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与问题解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a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伊犁职业中专(师范)学校是由多个民族师生组成的多民族学校。在校内有汉考汉、民考汉、民考民等多个不同类型的班级。以往,在不同的班级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基本是一样的。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不同班级学生由于接受能力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把握效果也不同。往往民考汉、民考民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已经懂了,一考试效果却不够理想。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观察与思考,对教学方式、方法予以改变。历经一个阶段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尝试,从一学期的考试效果检验来看,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双语班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班级及格率大幅提升。
  关键词: 学前双语;母语思维;问题解决;“爬山”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47个民族,约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59.9%。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新疆教育厅对新疆双语学前教育的大力支持,新疆的少数民族幼儿学习普通话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学前双语教师是各大培养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新疆的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影响,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困难更大,学习效果不佳。学习过程中的挫败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原本应有的兴趣。
  一、 问题发现
  本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早拥有学前教育专业的中师之一,学前教育专业目前是学校的精品专业,学前双语专业的学生占据我校学生总数的70%以上。为了更好地提高双语班学生的汉语水平,在教学中双语班的学生们也和汉语言学生们一样由汉族教师统一授课。教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也采用与汉语班同样的方法进行授课。不仅有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同时配合教学内容的不同也会有一些需要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回答问题的互动过程。可是,教师发现,在教学的时候双语学生们的反应有一些“怪异”。教师讲解完后学生们普遍反映听懂了,可是一旦进入到讨论和回答问题环节,大多数双语班的学生们的表现是让老师出乎意料的。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又或者理解是错误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是双语班的学生们接受能力弱,还是对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应?
  二、 问题的存在原因及探讨
  (一) 生活范围不同,社会认知差异导致问题认知困难。
  双语班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与汉族学生不同,汉族学生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对于双语班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件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时范围过于单一,往往从自己熟悉的角度来举例。这样,汉族学生们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可是双语班学生由于从未见过就存在理解的困难。例如:汉族学生们熟悉的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对其间的各种风俗习惯就知之甚少了。那么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案例来教学举例,少数民族学生就存在困难,理解不了。
  (二) 语言习惯不同,思维方式差异导致问题理解不同。
  語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有民族性。根据语言工具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母语思维和外语思维。母语思维就是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的思维。外语思维就是用本民族语言之外的语言即其他民族的语言为工具进行的思维。(这里的语言主要指内部语言)。有史以来,每个民族都以本民族的内部语言为工具来进行思维,如汉族用汉语思维,维吾尔族用维吾尔语言思维。由于其较为典型的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的社会背景,新疆各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中,受其所处的独特的地域、社会意识形态和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
  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主体汉文化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同时也就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思维习惯。来自较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其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双语班的学生们大都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他们长期以来生活、工作、学习都是运用本民族的语言。母语的运用习惯已经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习惯。对于双语班的学生们来说,汉语无异于是一门外语。他们从自己熟悉的母语文化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之后不得不面对语言沟通不顺畅和跨文化适应的考验。除了有语言发音的不同外还有一些语言表达顺序上的不同。例如,有一些话语汉语言是以正序表达的,而维吾尔语是以倒序表达的。因而在进行思维时,思维过程也是有差异的。笔者通过与维吾尔族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双语班学生学习的过程较汉语班学生存在很多的困难。比如对语句的理解就多了几个过程。首先,双语学生们要把教师的汉语讲授翻译成维语,运用母语思维进行理解,继而再把维语思考结果翻译成汉语,组织语言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中双语学生比起汉语班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多进行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中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误差,这就直接影响了双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进度。
  另外一些汉族教师的教学中忽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思维模式。普遍习惯于运用汉族语言的思维习惯,忽视了民族的差异性。有很多内容民族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对他们来说,一堂课的新鲜感过去后,他们马上就陷入一知半解的境地。加上有些教师教学方式死板,没有趣味性,不能真正调动起少数民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学前儿童游戏》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中选择自己执教的双语13-1、双语13-6、双语14-3、双语14-8班进行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
  三、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一定目标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情境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问题情境指发生问题的客观情境和刺激模式。当主题面临的情况,用过去的知识、技能不能应付时,就会出现问题情境,在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就会产生问题。问题情境及问题表达方式对思维任务与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汉语教师习惯于用汉语思维来表达问题。举例也习惯于用自己熟悉的情境来启发学生。殊不知,对于并不常有机会参与到汉族生活情境中的少数民族双语学生来说,正是这些看似熟悉的场景对的他们的理解过程带来干扰。双语班学生汉语水平差,语言习惯停留在本族语言基础上,思维习惯于母语思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学生们的母语思维与教师的汉语思维结合起来。   一方面在民族班的授课时所讲的普通话标准、语速慢,表达浅显易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爬山法”進行双语班教学。“爬山法”是指逐步降低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的方法,如登山要从山下一步一步地接近山顶,最终登上山顶的方法。对一些汉语言的教学知识概念进行少数民族母语思维的概念翻译,多运用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情境案例,结合汉语概念来进行解释解答,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逐步提高。例如,在讲解制定教育目标的意义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逛街,来进行讲解。从设立目标,到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到依据目标的实现情况来评价行动计划的优劣。用学生们非常熟悉又感兴趣的事情,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艰涩难懂的知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另一方面,要求少数民族双语班的学生们充分运用校园为之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通过互联网学习来不断加深自己的社会知识认知和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例如,在讲解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内容时,依据学生学习的知识需求,在学生们熟悉课本上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校园提供的校园局域无线网络的便利条件,从网络上查阅幼儿教育最新指导纲领性文件《3-6岁学前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结合《指南》对《大纲》所提出的要求作出新的理解。
  运用心理协调促进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协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和谐的程度。教师与学生心理上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当教师与学生心理协调时,二者在心理上的相容性就大,就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反之,其心理相容性就小,就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作用,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因而也鼓励教师在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教学时,适当地使用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做解释,有利于和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沟通。因为有着“共同语言”,所以师生间容易产生亲密感,从而使师生间达到心理上的协调。在教师对学生充满着爱和包容的作用下,在师生间使用“共同语言”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师生间在课堂中很容易产生真诚、信任、愉快的心理气氛,使课堂上充满了一种“美妙的和谐”。这种气氛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同时,作为汉族教师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深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大力加强自身多元民族的素质培养。既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综合素质,还要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担负起在教学中导入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对比的任务,避免双语班学生学习时对教师所讲的知识理解困难。
  经过一学期的试教,所教授的班级的学习效果明显增强,学生的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期末的统考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韩永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肖长林.教育理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庄淑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职业中专(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教学知识的时候,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了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并不是十分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无法真正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提高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教学改革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差,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进  语文作为现阶段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理解学习其他学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如何更好地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呢,本文以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案例分析  形成背景:进入高二以来,不难发现高二学生有两种思想倾向:一类是平稳过渡、顺其自然型;另一類是学海无边、苦大仇深型。我觉得主要原因在教师与学生的责任感、求真求实态度、勤奋自强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决定从自己的课堂“开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进课堂,更好地在高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装备和应用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现在,中小学发展趋于均衡,班班有优教通、一体机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同时,还先后开通了“三通二平台”,让学生建立了个人空间,着力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有效辅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时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好教学重难点,构建高效课堂,大力提升英语教学
摘 要:当游戏成为学习和教育领域翘楚的时候,反观游戏的品德课堂,如何将游戏运用到品德课堂,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并解决问题?游戏化的品德课堂带给我们的除了消遣、快乐和竞争外,给予品德教育的还有很多。  关键词:游戏化;品德教育;幸福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是啊,品德教育需要生活,可四十分钟的品德课堂却无法做到将真实的生活完整地呈现。 
摘 要:品德教育是课程教育的核心,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将培养合格的人才作为最终目的。初中思品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塑造优秀个性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不渝的将学生的品德教育贯穿始终。  关键词:思品;品德教育;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对中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加强调考试成
摘 要:研究发现,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有证据表明,不幸福的婚姻实际上会比离婚给孩子造成更多的困难和伤害。如何减轻离婚带给孩子的痛苦?而作为孩子,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走进了一位离异家庭的学生的心里,去领悟一些东西。  关键词:高中心理;离异家庭;学生  一、 正文:  (一) 离婚现象越来
摘要: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专业能力培养与岗位对接的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全面合作,联合制定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合作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对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关键词:专业实践能力;岗位对接;能力评价  一、 课程改革背景  2016年2月2日,福建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
摘 要: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的保障,也是教师进修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了有效的落实“为基层学校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这一理念,我們坚持“创新”,并在不断发展中有意识地从多角度提升进修学校的师训质量,为教师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创新;发展;进修学校;专业素养  近年来,于都县教师进修学校作为一个“为基层学校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阵地,
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泱泱历史的国度,其文字历史自然也源远流长。从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字,汉字一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因此,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段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及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进行简单论述,以期帮助学生为语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写字兴趣  一、 引言  众所周知,低年级是学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