,现在还普遍采用的方法。”[5]换言之,学习语言,既需要学习范例中运用语言的种种现象(语料),也需要探索这些语料所依据的语言知识规律(语理)。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教科书中,大量文质兼美的范文就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范例,语言知识规律就依附这些范文而存在。因此,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历来是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在什么时间、教哪些语文规律,应视学生的学情而定。早在1949年,郭绳武先生已在《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任何一篇文章都包含无数的规律,在教学上,绝不能一下子全面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逐步地适当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学的观点上看,语文规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它是语文规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单纯的说明‘是什么’,解释‘为什么’,而必须能够指出‘怎么样’来,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才能起指导作用。”[6]换言之,经由范文教学语言知识规律,不能停留在让学生仅仅认知上,而应重在引导学生模仿和应用。因此,教师既要考虑从小学到中学各个学段不同年级的安排,又要考虑各种规律之间的配合,还要考虑学生认识规律与运用规律的协调,即学习语言过程中“知”与“行”的关系。
  在语文课程中教学语言知识规律,既需要随文学习、及时积累,也需要适时整理,集零为整。有效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养成朗读、复述、背诵、抄写、默写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有效整理,是因为隐含于范文的活的语文规律,需要适度的明确化(概念、命题或规则),需要适度的类型化(分类)和系统化(编序)。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自主组建有结构的知识。否则,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必要的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他们有效的模仿和迁移。这种整理,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理解某一事物就是意味着给某一事物在知识、动机、信念、系统中找到位置,意味着了解某一事物在我们活动中或他人的活动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7]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等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4.
  [2]何仲英.白话文教授问题[A].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44.
  [3]陈隆升.推求“小说细部关联”重组“鉴赏教学内容”——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鉴赏教学为例[J].语文学习,2005(10).
  [4]蒋祖慰.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J].语文建设,2007(7-8).
  [5]蒋仲仁.语言规律与语文教学[A].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53-454.
  [6]郭绳武.初中国文课程标准草案中的几个问题[A].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56-957.
  [7][苏]彼得罗夫斯基主编,朱志贤等译.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36.
其他文献
书名:语文德育渗透艺术  作者:白金声  出版单位: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  ISBN:9787503824050  定价:12元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摆在中学教育工作的首位,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而心理教育是以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语文德育渗透艺术》一书是作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学生语文德育培养体系,旨在使德育内容贴近学
书名:嬗变中的网络语言  作者:楚艳芳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20348423  定价:77.80元  随着即时通讯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讯息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正潜移默化地被互联网形塑着,也衍生出了一种特殊语境下的网络语言亚文化。一方面,“互联网 语言”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和杜甫的《登高》《九日五首·其一》都是以秋为背景的抒情名作。面对同样的秋色秋声,两位生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气质的诗人,感受有何异同?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与个人经历、个体生命价值追求怎样融合,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些体验又是通过什么传递给读者的?  这则教学设计即以意象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和杜甫的《登高》《九日五首·其一》,分析诗歌意象的独特性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肩负着国家意志的落实,也承载着太多的期待,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现奉上写作教材编写中的思考以及努力构建的写作教学体例特征及方式、写作教材使用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教材编写面临的挑战  2012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现名为教材局)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组织了50人参加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25人参与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其中20人负责
书名: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发展研究  作者:白文霞,张小燕  出版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18031627  定价:62元  由于科技的腾飞、交通的便利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自古以来从未停止过的不同民族、国家以及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愈加频繁与深入。文学,作为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及表现形式,对它的解读与理解也越来越呼唤着与时俱进的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作为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精神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养料。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使得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了新的曙光。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保证文化繁荣昌盛,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而且包含着对事物是非曲直的评价标准,这些道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
从大量的课堂观察看,作文教学指导课一般有三个“缺少”:一是缺少教师提炼整合的精致优美的范文;二是缺少学生对范文的研读感受;三是缺少教师的精要讲析。  作文指导教学资源,主要是“范文”“范式”方面的资源。作文课一定要有合理数量的范文,没有范文的作文指导课是务虚的课。这样的课往往只是让学生说一说,悟一悟,谈谈对生活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作文。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激趣”,教学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进
总感觉现在有些语文课堂太闹腾了,太过喧嚣。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热闹并不都是坏事,至少说明了学生的参与度高,投入有热情,但有时候课堂上的热闹可能仅仅是一种表象。我们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以表象的热闹掩盖内在的空虚。很多时候,课堂上的“静”不仅不是死水一潭,反而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状态,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有时候,语文教学需要“闹中取静”,需要营造一种“静”界。  静心默读是
书名:中西文化比较  作者:陈坤林 何强  出版社:國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118078336  定价:34元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而要达成平等和谐的交流与对话,首要的前提就是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因此,中西文化的内涵阐释和比较研究,是值得学者努力的方向;而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求同存异、借鉴融合,则是需要每一个现代人学习
【摘要】近40年来,小说阅读教学方法出现了从“寻找主人公”向“寻找叙述者”转变的倾向。具体来说,操作程序上体现为从激趣设疑向身份转换转变,教学内容上体现为从“写什么”“为什么写”向“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转变,教学目标上体现为从注重主题向注重语用转变。转变表明:语文教学正致力于追求方法、内容、目标的适配与适切,走向语用实践,从而彰显学科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专业性。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