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 :现代食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ao1981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微生物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受到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其检测技术难度相对较高,在检测速度、检测结果准确性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而PCR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本文简单介绍了PCR技术,并围绕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优势特征及具体应用情况分别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为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优化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研究紫外及其联合褪黑素处理对发芽大豆中异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紫外处理时长、褪黑素浓度以及发芽天数对大豆的影响,研究其生理指标变化及异黄酮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经9 h·d-1紫外辐射及25μmol·L-1褪黑素处理发芽4 d的情况下,发芽大豆中异黄酮含量最高达766.23μg·g-1
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食品烹饪工艺不断趋于多样化,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烹饪过程中,食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其中营养物质会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不同烹饪工艺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本文首先论述了前期处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继而重点分析了不同烹饪工艺对食品品质的影响,最后对如何做到健康饮食提出了一些建议。
建立准确高效测定大豆中粗脂肪含量的方法,考察了称样量、浸提溶剂、沸腾温度、沸腾时间和淋洗时间对粗脂肪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测定大豆中粗脂肪的含量,结果准确、用时短。该方法中使用沸程为60~90℃的石油醚,由于该石油醚沸点高、不易挥发、毒性小,既减轻了对人体的危害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验沸腾温度高达125℃,能适应各种常规的实验检测条件,不同检测环境对结果影响不大,检测重复性好。
随机抽取梧州市市场摊档中肉粽、灰水粽及特色粽子共74批,调查分析市场上制作粽子时添加硼砂的情况。通过乙基己二醇-三氯甲烷溶液萃取,姜黄试液显色的方法测定出硼砂的含量,检出含硼砂粽子共19批,检出率达25.7%。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市场上还存在使用国家禁用食品添加剂硼砂制作粽子的现象,需加强宣传及监管力度来遏制此类违法现象。
利用蛋白质燃烧法建立适用于全营养液态乳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的方法。以杜马斯定氮仪作为分析仪器,探索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最佳条件为氧气因子0.8 mL·mg-1、氧气流量200 mL·min-1、取样量100 mg,结果重复性试验RSD为0.9%,回收率为99.3%~101.6%。燃烧法与凯氏定氮法的测定结果对比显示二者无显著差别,表明燃烧法适用于测定全营养液态乳的蛋白质指标。
根据《地下水质检验方法硅钼黄比色法测定硅酸》(DZ/T 0064.62—1993)和《地下水质检验方法硅钼蓝比色法测定硅酸》(DZ/T 0064.63—1993)对地下水样品中偏硅酸进行测定。两种方法线性关系都良好,硅钼黄比色法检出限为0.18 mg·L-1,方法要求最低检出限为0.66 mg·L-1,最佳测定范围为1.3~26 mg·L-1,加标回收率为95.8%~98.6%,精密度为0.093%~2.3%;硅钼蓝比色法检出限为0.02
使用苯酚-硫酸法进行黑木耳中粗多糖检测前处理条件的优化。对水浴时间、乙醇浓度、离心速度和乙醇洗涤次数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探讨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进行优化,得出合理稳定检测前处理条件,使粗多糖的测定更加科学准确。正交试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为水浴时间>乙醇浓度>乙醇洗涤次数>离心速度;黑木耳中粗多糖检测前处理最佳条件为水浴时间2 h、乙醇浓度80%、离心速度7000 r·min-1、乙醇洗涤次数4次。
传统食品检测方法主要是采样后在实验室内进行检测,检测周期相对较长,无法第一时间发现食品质量问题,为此应加强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本文旨在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梳理汇总当下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种类,并对食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予以探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当前蔬菜中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以及类型,分析了农药对于人体、环境、动植物的危害以及超标的具体原因,最后提出降低蔬菜农药残留含量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采用微波消解、ICP-MS测定糕点中铝含量,分析影响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来源,评定各不确定度分量,并计算合成与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当糕点中铝含量为74.0 mg·kg-1时,扩展不确定度为1.2 mg·kg-1,且在测量过程中测量重复性对结果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