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在生物教学中运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nzi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当前教育环境下怎样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成为当务之急,传统教育又不利于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在生物教学中我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在动机和好奇心催生下产生了问题,并依据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完成相应的操作,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探究性学习行为,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如在讲鱼的呼吸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鱼生活在水里,利用鳃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把这部分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
  (1)活鱼的鳃是什么颜色的?
  (2)鳃的颜色为什么会是红的?
  (3)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学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几乎是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普通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恩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将玻璃缸中的金鱼放到了学生眼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水中的金鱼,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金鱼会繁殖下一代吗?在自然界中为什么没有见过金鱼?等等;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在学生初步形成了寻找问题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后研究问题的习惯,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 者在《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一书教学时采用此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在讲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设计了下述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讨论:
  (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你认为,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什么物质?
  (2)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何种物质?
  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学知识,可以很方便地推出细胞膜的组分中应有脂类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因不懂蛋白酶的具体功能,探究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及时讲解“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学生利用该知识很快就得出了细胞膜中有蛋白质的结论。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对学生有意识暴露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 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但曾经深有感触他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当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对问题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触发新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进一步得到发展,问题意识才会变得更有创新意义,更趋向于创造,更接近于发明。 在《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我又向学生提出了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在膜上又是如何分布的?的问题。问题提出的同时,我出示细胞膜的模型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对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①蛋白质有的排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嵌入其中,有的则贯穿其中。
  ②糖与蛋白质或脂类分子结合,形成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细胞膜的空间结构,解决三类化合物在膜上的分布问题,显得顺理成章,学生回答起来得心应手,从容自如。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台阶。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论述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以期能够提高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水平。  【关键词】数学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所谓的创新能力培养并非要求他们创造出、发明出什么东西,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不
数学语言是人们进行数学交流及数学思维的基础,它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这三种语言紧密结合共同表达数学学科的内涵,反映数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要学好数学,正确地运用数学知识。首先要过好语言关,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所表达的数理含义。然而在几何学习中,许多学生由于对几何语言所表达的数理意义理解不清,从而经常在分析、解答、证明等运用几何知识时出现概念法则记忆不牢,解题过程表达不清等问题。那如何过好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本文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教学实践 数学教学    一、数学探究
[摘要]对数概念是高中数学必修课的重要内容。但对数内容的教学,一直是课堂上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学得快,忘得也快”。本文拟通过对对数发展史作一系统回顾,以期让学生在了解对数知识形成的历史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概念的认知,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对数概念;引入;数学史
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这就是作文训练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也就是使之生活化、社会化。  文章本就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只有来白社会、来自生活的文章才充满活力。学生虽然社会生活阅历有限,但每一个学生毕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生活经历也可折射出社会的影子。因而,作文训练的设计一定要扣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 四年级 下册第8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量、剪、拼等活动发现、证实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会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动手操作把三角形内角和转化为平角的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简述了如何创设历史课堂的情景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 引入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突出特点和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将长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摆在教育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持续性要求在发展实践的过程中要从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设计合适的内容和策略途径,使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自我发展途径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和阶段。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育技术 自我发展 发展途径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一般包括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特殊的阶段,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性和阶段性,体现了教师终身教育的理念。职前阶段是教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本应是学校教育中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的课程之一,但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学生感到数学乏味而难学。伴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渐衰减,于是数学成了学生的负担,逐渐讨厌数学、冷漠数学课。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不得不反思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创造快乐数学课堂,使数学课不再枯燥下去。
摘要:信息技术课中的有关文件夹课程内容的讲解,分别从理论与实践进行论述,尤其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更注重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相似的实例加以对比来加深理解。  关键词:文件夹 文件夹 逻辑 物理    二十一世纪,人们对素质有了新的概念:不懂English(英语)和Computer(计算机)的人,将被视为新一代的“文盲”。  我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专业,从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