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语文味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语文味从何而来?
  一、从深入研读文本中来
  上好课的第一要务是教师真正读懂、读透教材。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明白一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教学点在哪里,应该怎样教。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第九册)的主旨,很多教师归结于一个“爱”字。母亲的“精彩极了”是一种鼓励,父亲的“糟糕透了”是一种批评,这是爱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这种浅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读几遍课文,自然知道,无须教师多讲。对于这篇课文的研读,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的课题与其他的课题有所不同:其一,课题上有两处引号,分别引用了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其二,“精彩”与“糟糕”是一对反义词,让两种评价截然相反;其三,表扬与批评时使用“极了”“透了”,可见程度之深。
  2.关注语言
  文本中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都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唯有真正体会到文字的精妙,才能触摸到作者真实的思想与情感。本文的语言整体而言朴实无华,容易理解,但也有个别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比如“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教师抓住语言的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旨会有帮助。
  3.关注细节
  形象的刻画、细节的描写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阅读中,巴迪得到母亲赞赏时,腼腆又得意扬扬的样子,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母亲的话究竟给巴迪带来怎样的后果?后文中说:“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但深入进去,你会从“得意扬扬”中感受到别样的滋味:“精彩极了”的爱可能增强巴迪的自信心,成为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也有可能会让巴迪滋生出骄傲、自满的情绪,从而误入歧途。这从文中巴迪一连串有意思的动作,以及一整个下午,他都怀着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的心情描写中可以体现。以此类推,父亲“这首诗糟糕透了”的评价,也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让他产生自卑的心理,从此失去写诗的信心;二是他从父亲的批评中汲取力量,避免滑入飘飘然、忘乎所以的误区。
  解读时,教师关注这些细节,才能准确地理解上文所提到的“平衡”,从而顺利地引导学生突破理解的难点。
  4.关注结构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读懂课文,知道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就本文而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明晰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还要有单元意识。比如,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本单元,意图何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让这种意图充分地体现出来?
  教师关注了以上四个方面,才能真正深入文本,进而带领学生真正深入文本。
  二、从课堂的精彩演绎中来
  教学是一门科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讲究方法与策略。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了以上解读之后,课堂上如何精彩演绎,使教学“深入浅出”呢?
  1.直面课题,谈发现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发现?”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会发现课题的诸多不同,如用了引号、引用了别人的话、“精彩”和“糟糕”是反义词、“精”与“糟”偏旁相同等。这时,教师乘机追问:你喜欢听谁的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们大多会说喜欢听表扬的话——“精彩极了”)这是一般的表扬话吗?(从“极了”看出程度之深)为什么不用“精彩透了”呢?(形容一个坏东西,人们习惯于用“透了”,比如歇后语“头顶长包,脚底流脓——坏透了”;形容“特别好”,一般习惯于用“好极了”)教师从用词的准确性上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能在一开课时就吸引住学生的兴趣。
  2.初读感知,聚难点
  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父母亲对巴迪这首诗不同评价的语句,并说说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低,学生能很快找出来,进而通过这句话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主旨。
  紧接着,教师推进一步,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认为最难懂、还读不明白的句子。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由于思维层次不同,一开始,会找出不同的句子,甚至会找出意思很浅显的句子。这没有关系,教师给足时间,学生会在相互释疑的过程中,逐步把焦点锁定到“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个句子上来。为什么说仅有母亲的鼓励是不全面的,还要靠父亲的警告来平衡?为什么说会把人引入歧途呢?……这个“聚焦”的安排既是对学情的一个了解,更是让教学的生发点——“平衡”显露出来。
  3.深入文本,品语言
  学习的“焦点”找到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思想。“从巴迪母亲、父亲的话中,你分别品出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教师这样提问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深入文本,从字里行间进行揣摩、思考,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作信马由缰式的自由发挥。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地讨论交流,通过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词句的品味,品出了欣赏、鼓励并非完全是好事,它也可能导致骄傲自满情绪的滋生;品出批评并非完全是坏事,它能时刻警醒自己小心、谨慎、提高。学生还在读读、议议中,品出人生就像航行,只有同时拥有“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支桨,生活的小船才不至于偏离航道,失去平衡。巴迪在生活中,同时得到了这“两支桨”,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4.跳出文本,明思辨
  教学至此,教师跳出文本,回应开课时的提问:“面对巴迪父母亲的评价,现在你喜欢哪句呢?为什么?”学生不再像开课时那样,一边倒的喜欢听表扬话,他们联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进而明白了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体会批评中蕴藏的爱。
  语文“味”从何而来?解读文本是基础,品词析句是根本。教师潜心于文本,宏观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及教学价值,着眼于学生实际推敲语言,演绎课堂,自然能引导学生品出语文的“味”。
  (作者单位: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本文上篇呈示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法国火器,包括16~17世纪、18世纪、拿破仑时代、19世纪国际博览会上的法国火器等,本篇则展现意大利火器、西班牙火器、英格兰苏格兰火器——  意大利火器    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是欧洲工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从16世纪开始,这里就有了武器生产。制造火器的手工业作坊大多集中在布雷西亚一带,高品质的布雷西亚枪械产品,因不断向外销售而广为人知。17世纪以后,布雷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新教材)在2014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下面笔者就四年级上册教材总体结构、单元教学内容的主要变化谈谈个人的拙见。  一、总体结构变化  新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 在总体框架结构上主要有两点变化:一是实验教材共8个单元,新教材为9个单元;二是实践活动
启智,就是通过启发,让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记忆中学会学习。而启情,则是通过启发,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主动学习。教学中启而不发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归根到底是因为学习时出现了消极的心理情绪,而积极的心理情绪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以数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创设情境启发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一、利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学生刚刚学习《乘数是两位数的
在课改东风的洗礼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从当时被一线教师所围观、尝试,到如今的认同与深化,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想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大大地突显了学生主体地位。  然而,当下出现了“先学”与“后教”教学生态断裂现象,两者被机械地分割为两个完全独立的部分,致使“后教”并未基于“先学”,从而出现“教”低于“学”或“教”高于“学”的现象。  造成诸类现象根源在于教学中的“目中无人”,无
1 匈牙利弗洛姆枪械设计师研制的利利普特手枪名称中“利利普特”取自爱尔兰小说《格利弗游记》中的《利利普特游记》,其表示( )。  A.小人国手枪 B.大型手枪 C.冲锋手枪  2 1908年,德国陆军采用卢格P08手枪之后,立即以该枪为基础,开发出一种专门供炮兵部队使用的( )全自动手枪,命名为卢格P08炮兵型手枪。  A.短枪管型 B.长枪管型 C.紧凑型  3 (
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不做空洞的说教,而是带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以《旋转木马》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情境,激兴趣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导入新课时,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游人玩旋转木马的愉快场景,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的导入勾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为学习新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要成为一名好教师需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特质,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笔者认为,做一名学生满意的教师,就要对事业执着追求、甘于奉献;就要自觉砥砺德行,束身自爱;就要笃信好学,与学生共同成长;就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师者,“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对事业甘于奉献  为人师,就
摘要:针对塔里木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控制工程导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与试验,以期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控制工程导论;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6-0083-03  控制工程导论是塔里木大学农
随着数字化教学环境在教育系统中普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产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研究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正是对信息技术改变学科教学的相关规律的揭示,也为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路径。  TPACK对1:1环境下课堂教学实施的启发  一、TPACK概述  众所周知,学科教学研究体系当中,既包含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研究,也包含对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当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
所谓点拨,即点其要害,拨开迷雾,拨疑为悟,点石成金,举隅推导,闻一知十。“点”和“拨”往往结合在一起,总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要害,排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和知识障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点拨要点之有物、有法、有情、有味,点出教师的风格,还要适量、适时、适度。  那么,教师该如何“点”出精彩,“拨”开迷雾呢?  点拨,不仅要把握时机,还要考虑“点”在何处;点拨,既要着眼长远,如第斯多惠那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