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语文味从何而来?
一、从深入研读文本中来
上好课的第一要务是教师真正读懂、读透教材。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明白一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教学点在哪里,应该怎样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第九册)的主旨,很多教师归结于一个“爱”字。母亲的“精彩极了”是一种鼓励,父亲的“糟糕透了”是一种批评,这是爱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这种浅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读几遍课文,自然知道,无须教师多讲。对于这篇课文的研读,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课题与其他的课题有所不同:其一,课题上有两处引号,分别引用了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其二,“精彩”与“糟糕”是一对反义词,让两种评价截然相反;其三,表扬与批评时使用“极了”“透了”,可见程度之深。
2.关注语言
文本中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字的精妙,才能触摸到作者真实的思想与情感。本文的语言整体而言朴实无华,容易理解,但也有个别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教师抓住语言的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旨会有帮助。
3.关注细节
形象的刻画、细节的描写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阅读中,巴迪得到母亲赞赏时,腼腆又得意扬扬的样子,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母亲的话究竟给巴迪带来怎样的后果?后文中说:“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但深入进去,你会从“得意扬扬”中感受到别样的滋味:“精彩极了”的爱可能增强巴迪的自信心,成为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也有可能会让巴迪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从而误入歧途。这从文中巴迪一连串有意思的动作,以及一整个下午,他都怀着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的心情描写中可以体现。以此类推,父亲“这首诗糟糕透了”的评价,也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让他产生自卑的心理,从此失去写诗的信心;二是他从父亲的批评中汲取力量,避免滑入飘飘然、忘乎所以的误区。
解读时,教师关注这些细节,才能准确地理解上文所提到的“平衡”,从而顺利地引导学生突破理解的难点。
4.关注结构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读懂课文,知道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本文而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明晰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还要有单元意识。比如,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本单元,意图何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让这种意图充分地体现出来?
教师关注了以上四个方面,才能真正深入文本,进而带领学生真正深入文本。
二、从课堂的精彩演绎中来
教学是一门科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了以上解读之后,课堂上如何精彩演绎,使教学“深入浅出”呢?
1.直面课题,谈发现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会发现课题的诸多不同,如用了引号、引用了别人的话、“精彩”和“糟糕”是反义词、“精”与“糟”偏旁相同等。这时,教师乘机追问:你喜欢听谁的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们大多会说喜欢听表扬的话——“精彩极了”)这是一般的表扬话吗?(从“极了”看出程度之深)为什么不用“精彩透了”呢?(形容一个坏东西,人们习惯于用“透了”,比如歇后语“头顶长包,脚底流脓——坏透了”;形容“特别好”,一般习惯于用“好极了”)教师从用词的准确性上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能在一开课时就吸引住学生的兴趣。
2.初读感知,聚难点
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父母亲对巴迪这首诗不同评价的语句,并说说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低,学生能很快找出来,进而通过这句话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主旨。
紧接着,教师推进一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认为最难懂、还读不明白的句子。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由于思维层次不同,一开始,会找出不同的句子,甚至会找出意思很浅显的句子。这没有关系,教师给足时间,学生会在相互释疑的过程中,逐步把焦点锁定到“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个句子上来。为什么说仅有母亲的鼓励是不全面的,还要靠父亲的警告来平衡?为什么说会把人引入歧途呢?……这个“聚焦”的安排既是对学情的一个了解,更是让教学的生发点——“平衡”显露出来。
3.深入文本,品语言
学习的“焦点”找到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思想。“从巴迪母亲、父亲的话中,你分别品出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教师这样提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深入文本,从字里行间进行揣摩、思考,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作信马由缰式的自由发挥。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词句的品味,品出了欣赏、鼓励并非完全是好事,它也可能导致骄傲自满情绪的滋生;品出批评并非完全是坏事,它能时刻警醒自己小心、谨慎、提高。学生还在读读、议议中,品出人生就像航行,只有同时拥有“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支桨,生活的小船才不至于偏离航道,失去平衡。巴迪在生活中,同时得到了这“两支桨”,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4.跳出文本,明思辨
教学至此,教师跳出文本,回应开课时的提问:“面对巴迪父母亲的评价,现在你喜欢哪句呢?为什么?”学生不再像开课时那样,一边倒的喜欢听表扬话,他们联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进而明白了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体会批评中蕴藏的爱。
语文“味”从何而来?解读文本是基础,品词析句是根本。教师潜心于文本,宏观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及教学价值,着眼于学生实际推敲语言,演绎课堂,自然能引导学生品出语文的“味”。
(作者单位: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从深入研读文本中来
上好课的第一要务是教师真正读懂、读透教材。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明白一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教学点在哪里,应该怎样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第九册)的主旨,很多教师归结于一个“爱”字。母亲的“精彩极了”是一种鼓励,父亲的“糟糕透了”是一种批评,这是爱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这种浅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读几遍课文,自然知道,无须教师多讲。对于这篇课文的研读,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课题与其他的课题有所不同:其一,课题上有两处引号,分别引用了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其二,“精彩”与“糟糕”是一对反义词,让两种评价截然相反;其三,表扬与批评时使用“极了”“透了”,可见程度之深。
2.关注语言
文本中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字的精妙,才能触摸到作者真实的思想与情感。本文的语言整体而言朴实无华,容易理解,但也有个别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教师抓住语言的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旨会有帮助。
3.关注细节
形象的刻画、细节的描写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阅读中,巴迪得到母亲赞赏时,腼腆又得意扬扬的样子,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母亲的话究竟给巴迪带来怎样的后果?后文中说:“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但深入进去,你会从“得意扬扬”中感受到别样的滋味:“精彩极了”的爱可能增强巴迪的自信心,成为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也有可能会让巴迪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从而误入歧途。这从文中巴迪一连串有意思的动作,以及一整个下午,他都怀着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的心情描写中可以体现。以此类推,父亲“这首诗糟糕透了”的评价,也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让他产生自卑的心理,从此失去写诗的信心;二是他从父亲的批评中汲取力量,避免滑入飘飘然、忘乎所以的误区。
解读时,教师关注这些细节,才能准确地理解上文所提到的“平衡”,从而顺利地引导学生突破理解的难点。
4.关注结构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读懂课文,知道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本文而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明晰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还要有单元意识。比如,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本单元,意图何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让这种意图充分地体现出来?
教师关注了以上四个方面,才能真正深入文本,进而带领学生真正深入文本。
二、从课堂的精彩演绎中来
教学是一门科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了以上解读之后,课堂上如何精彩演绎,使教学“深入浅出”呢?
1.直面课题,谈发现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会发现课题的诸多不同,如用了引号、引用了别人的话、“精彩”和“糟糕”是反义词、“精”与“糟”偏旁相同等。这时,教师乘机追问:你喜欢听谁的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们大多会说喜欢听表扬的话——“精彩极了”)这是一般的表扬话吗?(从“极了”看出程度之深)为什么不用“精彩透了”呢?(形容一个坏东西,人们习惯于用“透了”,比如歇后语“头顶长包,脚底流脓——坏透了”;形容“特别好”,一般习惯于用“好极了”)教师从用词的准确性上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能在一开课时就吸引住学生的兴趣。
2.初读感知,聚难点
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父母亲对巴迪这首诗不同评价的语句,并说说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低,学生能很快找出来,进而通过这句话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主旨。
紧接着,教师推进一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认为最难懂、还读不明白的句子。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由于思维层次不同,一开始,会找出不同的句子,甚至会找出意思很浅显的句子。这没有关系,教师给足时间,学生会在相互释疑的过程中,逐步把焦点锁定到“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个句子上来。为什么说仅有母亲的鼓励是不全面的,还要靠父亲的警告来平衡?为什么说会把人引入歧途呢?……这个“聚焦”的安排既是对学情的一个了解,更是让教学的生发点——“平衡”显露出来。
3.深入文本,品语言
学习的“焦点”找到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思想。“从巴迪母亲、父亲的话中,你分别品出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教师这样提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深入文本,从字里行间进行揣摩、思考,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作信马由缰式的自由发挥。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词句的品味,品出了欣赏、鼓励并非完全是好事,它也可能导致骄傲自满情绪的滋生;品出批评并非完全是坏事,它能时刻警醒自己小心、谨慎、提高。学生还在读读、议议中,品出人生就像航行,只有同时拥有“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支桨,生活的小船才不至于偏离航道,失去平衡。巴迪在生活中,同时得到了这“两支桨”,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4.跳出文本,明思辨
教学至此,教师跳出文本,回应开课时的提问:“面对巴迪父母亲的评价,现在你喜欢哪句呢?为什么?”学生不再像开课时那样,一边倒的喜欢听表扬话,他们联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进而明白了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体会批评中蕴藏的爱。
语文“味”从何而来?解读文本是基础,品词析句是根本。教师潜心于文本,宏观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及教学价值,着眼于学生实际推敲语言,演绎课堂,自然能引导学生品出语文的“味”。
(作者单位: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