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是通过演唱和欣赏音乐作品来进行思想教育的。通过唱歌教学,演唱优秀的历史歌曲,革命传统歌曲,演唱反映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劳动和生活歌曲,演唱配合思想教育的歌曲以及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等。不仅学生得到演唱技能的训练,并帮助学生认识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革命意志,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形成坚强、勇敢、活泼的性格,从而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段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从备课入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老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课前,认真备课,备课内容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爱国教材,如《国歌》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歌曲《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畏艰苦的精神。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的心对待生活。
二、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学生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进,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了乐曲、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听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习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场景表演。场景表演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六、寓德育于教师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老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一、从备课入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老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课前,认真备课,备课内容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爱国教材,如《国歌》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歌曲《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畏艰苦的精神。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的心对待生活。
二、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学生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让世界充满爱》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进,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在进行了乐曲、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听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五、寓德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习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场景表演。场景表演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六、寓德育于教师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老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