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剖”与“破”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互学,以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浅尝辄止,草草收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应根据文本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当“剖”则“剖”,以达成语文教学之学生学习能力的突“破”。
  一、课堂教学需要“剖”
  “剖,判也,从刀咅声。”现代汉语作解剖讲,引申为剖析。医学上对重病患者进行病理分析经常用解剖的方法。也就是说要用刀把病变的部位切开来去除病灶并作研究。通常人们把对问题分析得细致、透切、准确也说成是解剖。比如说某一单位对本单位存在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领导说:“今天把大家召集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剖,要找出问题的痼结所在。”也就是说无论是具体的形体解剖,还是抽象的理论分析,运用到“剖”字,就是要做具体、细致、周密、透切的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上也应该运用到“剖”字,但不是时时用,而是该用“剖”时就用“剖”,而且要“剖”得一丝不苟。不只对文章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倾心分析,深入体会,甚至于要咬文嚼字。课文里常常会遇到关系文章主旨的关键段落,比如说鲁迅的著名小说《孔乙己》中有这么一句就必须仔细地分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写出了孔乙己在那个社会的特殊地位,也是最能体现孔乙己人物特征的一句。“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低下,只能同短衣帮为伍,可是孔乙己却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始终不肯脱下他那件代表读书人身份的既破又脏的长衫,这表明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等级观念已深入其骨髓,从而批判了封建思想的罪恶。“唯一”则凸显孔乙己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这也是其悲剧命运的写照。课堂上只要抓住这一关键语句深入分析,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以上说明,语文课堂教师不能总是蜻蜓点水,学生也不能浅尝辄止,关键语句、段落必须深入分析。
  二、课堂教学更要“破”
  “破”,不仅有“破解”之意,更有“突破”的更高层面。
  古代伟大诗人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句,其中的“破”字是每个读书人都值得回味的。读书有精读、泛读之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即使读的书突破“万”卷,哪又有多大益处呢?因此每读一部书,一篇文章都应该破解其意,感受到作者的心灵活动,这样的破万卷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我们开展课内阅读教学时,应不必面面俱到,不必对教材的每一段落、每一处细节都深钻猛挖,而是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能抓住文本最具特色的部分组织教学。每堂课哪怕只是引导学生探讨一两个问题,只是赏析一两处精美的语段(该剖的还是要剖),从而突破重围,形成突破,效果一定好于求全求美的课。这是在教学设计和方式上形成突破,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阅读分析每一篇文章或一部巨著不只是为了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及其特色,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文章的局限,要能学到文章之外的东西,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破固有思维模式。苏教版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文章后面的探究练习题目中,基本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例如《长征》的探究练习题中有这样的习题:在现代社会里,我们提倡要发扬长征精神,但有人认为长征精神已经过时了,请谈谈你的看法。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对本本的一种突破。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对作品反映问题的独特视角、别具匠心的构思、甚至另类的语言进行审视,以便从中受到启发。另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不拘泥于作品固有形式,鼓励学生寻找作品本身之外的东西,以便完成思想上的一次蜕变。这对学生将来能够以不落俗套的思维方式,独特的反映问题的角度,另人耳目一新的表达形式来创作是大有裨益的。这是在教学思想与内容上形成突破。
  三、“剖”与“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破”应该是对文章整体的感知,是对文章完成解读后的思想的升华,而“剖”应该是对文章最为精彩、最具亮点的部分的赏析,两者之间应该是局部与整体、基础与提高、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剖”也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精华,为“破”储备更多的能量,比如我们引导学生对一部长篇巨著进行欣赏。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全篇赏析的,应该挑选小说中最具精华的章节来进行分析,从而指导学生如何把握全篇的内容,以“剖”达到“破”的目的。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立足点应该放在“破”字上,技术点应该放在“剖”字上,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应该是研究型与创新型的学生,而不是“水缸型”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握“剖”与“破”的度,为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他文献
即墨二十八中是名校,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程翔老师的《再别康桥》。  不高不低的语调,不紧不慢的语速,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师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没有了距离。然后分组,把所有学生都调到光线充足的地方。细声细语地询问,让听课的老师心里也暖暖的。  学生朗读,单人阅读,全体齐读,在阅读中,这节课开了头。学生在原始阅读中,建立了对此诗的初步印象,这是程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程老师故意在讲义中多打了一个字,让
期刊
常常听一些音乐老师说:“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太差了,对流行歌曲趋之若鹜,对教材内容和老师精心准备的音乐却是能不听就不听,能不唱就不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的基础工作者,有必要对此作深刻的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如果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学得轻松,也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习惯对
期刊
预习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地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孩子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预习虽然是按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但是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关键内容、思考难点、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对思维的有效锻炼。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孩子带着问题听课,对自己不懂的内容会特别注意,如果发现老师
期刊
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但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国家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了解我校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便于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优化教育资源。本人主要是从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试着针对这些形成原因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而无法实现。
期刊
语文本身博大精深,要想学好语文,不能不多读多看。但单纯的靠课本,那是远远不够的。但一个教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很难跟得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怎么办?网络,为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用多媒体充实课堂,把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一、多媒体能给学生带来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但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语文教师和中学生的共同感慨。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抓耳挠腮,感觉无事可记,无话可说,如何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魅力呢?在此,我谈三点关于写作教学的尝试。  一、重视阅读积累  著名教育家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是 “源”,“写
期刊
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除了有量的增减,还有质的提升,与之有关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等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校教师在“应试教育”环境中,习惯了精英教育的那一套运作模式,其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相适应。所以说,如果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从“心”开始,即不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按老一套“行事”,则这一次课程改革的效果将很难预料,弄不好又要纠偏,甚至造成灾难。课改要求从“心”出
期刊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在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几种类型之后,逐渐转移到“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上来,其特点和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些同学面对这一变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与旧材料作文相提并论,或者当成话题作文胡乱拼凑,导致偏题、跑题,出现高考考场严重失利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得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把握不准写作的要领。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新材料作
期刊
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思想是:针对学生写作实际,努力探索学生作文的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和水平。这也是我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重点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一、要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在作文教学中,最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不爱写作文。要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就要求教师为他们打开心结,让他们产生想写作文的动机和兴趣。要让学生知道作文就像平时聊天一样,
期刊
一直以来,学生都对作文有着畏难,甚至恐惧的心理,写出来的作文大多是“任务式”的“瞎子”作文。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的人。放飞想象,促进学生个性化作文的发展,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写作是作者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将知识、思想、观点、态度表达出来,把心中之意化为笔下之文。新课程要求学生作文“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给初中作文教学指明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