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面对复杂的生活情境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hberthirs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由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基础上,创设一种为当地学生所熟悉的山区发生了森林火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科学、可行而有效的灭火方法,探索一种由生活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生活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燃烧;灭火;创设;生活情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6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学习的目的恰恰在于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以取得更好的效益。我国的教学模式长期处于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式教学,对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教学力度还有所欠缺,以致于整个教学体系中对学生缺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换言之我国的教学往往是一种由生活到理论的过程,即将复杂的生活问题特殊化、理想化,学生只需要掌握现象的本质。诚然这种教学方法高度慨括、通俗易懂,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但却往往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生活情境的衔接,即缺乏由理论再到生活的过程,其弊端便是常常使学生思考问题理想化,把复杂的生活情境简单化,解决问题时会产生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比如常常有学生会简单地认为生产氧气可以用电解水的原理,这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培养以及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往往欠缺。
  当前,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生活,而每年的中考、高考对常识以及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在不断加大,教育的中心自然也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竟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因此,我们有必要去积极地引导学生尊重生活,能够科学地思考生活情境,客观地考虑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并能提出科学、可行而有效的方法,避免把生活简单化、理想化。基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身心发展规律,由老师创设一种学生熟悉、易于接受而又略显复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点,而且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围绕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一课,由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基础上,创设出为当地学生所熟悉的山区发生了森林火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并提出扑灭森林火灾的可行性方法,再由老师指出其亮点与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总体设计
  1. 教学思路
  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由简单的小实验展开,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根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特点,提出灭火原理,再系统讲解常用的灭火方法,最后由教师假设如果一座山上发生了森林火灾,让学生讨论灭火方法。教师需要在讨论前讲好扑灭森林火灾的几种现实困难,以及讨论的几个重点话题,必要时在讨论过程中进行点拨。讨论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发言,并由学生进行补充,再由教师指出其中的亮点与不足。
  2. 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此次教学,探索一种由生活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生活的教学过程,着力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归纳概括能力,由燃烧现象归纳出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能根据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特点得出灭火原理。二是根据原理寻找办法的能力,能够根据灭火原理提出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三是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环境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所有理论上的方法不可能都适用,学会寻找几种科学、可行而有效的方法,旨在提高学生面对真实生活情境时对知识科学应用的能力,以及锻炼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全面性。
  二、教学过程
  1. 展示图片,抛出问题
  火是文明的起源,通过一组图片的展示,如钻木取火、用火取暖、奥运火炬传递、神八发射时的熊熊火焰等,表明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幸福;而事物具有两面性,火也给人类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如森林火灾、楼房着火、汽车自燃等,让学生初步认识燃烧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火是如何产生的。
  2. 实验引导,归纳燃烧条件
  通过三组小实验,一是同时点燃木条与小石块,结果木条燃烧而小石块没有燃烧;二是同时点燃两支蜡烛,一支在空气中燃烧,另一支罩上小烧杯,结果过了一段时间,空气中的蜡烛依旧燃烧,而罩在烧杯里的蜡烛熄灭了;三是在酒精灯上同时加热木条与煤炭,结果木条燃烧,而同样具有可燃性的煤炭却没有燃烧,学生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充足的空气(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自身着火点以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三个条件缺少一个会怎么样。
  3. 根据原理寻找方法,系统拓展如何灭火
  燃烧的三个条件具有不可缺一性,灭火的原理无外乎就是将三个条件去掉一个即可,由此总结出常用的灭火方法:一是移走可燃物,如将未燃烧的可燃物迅速移走,开辟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等;二是隔绝空气,如用潮湿的棉被扑火,用沙土覆盖火等;三是降低温度,如吹灭蜡烛,用水灭火等。
  系统讲解学生感兴趣的常用的泡沫、干粉和风力灭火器的原理及使用技巧,如泡沫灭火的原理是在灭火时,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以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干粉灭火器的原理是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以隔绝空气来灭火;风力灭火器的原理是利用燃油为动力,吹出强力的风,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灭火。
  4. 创设生活情境,开展讨论活动
  假设某座山上发生了森林火灾,让学生讨论如何灭火,由于学生刚刚学习了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理论,对于当地的山区环境并不陌生,常见植被也比较熟悉,甚至有学生见过森林火灾和灭火现场,学生易于切入。
  讨论前教师可以展示森林火灾的图片,告知学生几点实际情况:一是山上没有泉水、河流等水源;二是山上没有路,汽车只能到山脚下,需要灭火人员步行上山;三是山上主要植被是侧柏,树不高。告知学生讨论重点:一是该选择哪一种灭火器;二是如何就地取材进行灭火;三是如果火势太大,单纯使用灭火器难以控制,怎么办;四是如何做好安全措施,保障灭火人员的安全。   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如教师可以提示灭火器选择时要考虑灭火器的使用量,火灾最危险的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等。讨论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知识的拓展,以下列举实际教学中的几个片段:
  学生:可以让消防车在山下喷水灭火。
  教师:我国目前常用的消防车一般喷水高度为50米左右,对于几百米高的山区森林火灾是无能为力的,而且消防车携带的水量有限,对于森林火灾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学生:可以动用直升飞机直接灭火。
  教师:在很多时候都需要考虑现实以及成本等问题,针对特别大的森林火灾如当年的大兴安岭火灾,是理应动用直升飞机等先进灭火器材的,但大多数时候森林火灾是可以通过人力进行扑灭的。
  学生:选择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
  教师:要考虑到器材的用量,如果泡沫用完了,怎么办?最好选用风力灭火器,不过要找专人负责运输燃油并做好防护措施。
  学生:可以用侧柏灭火。
  教师:侧柏为常绿植物,叶有充足水分,不易于着火,可以用侧柏枝条灭火。
  学生:可以考虑在方圆几里外,砍倒树木,开辟隔离带进行灭火。
  教师:这是一种有效的灭火方式,不过要考虑火势大小、风向等因素,需要提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作业,同时这也是一种有效的火灾预防措施。
  学生:扑救人员要戴防护口罩,避免被烟熏倒。
  教师:火灾最大的危险在于烟,要做好防护措施,灭火人员不要站在迎火头的位置,也不要站在下风口的位置。另外,如果是大楼等建筑物着火,可以用湿润的毛巾捂住口鼻逃生,以防止被烟熏倒。
  5. 梳理知识点,增强安全与环保意识
  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灭火原理、常用灭火方法以及一些求生方式等,概括一下通过森林火灾的讨论得出哪些思考问题的方式,要充分认识到生活是现实的,一些理论上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种生活情境,要学会尊重生活,解决问题时要全面地去考虑问题,对于所处的环境、人力物力、时间的紧迫性等都要考虑到,增强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最后用一组火灾图片展示,告诉同学们要爱护大自然,爱护绿色,不要出于好奇心去玩火,并告知同学们自身年幼并不具备灭火能力,发现火灾时要及时拨打119电话或告知成年人,切勿盲目救火。
  三、教学反思
  1. 探索一种由生活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生活的教学过程
  从生活到理论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实质,比如通过观察常见的燃烧现象,可以找到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得出灭火原理,这样便使得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便于对知识的理解,成为一种常用的思想方法。而化学教学的着眼点还应考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锻炼学生科学而全面的思维方式,不能空谈,不能脱离生活,而要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去,就如我们可以通过灭火原理找到多种灭火方法,而真正能应用到山区森林火灾中去,就须要考虑方方面面。我们不能违背中学生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规律去拔苗助长,苛求学生能够像工程师那样把问题考虑的系统周到,但还是有必要去锻炼和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生活情境时的思维方式。
  2. 生活情境的创设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生活中存在多种化学现象,易于学生的讨论和展开。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力求生活情境切合学生实际,选取的情境要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如此次教学创设的山区森林火灾情境,是因为我们当地的地理环境是山区,学生很熟悉这样的环境,对森林火灾也有一定的认识与基础,便很容易地展开讨论了。
  换言之,如果创设的情境学生不熟悉或是与所学知识不好衔接,或是情境过大如火箭发射、机器人之类的,单凭学生现有的能力无法解决,便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或是引起学生的空谈。不可否认,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可学生更多的还是要面对现实,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去走,才能实现一些“暂且不切实际的想法”。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时的思维方式。
  3. 教师角色的扮演
  此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知识的储备,要求教师要掌握丰富的日常知识,必要时可以向专业人员请教。二是教师拿捏的尺度要恰到好处,在创设情境时要把握好度,讲明创设的情境的现实困难,把握好讨论的难度,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列出几个讨论的重点话题,避免学生走弯路,漫无边际地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要适时点拨一下学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避免出现冷场。三是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学生的解答,可能有些比较幼稚,有些不切实际,作为老师要给予恰当的纠正,指出不足,但任何方法都有可以值得借鉴的一面,作为教师要指出发言中好的一面给予鼓励,并适时地扩展知识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李少兰,吴星. 化学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 化学教与学,2012,(7):4-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郭启德,曹爱娟,王建芬. 浅谈中学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 学周刊,2011,(7):16.
  [4] 占海红. 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79-80
  [5] 韦艳蓉. 化学的天空流光溢彩—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 化学教与学,2011,(10):9-10
  [6] 史宁中,柳海民.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路径[J]. 教育研究,2007,(8):10-14
  [7] 刘奎波.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J]. 理论前沿,2003,(15):2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带领指导学生做一系列的课外拓展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亲自深入实践,不仅增强了理解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实验;反思;实践;趣味;创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8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
愛好:阅读,游泳  座右铭:人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了就一定会失败。  就读学校班级:河北省阜城县第四中学七(2)班  指导老师:张超  My good friend is Sally. She comes from Australia. She is studying in No. 4 Middle School now and so am I.  She is a tall and lov
摘要:以一道鉴别题为基础进行发散,诱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能力得到升华,再辅助以化学实验,以真正达到复习之目的。  关键词:鉴别;深思考;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7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25  在初中化学第二轮复习中,训练学生的思维
If you think of the jobs robots could never do, you would put doctors and teachers at the top of the list. It’s easy to think of robot cleaners and factory workers, but some jobs need people’s special
摘要:全校公开课是许多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老师不可或缺的经历,不同学科的资深老教师和青年教师都会一同参与听课、评课,因此对备课准备及教学设计的要求不同于学科组内部的公开课。作者作为一名新老师,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以一节备受好评的全校公开课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乙醇”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及评课记录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对此提出了经验性的建议。  关键词:全校公开课;教学设计;多学科融合;乙醇  文章编
Is reading English hard? Did you read anything in English this week? How much of it did you underst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2” means3 how much you understand of what you read. Even if you read an En
摘要: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享受快乐的课堂。让化学课堂走向智慧,让化学课堂灵动起来。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交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2-004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
摘要:本文利用指导学生自编自演化学相声《碳氏兄弟》复习碳的氧化物的知识,让学生在相声表演中进一步感悟其中的化学知识,培养了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达到寓知于乐,以趣渡学的目的。  关键词:相声;趣味;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9.013
摘要:概念建构是指学生原有概念的改变、发展和重建,学习总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所以在建构科学概念时,必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概念根植于其中。文章从链接新知生长点,运用类比,架设支架,通过比较,诱发争议,寻找认知偏差等方面介绍如何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认知结构;主动建构;科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21-02 中图
摘要:高效培养初中生化学探究实验能力是化学启蒙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实验机会是化学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文章将人教版教材中《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的学习内容从实验材料、师生地位、学习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并将实施效果加以呈现。  关键词:化学;探究实验;催化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4-0022-02 中图分类号:G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