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措施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xh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但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在规定期限内未能达到国家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的学生。了解我校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便于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优化教育资源。本人主要是从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试着针对这些形成原因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而无法实现。在好多家庭里父母对子女在学校学习寄以厚望,对孩子的要求有点过高,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还有就是关心的程度下降,让学生感受不到爱的温暖,失去了进取的信心。
  (2)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现在的初中生身心发展变化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停留在打骂基础上,就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家长处理的事件有了自已的观点,冲突时学生就会反驳,而这时的家长就给孩子罗列各种“罪名”,使学生很是反感,与父母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生疏了。
  (3)残缺的家庭教育或者父母的过分溺爱。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父母不和家庭的孩子,由于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缺少家庭的温暖,他们极易放弃学习。而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溺爱有加,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或主角。家长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孩子上,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的性格。这类孩子在学习上怕苦怕累,一遇挫拆就承受不了。
  2、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质量观、陈旧的人才观所导致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使得育人教育变成了升学教育,分数的价值高过了人的价值。升学目标取代了人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这就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前存在的“怪现象”。其主要表现有:
  (1)学校领导错误的指导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是各级各类学习办学的指导思想。但是,目前有的学校仍然是考分主宰一切。这种一刀切的单一教育模式忽视了个性教育,忽视了对于富有自信力、突破力和创新力的人的培养和塑造,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部分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端正。有的老师因循守旧,采取“填鸭式”、“管束式”、“保姆式”等落后的教学方法,不考虑、不尊重、不调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意识和能力;有的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严厉训斥和指责;有的老师对学生表扬得不合理,批评得没理由;有的老师对全体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等。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和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3、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1)新的读书无用论。社会上有很多反面的例子,使现在的初中生认为,光有知识本领还是不行的,还得靠关系靠运气!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是越来越多,但就业率却是不容乐观,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已经提前影响到了在校的学生。这都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进取心,意志消沉,在学校抱着“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完成学业。
  (2)社会上不良的诱惑。在当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转型期,很多学生不能分清正确与错误,对于地摊上充满暴力、色情内容的不健康书刊也分不清良莠;一些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容留、引诱,带坏了中学生,这些都是容易使中学生滋生逆反和敌对心理的土壤。
  4、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农村学生小学时住在家里,是靠着父母和老师的约束才学习的。进入初中后,没有了父母亲的约束,对学习一下子放松,放弃了理想和追求。
  (2)学困生意志不坚强。在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中,他们也想把学习学好,但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只有三分钟热情,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知识掌握只重视结论,生搬硬套,定势强,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学习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1、对学生不仅要有耐心,还要有宽容之心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为师者更要宽容,要把教育当一首诗来写,不仅要蹲下来看孩子,甚至还应该趴下来欣赏孩子。”特别是班级的学困生,我们更应关怀倍至。也许你的不经意的善举,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2、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不是一种泥塑效应,而应当是一种根雕效应。”也就是讲,我们的学生不是一块泥巴,你想把它捏成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的学生如同原始的树根,这些树根如果看上去有点像狮子,我们就把它雕刻成狮子;看上去像一头大象,就把它雕刻成大象。去掉其不像的地方,把像的地方更加突出。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教育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学校与家庭相结合
  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家长回访学校、书信联络等渠道,增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使家长与学校达成一种共识。通过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不能期望做一次工作马上就见效。因为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做多次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还需要教师的爱心和宽容。只要教师有一颗平常心和慈母般的心,坚持不懈地做工作,绝大多数的学困生是会有进步的。
其他文献
新课的导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在上课的短短几分钟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导入课文的技巧尤为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用怎样的方法导入为好呢?下面浅谈几种导入的方法:  一、故事引路法  学生都爱听故事,在新课之前讲一个小故事,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学习《竞选州长》一课,我就用故事导入
期刊
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大多学科的评价体系获得不同程度的推动与发展,但其总体现状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还不相适应。强调选拔功能,忽视兴趣培养;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个体差异;关注学习结果,忽视方法辅导。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作文教学的评价方法尤其深受传统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批改形式单向,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单调。我们在查阅语文老师的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或上黑板做习题常常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因此,课堂纠错也就成了语文教师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如何在纠错中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笔者在实践中努力尝试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多年坚持下来,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一、纠错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
期刊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如果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正是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体现。  一、做好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
期刊
我始终认为,文学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我们的生活本来是简单的,三点一线式地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没有什么新意。我想,文学能于平淡中发现深刻,于不变中发现变化,于无味之发现有味。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我想,文学,它至少有这样几点作用:  一、可以给我们一种信仰,让我们的灵魂有一个归宿,建立理想的精神家园。在那里,繁花似锦,阳光明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海子的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地建一座房子。都起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伴随着我们人的一生。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学习口头表达。上小学了,我们开始学习书面表达。按理说,语文应该是最容易掌握的,但事与愿违。语文往往不如其他学科那样得分高,尤其上了初中后,明明那段时间在努力的学习,等到考试的时候还是没见分数有太多提高。付出了,成绩却停滞不前,于是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生活欺骗了我!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一现象,对于这一学科的行内人士自然知道,这是
期刊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现代汉语解释为喜好的情绪。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探索新事物。就是说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我们的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我们学生的思维。那他们将会处于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就会对
期刊
即墨二十八中是名校,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程翔老师的《再别康桥》。  不高不低的语调,不紧不慢的语速,和蔼的笑容,亲切的话语,师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没有了距离。然后分组,把所有学生都调到光线充足的地方。细声细语地询问,让听课的老师心里也暖暖的。  学生朗读,单人阅读,全体齐读,在阅读中,这节课开了头。学生在原始阅读中,建立了对此诗的初步印象,这是程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础。程老师故意在讲义中多打了一个字,让
期刊
常常听一些音乐老师说:“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太差了,对流行歌曲趋之若鹜,对教材内容和老师精心准备的音乐却是能不听就不听,能不唱就不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的基础工作者,有必要对此作深刻的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如果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学得轻松,也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习惯对
期刊
预习是一个人学习的关键,只有会预习的人,才能渐渐地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进行自我教育。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孩子能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就能对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学习效率和听课效率。预习虽然是按书本上的内容进行,但是主要是通过自学来掌握关键内容、思考难点、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是对思维的有效锻炼。有效的预习能够使孩子带着问题听课,对自己不懂的内容会特别注意,如果发现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