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在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几种类型之后,逐渐转移到“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上来,其特点和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些同学面对这一变化,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与旧材料作文相提并论,或者当成话题作文胡乱拼凑,导致偏题、跑题,出现高考考场严重失利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得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把握不准写作的要领。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明确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异同
  “新材料作文”仍然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的一种。“材料作文”这种考查形式一直在发展中,“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内容指向明确,主旨比较单一,题干指明写作内容和文章体裁。而“新材料作文”是命题者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感悟进行写作。题干“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和“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总之,材料作文强调的是立意的唯一性,要围绕核心观点展开写作;新材料作文,则是强调观点的多元性,就是核心观点可以,材料中反映出来的其他观点,也可以立意写作,更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元性。
  磨刀不误砍柴工:全面理解材料内涵
  材料是立意构思的基础,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时间应当不少于五分钟。新材料作文,不仅要全面理解材料,而且要适当地分析材料,因为只有经过分析,理解才能全面深刻。全面理解就是要整体把握材料,这是文章写作之前的第一要务。学生在写作时往往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没有全面理解材料,没有把握关键信息,而只是随便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开始仓促行文,而且越写越偏离材料。
  如2012年高考辽宁卷的作文提供的材料及要求: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材料所述主题紧扣时代主旋律,贴近考生实际,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正确理解价值观、人生观。考生只要能全面理解材料,把握主要信息,顺着音乐家说的“人应该隐藏于音乐背后”,以踏实做事,不浮夸为主题来写,就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当然,考生也可以从追求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出发,通过逆向思维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写出做事既要内容的扎实也要形式的华丽,达到理想的境界,这也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追求。可是,就有的考生不能够全面理解材料,只看到了材料中的“缺憾”二字,于是别的信息就都看不到了,就草率地将文章的中心定为了“谈缺憾”,然后结合自己曾经写过类似的文章,生搬硬套,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事例,如屈原、司马迁、柳永、苏轼等,游离于材料之外,仓促成文。这样的文章,基本上会被定为偏题文,要想得到高分难于上青天。
  横看成岭侧成峰: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比原来的材料作文更灵活、更丰富,多数学生都能找到思想的触发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立意。但是,正是由于新材料作文的这些特点,写作中,许多学生也容易陷入另一种境地,学生的立意不单一,主题不集中,选择的角度过多,行文没有主次详略,平均用力,泛泛而谈,这样的文章就会显得浮浅,缺少思维的深度,缺少论证的严密,难以赢得阅卷者的青睐。所以,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可能是丰富的,但是考生在写作时必须选准角度,选择自己熟悉的、适合自己的角度来下笔、行文,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偏题、跑题。具体说可以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选准写作的侧面。侧面,就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都可以分别认作是侧面,同理,一段材料的内容形式、思想内涵也表现为多个侧面。一位专家举过“东郭先生”的例子。按思想意义来分,有揭露狼的凶残本性的一面,有批评东郭先生糊涂受骗的一面,也有赞扬农民聪明机智的一面。
  二是找准角度。角度,就是选择看问题的视角。对同一个事情,从不同的当事人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以“乌鸦抓羊”为例加以分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从“鹰”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或未学到别人本领的实质必然失败;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忘乎所以、自不量力是非常可笑的;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一面。从比较老鹰与乌鸦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反之必然失败,东施效颦是不能成功的;从比较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看,看问题还是全面一点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坚持、厚积薄发的过程。新材料作文的写作,对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更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考生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不要投机取巧,也不要想着寻求灵丹妙药,只要把握要点,抓住关键,平时加强训练,养成良好习惯,勤练笔,常积累,把平时的练习当高考,把高考当练习,就能在考场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最终赢得高考。
其他文献
我始终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我们的生活本来是简单的,三点一线式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没有什么新意。我想,文学能于平淡中发现深刻,于不变中发现变化,于无味之发现有味。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我想,文学,它至少有这样几点作用:  一、可以给我们一种信仰,让我们的灵魂有一个归宿,建立理想的精神家园。在那里,繁花似锦,阳光明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海子的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地建一座房子。都起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伴随着我们人的一生。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学习口头表达。上小学了,我们开始学习书面表达。按理说,语文应该是最容易掌握的,但事与愿违。语文往往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得分高,尤其上了初中后,明明那段时间在努力的学习,等到考试的时候还是没见分数有太多提高。付出了,成绩却停滞不前,于是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欺骗了我!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一现象,对于这一学科的行内人士自然知道,这是
期刊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现代汉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探索新事物。就是说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我们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我们学生的思维。那他们将会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就会对
期刊
即墨二十八中是名校,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程翔老师的《再别康桥》。  不高不低的语调,不紧不慢的语速,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师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没有了距离。然后分组,把所有学生都调到光线充足的地方。细声细语地询问,让听课的老师心里也暖暖的。  学生朗读,单人阅读,全体齐读,在阅读中,这节课开了头。学生在原始阅读中,建立了对此诗的初步印象,这是程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程老师故意在讲义中多打了一个字,让
期刊
常常听一些音乐老师说:“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太差了,对流行歌曲趋之若鹜,对教材内容和老师精心准备的音乐却是能不听就不听,能不唱就不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的基础工作者,有必要对此作深刻的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如果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学得轻松,也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习惯对
期刊
预习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地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孩子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预习虽然是按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但是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关键内容、思考难点、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对思维的有效锻炼。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孩子带着问题听课,对自己不懂的内容会特别注意,如果发现老师
期刊
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但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国家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了解我校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便于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优化教育资源。本人主要是从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试着针对这些形成原因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而无法实现。
期刊
语文本身博大精深,要想学好语文,不能不多读多看。但单纯的靠课本,那是远远不够的。但一个教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很难跟得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怎么办?网络,为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用多媒体充实课堂,把课堂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一、多媒体能给学生带来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但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语文教师和中学生的共同感慨。许多同学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开始抓耳挠腮,感觉无事可记,无话可说,如何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有魅力呢?在此,我谈三点关于写作教学的尝试。  一、重视阅读积累  著名教育家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是 “源”,“写
期刊
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除了有量的增减,还有质的提升,与之有关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等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校教师在“应试教育”环境中,习惯了精英教育的那一套运作模式,其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相适应。所以说,如果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从“心”开始,即不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按老一套“行事”,则这一次课程改革的效果将很难预料,弄不好又要纠偏,甚至造成灾难。课改要求从“心”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