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综合实践的“冷、静、热、动”学习现象的思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小学到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现代教育的个性内容。与以往传统教育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主题和方法让孩子们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通过自主实践、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其可塑性相对较强,对新鲜的事物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得不到学生的满足,人们对小学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方面。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思考问题,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的自觉、自主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
  一、“冷”静“热”动学习现象引发思考
  我是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兼职老师。在我的课堂上,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班级有一个学生小博,在我日常的语文课堂上,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沉默者,很少能够主动发言,少之又少能看到他举起的小手,偶尔被动发言,也是浅尝辄止,敷衍了事。但是一旦到了综合实践课堂上,我发现他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浑身来劲,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在小组中特别活跃:做计划时,他是组长,外出采访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在每一次主题活动的展示环节,他总是花样百出,绝对是课堂中的小明星。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同样一个学生,同样一个老师,孩子在综合实践课堂上表现出的“热动”,在语文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冷静”,两种学习状态,差距甚远的原因在哪?语文课堂和综合实践课堂的最大的不同究竟在哪里?如何让学生在传统课堂上依然能有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热情?
  二、学生“冷”静“热”动学习现象的成因追溯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
  在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用“灌输式”“传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是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不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发表自己观点和意见建议的权利,长期作用下,难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种单一、固定化的教学理念很难让学生去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利于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培养,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转变了这一现象,通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们从接受知识的习惯逐渐转变为发现知识,把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久而久之,让学生善于去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从而让学生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学习中去,形成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真正落实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实践性作业更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类任何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都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教育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如今随着课程和学生作业的增多,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极大地压缩了学生的时间。日常的课业周而复始剥夺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开放性強的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了独立的学习空间,使其能够真正放开手脚参与实践。小学生本身的思维就很活跃,他们对新鲜的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社会调查、动手制作等多样化、趣味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兴趣是任何探究活动持续深入的源泉
  尽管学生不能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但对学生来说,研究主题、学习内容来自自己,比起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还是具有较大的优势;它没有规定的实践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而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内容,学生总能在其中找到与其产生共鸣的地方,从中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了解和探索这些问题;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平台了解到世间更多新鲜的事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肯定是“热动”的,相反肯定是“冷静”的。一个冷静的课堂本身就已经出现了问题。
  三、进一步在实践课中提高学生能力的几点策略
  (一)将实践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盲目开展一些漫无目的的实践活动,要严格按照活动指导大纲确定活动内容;同时也要让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也就是将实际生活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让学生们能够更为直观、更简单地去进行实践。这样的学习情境才是鲜活的,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全面的发展。
  (二)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的目的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得实践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效。这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同时也培养起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实践活动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有始有终
  高质量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益良多。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活动主题和学生们的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激发出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师的合理分配,让学生们共同完成相应任务,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让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热动”起来的不二法宝—— “问”起来
  1.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说:“不愿意提问题,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一句话可谓概括了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乐问”的外部条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与问题,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入到研究的问题之中,激发学生愿意参与活动的迫切愿望。   2.方法指导,使学生“会问”
  传统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则新闻、一段广告、一个案例、一个生活片断,或者在课件上出示一个画面、一幅漫画、一张数据统计图等,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學生在聆听与观看中,带着问题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杜威的“思维五步”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产生问题,问题不是“无本之木”。让学生通过“准确理解(理解内容)――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自主建构)”等思考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提出问题的方法,并可以简单归结为:(1)由规律引发的思考;(2)根据对比得出的发现;(3)遇到困难引发的思考;(4)顺着问题的方向追问;(5)在常规中发生的意外。方法的指导不同于“知识的系统讲授”,应当借助活动主题,结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进行。
  3.引导点拨,使学生“善问”
  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不但乐问、会问,而且善问。首先要分类筛选,明确问题价值,针对同一个主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凌乱的,问题重复提出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在主题生成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五花八门,有些问题,这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范围之外的,我就要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研究的可行性不高,可选择一些距离我们生活比较近的进行研究。对于一些具有研究可行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那么多问题,你发现哪些问题其实是属于同一类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零散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最终确定研究的问题。在筛选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提问应围绕活动主题,提问时要考虑这问题的研究价值与可行性。“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选择和确定一个适当的课题就成为关键性的一步。选择的课题如果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来自生活实际,那么,他们就有信心、有兴趣,而且也能够做出很好的研究成果。相反,课题选择脱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盲目追求“大”和“新”,好高骛远而且缺乏研究条件的支持,使课题难以进行,甚至半途而废,结果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挫伤自己的自信心和研究热情,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就变成了单纯地收集资料,抄袭现有成果,草草了事。问什么问题,怎么问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导致学生课堂动与静的直接因素。
  总之,学生的一静一动之间蕴含的是教育的大哲理,折射出教育的大智慧,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基于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之上教学活动,方能彰显魅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湾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挫折教育已经成为现在独生子女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种负面体验。挫折教育能激发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意志得到磨炼,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许多书中,特别是一些家庭教育书籍中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有一定的介绍,如《亲子教育万事通》《孩子遇挫折父母怎么办?》《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50个对策》等,但在翻阅了众多的材料后发现,多数的书籍都是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居举足轻重地位。随着多媒体走进课堂,“一言堂”随之发生了根本改变,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也新颖独特,创设真实的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活动形式多样化、课堂结构优化等优越性数不胜数。  本文重点从多媒体的优越性谈起,论述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从情境的创设、教学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的优化等方面,论述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情自主地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但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时,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审时度势,把握课堂,对学生及时点拨指导。那么,如何点拨指导呢?  一、学生探究离题时教师点拨指导  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有了充足的发言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  观点。由于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还缺乏深度,有意无意间会信马由缰,偏离主题。这时,教师要及时点拨指导,不能让
一、引言  双起泡图是思维地图八大图示中的一个图示,思维地图最早由美国的Davidhyerle博士于1988年开发的,是一种用于帮助学习的思维工具。本文重点阐述其中的一个图示——双起泡图,并结合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一般教学进行对比研究。  二、双起泡图介绍  双起泡图顾名思义是由泡泡组合的一种图示,双起泡图的作用是比较两种相似的概念、图形或其他的事物,在左右两个圆圈内分别写上需要比较的中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带着孩子外出旅游,这是一种让孩子多接触社会的方式,也是一次社会考察活动。  社会考察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考察某个地方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通过了解、分析、研究来认识和解释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社会考察研究的任务主要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现象、寻找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提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在
自信心作为健康心理状态的重要体现,能够为促进个体发展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对于实现既定目标,走向成功意义重大。幼儿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的教育,必须明确自信心的建立对促进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加强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及时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人格。文章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进行了详细讨论
一、指导思想:以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位核心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改革的依据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优化作业设计有利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水平。教师只有设计出有利有学生身心
《数学课程课标》提出这样一个重要理念:“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时,要考虑到引入知识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教学。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型学科,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数学时,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学图形,难免会望而生畏。应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可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具
新《纲要》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既要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保持操作的热情,又要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取决于教师“材料的投放”。  一、材料量充足  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投放足够的数量,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1.提供充足的数量,鼓励幼儿探究  首先要保证材料的数量,这是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幼儿进行探究的主要因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学校的发展。  一、搭建成长平台,成立学习联盟组织  结合我校的实际,决定从中青年教师入手,搭建成长平台,成立学习联盟。学校草拟了吴桥小学教师学习联盟条约,并通过“洗脑”行动和规划成长活动,拉开了前行的序幕。  制定学习联盟条约,让成員从未来发展中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明确地聚焦与体现教师们共同的职业生涯努力奋斗的价值。另外,从教师的个人规划中我们能清晰了解到教师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