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交往型学习初探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tti_sq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体育教学中学生交往型学习的意义,实施交往型学习同伴关系的建设,如何建立交往型学习以及交往型学习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交往 交往型学习 同伴关系建设 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学习集体项目、在互相讨论问题时,常常有好多位学生在那里呆若木鸡,不参与活动,不参与问题讨论。究其原因,不是他们的心理有问题,不是他们不愿和人交往,是他们根本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如,一名11岁女学生,自上小学以来就害羞、胆怯,同学们做游戏时,她只在一旁观看,到小学高年级,她深感自卑,不愿与同学相处。上课时老师提问,她十分紧张,越紧张越答不好;由于恐惧与同学交往,不愿去上学,已出现旷课逃学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没有伙伴,不能与同伴正常交往就会导致心理发展的异常。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就会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因。因此,为了能更好地解决这种现象,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对学生实施交往型学习已迫在眉睫,特别在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2 交往型学习的意义
  那何谓交往,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教学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文体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体育教学中实施交往学习,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共同交往、相互沟通,通过集体的智慧获得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主体意识的形成、培养合作精神等,体育教学中实施交往型学习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虽然新课标中已经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新课标中对交往型学习并没有重点提出,特别是在同伴人际关系的建设上很模糊地介绍。这直接导致体育教师对这种学习轻视与不理解。
  总之,体育教学中在强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助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同时,交往型学习应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铺石造路作用,更好地为成人期的人际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交往型学习的理解
  交往型学习是以“交往”为核心,以“教学环节”为主线来构建的。教师的“教”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学习引导、点拨诱导、组织交流与讨论评议这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以学习内容为主线,以学习目标为方向引发“自主尝试学习”。对于学生学习的情况,通过学习讨论来反馈;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对于学习的难点,通过巩固练习来克服;对于学习的结果,通过学习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其中“自主学习”是核心环节,“交往学习”是核心方法。
  4 实施交往型学习同伴关系的建设
  4.1 低段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建设。低年级学生自进入小学学习生活后,已脱离单独游戏生活,但他们自我中心的观念仍很强烈,他们交友比较少,也比较淡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认真培养同伴之间的友谊感,使他们在互助学习中发展友谊,结成和睦友好的伙伴。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需要学生同伴之间互相协作配合的学习内容。例如2人一组面对面抛接轻物,3~4人一组跳长绳,做“石头、剪子、布”游戏、“猜拳踩脚尖”游戏等。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的友好行为,热情地、指名予以表扬,如奖给“友谊小红花”、“协作小金星等”。教师还可以在学习汇总构思一些情节进行友谊教育,又能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精神和能力的游戏,应该是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而经常采用的练习。在课的间隙或结束阶段,教师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小结交流互相协作配合学习的体会,以此发扬同学间合作友爱精神,并增进对同学间的了解。
  在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中,主要依靠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集体学习来完成,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在小组群体中进行的同伴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缩影。学生在小组群体中的互相交往,为今后的社会交往提供了类似于演习、观摩的机会。例如,针对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自我中心观念甚为强烈这个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风气,不能损人利己,瞧不起一时的落后者。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或在观察他人之间的交往中,逐渐体验到了这些规范要求。这对他们今后的社会交往有很好的潜在作用。学生在小组群体活动中,尤其是在游戏中,由于要充当某种角色,如有的是“老鹰捉小鸡”的引导日呢,“长江、黄河”的指挥者等;有的是游戏的裁判员,帮助老师做示范动作的协助者等;更多的是参与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同伴的关系建设起到了效果。
  4.2 中高段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的建设。中高年级学生对交往发生兴趣,交友开始以情感为主.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友谊和协作的理解,例如,学习“自然站立式”起跑,为了达到起跑的要求,可请第一队学生做动作,第二队相对应的同学在后面帮助纠正、观察评价动作,随后两队交换。这样的结伴活动,不仅要有个人的努力,还要学会协作,学会尊重同伴、谅解同伴,学会正确对待同伴的成功与挫折,学会正确对待同伴对自己的批评和责怪。这样,对友谊的理解就能在结伴活动中得以提升。在教学中,保护与帮助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教师自己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外,学生同伴之间的保护与帮助,也是相互学习、交流协作、增进友谊和增进了解的好时机,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安排2~3人一组的互相保护与帮助。要把保护与帮助视为全面完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时空中和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各不相同。教师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彼此交流,加强学生的协同意识。例如,“迎面接力赛”游戏,经过激烈争夺,取得胜利的一方会情绪高涨,失败的一方会出现暂时的低潮。这时教师就要对双方的胜负加以引导,可组织胜队为负队奋力拼搏的精神鼓掌,也可组织负队为本队表现突出的学生鼓掌。教师的调节,既可使胜队不致过分激动而导致行为失控,又可鼓励负队变沉默为昂奋,准备再战。当双方实力差距明显时,可组织双方为虽落后仍奋力奔跑的学生鼓掌加油。同学间真诚的鼓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流,不仅能给落后者以鞭策,同时对所有的学生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这种强烈的友谊感同胜利的喜悦一样,会激起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对同伴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和谐互助的氛围。   5 实施交往型学习的策略
  5.1 将交往与认识活动有机结合。交往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一个整体。只有在学生共同的认识活动中,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才可能实现有意义的交往活动。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适时(如完成练习不顺利时,对问题产生争议时等)巧妙地运用交往方式,使交往成为认识的催化剂。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可以通过各种活动量较小的游戏来促进学生交往的机会。例如,熟悉左、右、前、后方位的游戏中,通过两人、三人等组织形式来完成,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游戏活动中与人员配对中,不仅认识了游戏方法,而且发展了他们相互交往的能力。课的基本部分的各种活动,更是促进学生相互交往的主渠道。例如,传统游戏“老鹰捉小鸡”,是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意志的坚韧性、果断性和集体协同意识等有效途径。通过此游戏的变化,如分成小组进行活动,使学生担任“引导人”的机会增多,还可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交往意识也是大有帮助的。课的结束部分,结合评价小结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同伴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收获和体会,提高个人和同伴的自尊和自信。其他同学听了别人的发言后,也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感情。
  5.2 将课堂教学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与活动对象相互作用的需要才产生了交往的需求,并依附于交往的,而交往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活动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我们在学习跳这个单元时,设计了《小蝌蚪找妈妈——跳圈》,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学生扮演小蝌蚪等情景,依托情景、故事,把游戏从课堂的引入到课堂的结尾串联起来,浑然一体。学生在情、景交融下完成课堂目标。在学习中,引入部分设计为小蝌蚪在池塘自由的游来游去,掉尾巴后小青蛙独自找尾巴、伸腿、游泳的拉伸运动。用故事悬念,提出青蛙妈妈要“小青蛙学会跳跃的本领后才见小青蛙”的要求,从而顺利过渡到教学第一部分基本练习环节,形成教学的第一峰。后青蛙妈妈继续对小青蛙的考验,完成教学目标。在过程中,青蛙妈妈始终不停地鼓励、教育,让小蝌蚪们感受到了青蛙妈妈与他们始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教学,紧紧地把课堂的教学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不停交往中完成,学生也正是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好学生主动参与并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5.3 鼓励学生自由准确地表达。学生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能否清楚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自己的困惑作出评述。如《小蝌蚪找妈妈——跳圈》这课,在学习的第二部分发展性练习部分,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双人或多人的协同跳跃后,鼓励跳得好的学生展示,并表述自己跳时的感觉。其他学生也思考怎样才能跳得好这各问题。学生在自己经历协同跳跃后,都能够懂得两人要“协同作战”才能跳得更好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必要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流畅地表达,使他们不断树立信心,增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叶立军.新课程教学研究[C].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7
  2 季浏等.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3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1
其他文献
如图1所示装置,杠杆OB可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转动,OA∶AB=1∶2。当在杠杆A点挂一质量为300kg的物体甲时,小明通过细绳对动滑轮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1,杠杆B端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为T1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对地面的压力为N1;在物体甲下方加挂质量为60kg的物体乙时,小明通过细绳对动滑轮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为F2,杠杆B点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为T2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对地面的压力
期刊
【摘要】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注重“教教材”,将丰富的人文内涵置之不理,或是重视不够,一定程度土造成了语文课程人文底蕴的流失,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个基
期刊
导学案是“121”高效课堂模式不可或缺的载体。它与语文课堂契合的探索路,我们经历了从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初期到现在试着将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与教师风格合为一体的个性化摸索期。  1简谈导学案的编写历程  前两年,我参加了好几轮课堂改革培训,从理论学习到去昌乐二中和杜郎口中学实地学习,原本以后自己可以较为轻松地适应这种课堂模式,没想到,导学案的编写竟成了我和我们语文组的头号难题。一张B4纸的单面导学案要呈
期刊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存在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事实,对知识的不理解困扰着孩子,这种现象也同时困扰着教师,本文主要阐述一下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1帮助弱势群体增强学习信心  在低年级儿童中,信心不足的人很少,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学好数学没有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的解题水平总是不如别人,课堂上别人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 目前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成为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的欢乐和享受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提问艺术质疑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
期刊
【摘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不育人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小学语文课不仅要通过听、说、读、写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还必须通过听、说、读、写完成育人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深深懂得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生机,充满趣味性,是学生在快乐的语文学习中即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1课前序导法
期刊
【摘要】 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缺乏有效性是长期困扰着作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教师作文训练随意性大,没有系统;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普遍厌烦作文。但作文教学又不可等闲视之,仅从中考角度而言,作文分数就几乎占据了语文试卷分数的“半壁江山”,更何况学生的作文水平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现有的语文写作教学课堂常常出现“空、泛、寡”等现象,写作教学无法真正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 初中
期刊
【摘要】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本文从指点迷津,强化动机;随堂批改,及时反馈;保护自尊,改“×”为“△”;人文关怀,激励为主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 评语 批改作业  1 指点迷津,强化动机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计算、分析、判断等错误时,老师可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即通过评语的形式,
期刊
【摘要】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新课程标准把这样的课程理念置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把“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音乐学习的动力,也将影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的表现与发展。正如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尔和格连所说“假如我们能在一个孩子身上唤起对音乐的一种强烈的热忱,他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