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本的美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p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展示教材的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其领略文学作品的精妙,获得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有益启示。
  一、进入情境,展现美
  课前,我播放有关夕阳的课件,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启发学生:“动听的音乐,美丽的画卷,将我们带入迷人的傍晚,领略了多彩的夕阳。你眼中的夕阳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欣赏画面,通过倾听教师动情的语言,在诗情画意中,心灵受到洗礼,感悟到祖国壮丽河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感。学生们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很自然地进入课文的教学主题。
  这样的学习导入,不仅内容紧贴课堂所学,而且为学生展现了云霞满天的壮丽景象,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很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二、入境品读,感悟美
  苏教版教材在编写意图中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以重语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
  兴趣对低年级学生很重要,能为他们的持续阅读提供动力。读之前,我就已经送给学生一顶“高帽”:“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是你们的拿手好戏!请先小声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觉得读得有感情了再放声读,让大家也一同欣赏。”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课文,当他们读得富有情感,相当熟练时,也基本上能背诵了。这种以阅读促进背诵的方式,不着痕迹地指引学生深入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感悟了课文,这比让学生生硬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贯彻“以学定教,以读为本”的宗旨,采用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角。教师应积极开展听读、自读、演读、品读、赏读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读书。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思潮涌动。
  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情境,达到了新大纲指出的“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教学要求。
  三、有感情朗读,内化美
  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的影响,表现欲极强,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篇课文,美无处不在,所以教师应该尽力将它的美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整节课以一个“美”字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欣赏好词佳句的过程中体会夕阳西下的美景。
  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图片比较理解“刺眼”;通过手势比划感受“连绵起伏”;结合图画理解“壮丽”;在理解云的色彩变化时,请学生用成语概括云朵的色彩、云朵的变化,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整个学习过程就如同在欣赏一个个美景,欣赏完西山、云彩、霞光后,课文深入了学生的内心。
  夕阳很美,幸福的生活更美。其实,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
  四、课外延伸,迁移美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我因此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以夕阳为主题的趣味活动。
  1.看、画、写、拍。可以到小河、高楼、树林、山顶等地欣赏夕阳,把自己欣赏到的美景画下来、写下来或者拍下来。
  2.动手制作。在老师、家长、同学的配合下,选取活动成果的精华部分,制作一份“夕阳美”的专题手抄报。
  “先欣赏,再创作,后动手”这一自由的趣味活动,使学生的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激发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既是一种激励,同时也是一种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得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这就意味着广大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共通性,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把语文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就必须对作文感兴趣。兴趣需要用心培养,培养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确定好内容。我有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试行了两轮一至六年级的大循环教学,所教学生已有二十多篇习作在多种刊物发表。我对写作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即化繁为简,合理运用文本资源和生活资源,抓住时机合理地模仿、迁移、创新,使写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读说结合,模仿——铺好写作的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有着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果学生的
苏教版国标本《掌声》一课,有着丰富的表达资源,情感浓厚,以主人公小英的感情从自卑到感激到最终鼓起生活的勇气的变化为主线贯穿文本。而这一系列的情感变化,都是由“掌声”引起的。随着小英的情感变化,学生也必然生出相应的情感体验,逐步深刻地领悟到“掌声”的内涵。此时,引导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谓水到渠成,以此来反馈学生对“掌声”的领悟情况。 笔者以为,在文本研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借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论何种体裁的课文,都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说明文语用目标的实现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初读课文,感知表达方法;细读课文,品味运用语言;总结文本,学习语言运用。  [关键词]说明文 课堂教学 语用目标 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74  《语文课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面对新课程,我们应如何在阅读课堂中彰显阅读指导的活性呢?下面我以《第一朵杏花》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教学过程]  一、名言激趣,确立目标  1.背名言。  2.补充名言,引导质疑。  师:大家知道的名言真多,今天我再送大家一句名言: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
最近,我应邀参加市骨干教师展示课活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本课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笔者从关注阅读教学的对话主体这一角度入手,研究课文。初次备课,研读教材后,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研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基于此,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自主朗读、推敲语言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读懂文中表现的情感,理解古代人民借民间故事表达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  这一次的教学
世界上较为发达的国家,几乎都在国家层面,从时代的高度和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美国的“阅读优先运动”,芬兰的“学生阅读工程建设”以及日本“儿童阅读日”等。同样,我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学者,都为此不懈努力。如朱永新教授倡导的“书香校园”构建等。但小学低段儿童还处于思维发展和阅读能力建构的起步阶段,缺乏自身独立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的能力。因此,对这个特殊群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短小简约,文笔清新,情感率真,堪为白话美文的典范。细读之下,便感觉到另一种浓浓的味道,那就是儿童的趣味。无论是思维方式和情韵,还是结构和语言,都透出浓浓的儿童趣味。  一、以儿童之眼观荷  1.简单本真的思维方式  文章一开头就说“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儿童那种急切的心情浓缩在“赶紧”和“跑”两个词上,孩子的那种活泼、兴奋的神态如在眼前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他们不容易理解文本的意涵,这是客观原因;教师的引导不到位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障碍,体验到古典诗词当中的悠远神韵,走进诗情画意之中呢?笔者现根据《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氛围,定下感情基调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一节课的开始就好比歌唱家
[摘 要]词语的体悟与品析必须紧扣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具象思维,明晰核心词语的内在质感;进行想象拓展,体验核心词语的独特美感;进行多维揣摩,开掘核心词语的丰富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词语教学 词语内蕴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5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词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