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雕刻艺术的鉴赏与体会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雕刻艺术的发展从古至今,具有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意义.本文主要从中国雕刻艺术各个时期的表现及意义出发,对其艺术之美进行鉴赏,以体现出雕刻作品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雕刻;艺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5-2
  雕刻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传统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随着历史的潮流不断发展至今。雕刻艺术以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相交融的方式存在着,它丰富的表达了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并且以不同的雕刻手法拥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承载着不一样的思想内容,让人体会到其深刻的艺术价值。
  一、原始雕刻不经意的粗犷之美
  原始人类在劳动中生活,在生活中创造,创造生活必需的工具,与此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人类最早的雕刻艺术。我们在山顶洞的遗址中发现了原始人类所使用的石器,在拂去尘土的骨玉、陶器甚至石器上就可见那些“不经意”的雕刻作品。这些原始人类的物质遗产足以使现代人感受到原始人类逐渐跨越那“不经意”的步伐。这些智慧的结晶已然成为中国雕刻艺术的雏形。
  无论是石器还是陶器都是人类的伟大发明,是形成人类文明并促使其走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与文明相伴而生的还有那不经意间所留下的粗犷之美。这种美由无意识的艺术活动发起,并成为推动艺术文明前行的起点。这个起点也许出自人类对美的本能与敏感,也恰恰是这历史上无意识的一笔,给了我们今天无限的发挥与想象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文明逐渐走出那不起眼甚至有些拙劣的起点,走向《牛河梁女神像》,走向《陶塑人头》,走向对美的追求。美似乎在发生着变化,似乎又什么也没有发生。变化的是表达美的意识在趋向自觉,不变的是一直眷恋着最初那不经意间的粗犷之美。
  二、青铜雕刻的狰狞丑陋之美
  青铜器时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中璀璨的一页,青铜器是中国的瑰宝,而青铜器上的雕刻纹饰诉说着那个年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意愿与审美诉求。狰狞的饕餮之纹无疑是可怕的,尤其在那个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年代。统治者利用饕餮的丑陋与狰狞达到威慑的政治目的,用巫术与宗教再为这丑陋的纹饰增添几分神秘。然而历史的车轮早已将狰狞的面具碾碎,早已退去那神秘的外衣,留下的只是那奇幻诡谲、古朴苍劲的装饰纹饰和历史的沧桑。作为后人,我们早已熟悉了“司母戊大方鼎”的雄冠天下,早已熟悉了“四羊方尊”的美轮美奂,早已熟悉了“西周牛尊”的精巧绝伦。尽管饕餮之纹还是一如既往的狰狞,然而我们已没有了畏惧,取而代之的却是敬畏,敬畏先民们的艺术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我们可以静静地欣赏,轻轻地抚摸,去触碰那历史上被狰狞与丑陋所遮掩的厚重之美,去感触那时光留下的锈迹之美。
  青铜雕刻集中展现了商周时期雕铸技术的进步。早期多见云雷纹、饕餮纹、夔龙纹、风鸟纹、蝉纹、蚕纹,后期有蟠螭纹、环带纹等等,而其布局形式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等。随着奴隶社会的分崩离析,人类跨入了封建社会,其雕刻的风格也逐渐由严肃神秘变为精致写实。回眸青铜雕刻,我们不仅体悟到先民们的情感表达以及对客观物象的抽象表现,同时也体悟到狰狞的外表下所散发出的厚重大气之美。这种美,美在其大。
  三、佛教石刻的虔诚之美
  佛教石刻伴随佛教而来,带着虔诚,带着敬畏,带着异乡的情调。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融入艺术工匠们的艺术感受和社会风尚,仔细的研磨,细细的开凿。在吸收外来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佛教造像雕刻注重“以形写神”,追求气韵以及神韵的表达,不求形似,具有高度概括的意象性的特点,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据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小石窟群将近百处之多,为我们的雕刻学习提供了众多的学习范本。
  当我们身临佛像石窟时,先不说那雕刻纹饰,就看那石窟开凿于峭壁悬崖间就足以感受到虔诚。石壁间的佛像慈眉善目庄严圣洁,接受人间虔诚的朝拜。这份虔诚跨越了时代,跨越了空间。历史的风沙虽已抹去了许多曾经的辉煌,甚至使其破败,但龙门石窟宾阳洞内前壁左右两侧的“帝后礼佛图”仍可见残存中的辉煌。两幅浮雕,构图严谨,雕刻精美,浮雕浅到已接近线刻,人物普遍着宽袍大袖,仪态肃穆。在雕刻技法上中国佛教雕刻注重线条的运用,通过线条表现人物的心理,表现佛教的精神。
  四、建筑雕刻的繁缛之美
  建筑是历史的丰碑,建筑雕刻诉说着丰碑的历史。建筑的种类很多,有皇家建筑、園林建筑、乡土建筑以及陵墓建筑。每种建筑都依附有大量的雕刻纹饰。
  陵墓建筑雕刻,大致可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类,而地下(墓室地宫)由于较少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所以遗存最多。早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就呈现出装饰雕刻的鼎盛。雕刻技法上囊括了减地平雕、浅浮雕、高浮雕等多种技法。题材上涉猎了人物、动物、植物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面貌的素材。墓室地宫的雕刻发展至清乾隆裕陵可谓达到极致,雕刻的繁复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有“黄山归来不看岳、裕陵归来不看陵”一说。
  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毁于一炬,但那残存的几根柱子以及柱子上的雕刻纹饰诉说着圆明园的前世今生,诉说着皇家建筑雕饰的辉煌。皇家的建筑纹饰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之美,更重要的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犹如屋顶上的脊兽整齐地排着队伍,昂首挺胸,雄视天下。犹如柱头的云纹在表达皇家建筑的高高在上,还有那随处可见的龙纹在表明建筑与主人的独尊地位。也正因如此,纹饰少了许多生活的惬意,少了民间建筑雕刻中的那份质朴、诙谐与幽默。也许皇帝本人也是这么认为,因此大举人力物力,移植南方园林的景观,然而最终仍然不肯脱去那雍容华贵的外衣。皇家建筑的雕刻无疑是繁缛的,但历史的繁缛在今天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芥蒂,有的是这些以往独尊的纹饰在民间的亲近。
  民间乡土建筑的雕刻纹饰虽质朴,但同样精彩。雕刻作品大多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带有朴素真挚的审美倾向,处处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出一种热爱生活的思想内涵。徽派建筑在雕饰方面可谓是首屈一指,砖雕、石雕、木雕让你无法停止欣赏的脚步。其中木雕最为精彩,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其题材多为人物故事、花鸟图案以及祥禽瑞兽,线条流畅、刻工娴熟、刀法柔和、图案丰富。   建筑的雕刻囊括了方方面面,既有对美的诉求,又有传统礼教思想的体现。这种美是有着礼教等级界定的美,是繁缛之美。
  五、工艺品雕刻的精巧之美
  追求完美也许是人类的天性,人类在生活中不断释放出对完美的追求。工艺品是人们生活的装饰,是人们生活的把玩,是单一审美追求的完美体现,诉说着人类对美的无限渴望。相比佛教石刻没有了宗教外衣,相比建筑雕刻没有礼教的束缚,有的是对美的自由呈現。这种自由融入了人们对自然和谐的期盼,融入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如牙雕、玉雕、根雕等依势而为,可谓是巧夺天工,这种美,美在一个“巧”字。工艺品雕刻的发展同时也在诉说着人类追求精致之美的历程。我们看到秦汉的铜镜惊呼精美,我们看到唐代的香囊惊叹精美,我们看到慈禧把玩的玉白菜惊赞精美。时间跨越了几个朝代,但人们追求精美的步伐从未改变。这种美,美在其精,美在其细。细到甚至需要我们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看的微雕。我们怎能拒绝工艺品的精巧之美带给我们的诱惑呢?
  六、现代雕刻的简约之美
  当看到龙山文化中的玉龙我们就会知道并不是只有现代才有简约,简约不是现代的专属名词。然而,我们对照原始的简约与现代的简约又会发现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也许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发挥作用吧。人类在经过了一个历史轮回之后,重新捡拾儿时的赤子之心。现代的简约突破了形象的束缚,突破了观念的约束,突破了文化的壁垒,甚至突破了时间,突破了空间。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就表达了时代赋予美的新内涵。也许某些现代简约的雕刻从技法上已不再复杂,更多是通过雕刻这种形式去体现某种观念或者时代的精神,而这观念与精神无法用某一具体的形象概而达之,只能用点、线、面的状态与秩序抽象地表现。因此这种美不再是技法之美,而是观念之美、思想之美。从表面看这种美没有了传统的繁复,没有了传统的精巧,是时代的节奏加快了人们欣赏的脚步,还是人们完美的本性在完善美的种类?也许只有拿起刻刀去镌刻答案了。
  七、结语
  雕刻艺术承载着历史传统的艺术精神,携带着历史文化的基因,有着永恒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雕塑是可视的、可触摸到的并能反映一定意识形态及较高审美意义的实体,人们可以从中体味出它的活力和精神,体味出它的冷冰冰的物质材料后面的体温和感情。雕塑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弘扬雕刻艺术,加深对雕刻的了解与认识,让雕刻艺术在民族文化中得到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妥木斯;文浩雕塑简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0,(01).
  [2]洪惠镇.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J].中国美术教育,1998,(05).
  作者简介:
  何英明,云浮市郁南县博物馆。
其他文献
摘要:赵无极以其高屋建瓴的心胸与智慧撷取中西文化艺术的精髓,用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创造出一种浑厚华滋、气象博大的绘画形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独到的领悟与观照,使得他在艺术探索中能够从文化精神的高度汲取传统文化艺术营养,进而转化并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他以开放的艺术思想传承着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精神,以独特的艺术个性展示出极具时代气息的艺术文本。  关键词:赵无极;油画;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21
摘要:汾阳圣母庙壁画是明代壁画的精品之作,通过对壁画的艺术风格的解读,总结其艺术特色的独到之处,阐释汾阳圣母庙壁画在人物形象、线描构图、色彩的运用方面的艺术特点,从而浅析其对现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壁画;艺术特色;启示;运用  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10-1  汾阳圣母庙,庙址位于汾阳县栗家庄乡田村。当地相传建于唐代,据《汾
摘要:林风眠终其一身都在致力于将西方绘画与中国画相结合,并且创作出了一系列富含中西意味的作品。本文以林风眠画作的构图艺术为例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林风眠;构图  中国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7-1  林风眠曾在《中国绘画新论》中提出:“在现在西洋艺术冲进来的环境中,希求中国的新画家,应该尽量的吸收他们所贡献给我们的新方法。传统摹仿和抄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和数码摄影的飞速发展,各类图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就与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开始时,画家
摘要:唐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鼎盛时期,唐代石狮是中国石狮造型艺术的高峰,而乾陵中的石狮可堪称为唐代石狮中的经典之作。乾陵石狮,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有特色,也是最受欢迎的表现形象之一,在继承前朝风格的基础上,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更加完美的艺术样式。  关键词:石狮;造型;乾陵;陵墓  中图分类号:J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4-1  唐朝是我国
时过二十年,再次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备感其勇于创新的博大精神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当前,经济社会都到了转型发展的关头,今天学习小平南巡精神的最大感悟是——转
摘要:在元代,文人画逐渐发展趋于成熟并达到顶峰,中国绘画进入由文人画主导的时代。其中以山水发展为主流,表现最为突出。山水画是元代文人画家抒情达意最好的载体和体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元代文人山水画也呈现出其独特性。  关键词:文人山水画;隐逸;山林精神;文学化  中国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6-1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
“革命英雄传奇”是新中国时期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革命历史小说,其人物类型、叙事结构脱胎于“陈旧”的“中国故事”.它通过对某些原型结构的置换和转化,创造出大众读
由广东省经济学会主办,广东商学院经济贸易与统计学院和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暨岭南经济论坛于2011年11月17日-19日在广东清远市清新花园酒店召开。
摘要: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就与西方的艺术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和惊人的相似性,我们很难对其加以严格的区分和准确的界定。如今,我们面对中西绘画艺术,可以轻而易举地指出它们在表现方式、审美情趣、绘画材料以及精神底蕴方面的不同表征。然而,作为历史发展的文化现象———绘画艺术,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中西;艺术;交融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