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理性的视野下为潘金莲正言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g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水浒传》原著到社会意识,由民间传说及影视剧,而学子孩提至街头巷陌,潘金莲一直被视作“淫妇”的代名词,长期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随着社会与时代观念的更新,人们逐渐层层抽析封建社会及其庇护下那一套等级森严的礼教体系,从而还饱受历史憋屈的人物应有的合理评价,给当下人物更多的真实与客观定论。
  关键词:潘金莲;悲情声色;当代理性;正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1
  与其说是潘金莲的人生悲剧,倒不如说她只是千千万万人悲剧的幻化与缩影罢了。此等“潘金莲式的悲剧”并不是主人公或者悲剧的承受者自己一手造成的,换句话说,她们也只是众多牺牲品之一。至于厄运的酿造者、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封建制度本生的劣根性及其囊括下的那一套有着森严的等级界限的礼教体系,它凭借着自身特有的 阶级基础和制度保障进行着非人道、非理性的统治,对社会、对人性特别是以中下层女性为主体的弱势群体的极度压制。在它的胁迫下,似乎一切要求肯定人的存在、自我价值、人本个性的想法和行为,都被视为 “不道德”的妄想,如天方夜谭一样,是个人品质的堕落。诚然,潘金莲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封建礼教严密的思想体系与没落的时代阴影作践过的不计其数的牺牲品之一。
  一、短暂生命的长远凄清
  潘金莲这样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被命运随意拨弄,任强者随意践踏,她有权对社会的不公提出抗议,有权去反抗那些压在她身上的层层重负。于是,在受够了所有的凄冷与摧残之后,她果斷地打破了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禁锢和束缚,不在乎所谓的天理昭彰人言可畏,她勇敢地向自己的迈出了步子。当试图抚慰武松未果之后,她便没有放过后来偶遇的西门庆,两个人很快融合在了一起,缠缠绵绵、巫山淫雨,哪管世人眼里的“勾搭成奸”,又何惧冷眼旁人的指指点点,尽管最后死于刀下又有何妨?这一切似乎都是铤而走险却又是那样的顺理成章,这无疑是人性的觉醒,是封建伦理道德打压下的一阵响彻重霄的呐喊,也是不公平的社会中一次反抗的尝试。
  二、封建奴性下果敢追求
  不公平的命运使潘金莲这朵待开的花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受到社会上各种封建毒素的熏染,形成了她特殊的心理状况和生理的欲望,即所谓的“淫荡”之气盛行。潘金莲也曾在“三从四德”长期的经久不衰的打压下恪守过妇道,也曾向顽固保守、故步自封、生命力强大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低过头。但当武松出现在她面前和后来偶遇西门庆之日,她掩藏在内心深处的渴望和难以抑制的激情又重新觉醒并燃烧出了燎原之势,她曾经有过的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理想的男人的渴求与殷切期盼逐渐复苏。这种来自生物体最本质的“原欲”力量一旦苏醒过来就会无限制的萌发冲破一切束缚和禁锢的苗头,至于那些道德伦理、人言可龆,便早已被击沉在了深海里,付诸汪洋。从当代人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她不过是在社会邪恶势力下被侮辱成性损害成疾的对象之一,成为了礼教的牺牲品和病态的一个符号象征。
  三、潘金莲的人性美
  潘金莲性格“真”。她希望得到爱、也需要爱,所以被迫嫁予武大的厄运来临时,她不反抗;武松出现时,她敢于流露自己的芳心,而这偏偏又让封建思想给她扣上了一顶“勾引叔叔”的帽子,不是说封建社会里有“长嫂如母”的惯例吗?作为嫂嫂的潘金莲却遭受了礼教正统的一记耳刮子,而这惩罚也正好来自体系内部却又骨髓式地敲击着礼教思想。偶遇西门庆时,她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又有何妨?那不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彰显吗?所以,不难看出,潘金莲在封建王朝的荫蔽下、礼教思想的森严中敢于直露自己的本心,让一切行动遵循于自我内心,活出了自我。
  潘金莲本性“善”。嫁给武大,于情于理都是人生中最艰难、最绝望的选择,较之于暴戾恣睢的张大户蛮横无赖式的欺压,她无路可走。当她最终做出了“宁与侏儒成配偶,不伴豺狼共枕头”的决定,坚决与矮丑窝囊的男人武大郎为伴,一件看似委屈求全的事情,实际上也是她内心向善的一种表现,可见她对人性的呼唤,对善良的渴求。与西门庆相好后,受到挑唆试图毒死武大前的思想斗争与百般不情愿,又将她的良善内化于心;武大郎挨了西门庆暴打卧床呻吟不死,潘金莲对他的各种照顾又将她的善良外化于行。
  潘金莲活得“美”。潘金莲的美如小说言“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月意。纤腰袅娜,拘束的燕懒莺慵;檀口轻盈,勾引的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作为人们心中“放荡”的女人,她自发地反抗压迫自己的封建礼数,毫无忸怩与搔首弄姿的惺惺作态,使人物形象变得自然得体;作为一个具有自然天性观念的弱女子,她敢于对抗封建道德伦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她的悲剧增添了壮美的色调,让她自身所具有的“美”的特性更加的丰满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于情于理,传统扣在潘金莲的身上的妖娆媚俗、淫娃荡妇、无耻下流、卑劣恶毒的帽子都是不合理的,而她,已承受了几百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正在呻吟,也迫切地需要平反昭雪和当代理性正言。事实上,潘金莲的“淫妇”形象是特定社会环境和特定人生际遇下的特定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当代理性思维建构的不断深化,使封建思想观念不断淡化,对于呆板的女子贞操观念的松懈,对女性的身心多一份关爱,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作者前来为以潘金莲为代表的一系列极具时代悲情色调的女性人物正言了,自然也就会呈现更多合理的认识,还历史人物更公正客观的说法。
  参考文献:
  [1]《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1月 第2版.
  [2]马雪子,《潘金莲的婚姻悲剧——由法律视角探析悲剧原因》,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01).
其他文献
摘 要:“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是《诗经·召南·行露》中的句子,而关于“雀角”之“角”究竟为何意,历来却是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共有“兽角”和“鸟喙”两种解释。本文结合古人对此的注释以及参考各家研究,综合上下文意,论证“角”为“鸟喙”之意,并探讨诗中所运用的反面着笔的艺术手法及其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召南·行露》;雀角;鸟喙;反面着笔  作者简介:杜美英(1993-),女,汉族,山
本文采用微分博弈的方法,从动态性和竞争性两个方面对基于商誉的双寡头企业价格、广告与产品质量竞争策略进行研究。 从微分博弈理论的视角,理论学界对基于商誉的企业竞争
摘 要:陶渊明作为隐士的典型代表引发了无数学者对他的研究兴趣。关于陶渊明隐逸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谈。儒道思想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使诗人具有了济世的壮志与安贫的节操,道家思想则使诗人具有崇尚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在战乱频频、重视门阀、官场相互倾轧的东晋时代,徘徊于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的陶渊明,最终实现了儒家学说的道家化,从而走向独善其身的归隐田园之路。  关键词:
摘 要:孟子“充实之谓美”命题中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然而其具体含义尚有可待商榷之处,尤其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一句,一些学者对其的解释有神秘化的倾向。“充实之谓美”作为美学命题也体现了孟子关于人格美的思想。  关键词:孟子;儒家;充实之谓美;美学  作者简介:明宣丞(1989-),男,内蒙古赤峰市人,青海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方向。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作为慧琳《一切经音义》的续补,其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音义著作,其征引广博。郑注《礼记》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有关佛经音义引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是慧琳《一切经音义》引传统“小学”的相关研究及论著,有关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就其所引郑注《礼记》略做整理。  关键词: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礼记注疏》;郑玄  作者简介: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