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存在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事实,对知识的不理解困扰着孩子,这种现象也同时困扰着教师,本文主要阐述一下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1帮助弱势群体增强学习信心
在低年级儿童中,信心不足的人很少,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学好数学没有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的解题水平总是不如别人,课堂上别人会回答的问题,自己却回答不了,更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这导致了他们越来越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时候,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首先,要对这些学生有耐心,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并且让学生认同老师的帮助。其次,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及时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孩子都有自尊心,当孩子的点滴进步被认可时,他们会感觉很自豪,这种积极的情感让他们更有毅力坚持学习。最后,在方法的指导上要用词委婉,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记得上“圆的周长”这一课时,要学生想办法测量一个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当小组里的其他同学都在兴致勃勃地开展活动的时候,有名同学却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于是我走进小组里去,对他说:“老师和你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吗?”学生听到老师这么说,觉得老师很关心自己,就答应了老师的要求,然后,我叫学生在圆边上描个点,并提醒他看清楚起点在哪儿,滚动圆的时候从哪里开始要到哪里结束,这样量出来的才是圆的周长,接下来,我帮他扶好尺子,让学生将圆片在尺子上滚动,当学生量出了圆的周长时,我激动地表扬他:“你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真好,老师发现你做事情很认真,有了认真的精神,以后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你,你说对吗?”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积极性更高了。
2帮助弱势群体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卢布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用有趣的情境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老师用课件播放七巧板拼出的美丽图案,然后问:“同学们,用七巧板能拼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大家想不想也动手试一试?”这一问,同学们马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老师接着根据同学们拼出的图案道出了内在的联系:“虽然每名同学摆出的形状不同,但老师却知道每个图案的面积都是100平方厘米,谁知道我是怎么算的?大家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与七巧板有什么联系呢?”一个好的情境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不仅让学生非常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我们还要注意到,一时的“有趣”并不能使学习兴趣持久,所以在一节课的设计上,不能虎头蛇尾,要想想如何让一节课像一首好歌一样始终抓住听众的心。教师在教案设计上要有预见性,哪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哪个时间点学生最易疲劳,都要事先估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化解,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要角度多维、构思精巧、新颖灵活,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适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3帮助弱势群体提高学习能力
既然学生的能力确实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个班级中,学困生的基礎知识是掌握得很不扎实的,那么老师就要先给他们夯实基础。由于每个学困生的学习弱点不同,所以要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平时,教师要在批改作业时记录下每个人的错题,并分析错误原因,做到分类指导。 有的同学会存在计算不过关的现象,如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就常常会出现问题,老师要出一些相同类型的题目,先让他明白算理,再教他计算方法,然后让他自己算几道,还要布置几道家庭作业进行巩固;多数学困生最害怕应用题,因为对题意不理解,教师要利用类比、说理、讲故事、画图、实物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多进行解题策略的指导,学生有了解题方法,就犹如有了开门的钥匙,慢慢地就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对于一些较复杂、易混淆的内容,学生会存在记不住的问题,这时就要强化记忆,比如六年级下册学习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学生学会了计算体积,又把好不容易学会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给忘了,再复习表面积吧,又忘了体积该怎么算了,如果既要算表面积又要算体积,他们就乱用公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首先会帮助其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要让他们对公式进行反复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并不是死记硬背,这种在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中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善用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4帮助弱势群体看见学习成效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但教材中的例题未必能与每个孩子的生活实际联系得那么紧密,因为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教师的教案设计才凸显重要性,它能体现地方特色、班级特色、个体特色,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目的。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课本出示的问题是“小红打国内长途每分钟0.7元,共用8.4元,小华打国际长途,每分钟7.2元,共用54元,算一算,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由于这部分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学困生不易接受,这时我想到我班的学困生中有几个是留守儿童,他们平时也要常和父母打电话联系,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这道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时,其他学生还会提出一些节省电话费的方法,老师也可以让大家算一算,看看到底是不是省钱。这种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并且让学生感觉确实有用的知识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他们会认真地听讲,直到掌握计算的方法,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总之,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数学,觉得数学不难,不理解学生为什么这也学不会,那也学不会。我们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破解数学学习中的困境,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让他们真正的强大起来。
【关键词】 学习信心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1帮助弱势群体增强学习信心
在低年级儿童中,信心不足的人很少,他们大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学好数学没有问题,随着年级的增长,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的解题水平总是不如别人,课堂上别人会回答的问题,自己却回答不了,更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成绩落后于其他同学,这导致了他们越来越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时候,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首先,要对这些学生有耐心,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并且让学生认同老师的帮助。其次,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及时肯定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孩子都有自尊心,当孩子的点滴进步被认可时,他们会感觉很自豪,这种积极的情感让他们更有毅力坚持学习。最后,在方法的指导上要用词委婉,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记得上“圆的周长”这一课时,要学生想办法测量一个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当小组里的其他同学都在兴致勃勃地开展活动的时候,有名同学却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于是我走进小组里去,对他说:“老师和你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吗?”学生听到老师这么说,觉得老师很关心自己,就答应了老师的要求,然后,我叫学生在圆边上描个点,并提醒他看清楚起点在哪儿,滚动圆的时候从哪里开始要到哪里结束,这样量出来的才是圆的周长,接下来,我帮他扶好尺子,让学生将圆片在尺子上滚动,当学生量出了圆的周长时,我激动地表扬他:“你在这个游戏中表现得真好,老师发现你做事情很认真,有了认真的精神,以后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你,你说对吗?”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积极性更高了。
2帮助弱势群体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卢布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用有趣的情境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老师用课件播放七巧板拼出的美丽图案,然后问:“同学们,用七巧板能拼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大家想不想也动手试一试?”这一问,同学们马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老师接着根据同学们拼出的图案道出了内在的联系:“虽然每名同学摆出的形状不同,但老师却知道每个图案的面积都是100平方厘米,谁知道我是怎么算的?大家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与七巧板有什么联系呢?”一个好的情境要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不仅让学生非常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我们还要注意到,一时的“有趣”并不能使学习兴趣持久,所以在一节课的设计上,不能虎头蛇尾,要想想如何让一节课像一首好歌一样始终抓住听众的心。教师在教案设计上要有预见性,哪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哪个时间点学生最易疲劳,都要事先估计,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化解,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要角度多维、构思精巧、新颖灵活,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适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3帮助弱势群体提高学习能力
既然学生的能力确实存在差异,那么我们就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指导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个班级中,学困生的基礎知识是掌握得很不扎实的,那么老师就要先给他们夯实基础。由于每个学困生的学习弱点不同,所以要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平时,教师要在批改作业时记录下每个人的错题,并分析错误原因,做到分类指导。 有的同学会存在计算不过关的现象,如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就常常会出现问题,老师要出一些相同类型的题目,先让他明白算理,再教他计算方法,然后让他自己算几道,还要布置几道家庭作业进行巩固;多数学困生最害怕应用题,因为对题意不理解,教师要利用类比、说理、讲故事、画图、实物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多进行解题策略的指导,学生有了解题方法,就犹如有了开门的钥匙,慢慢地就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对于一些较复杂、易混淆的内容,学生会存在记不住的问题,这时就要强化记忆,比如六年级下册学习的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学生学会了计算体积,又把好不容易学会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给忘了,再复习表面积吧,又忘了体积该怎么算了,如果既要算表面积又要算体积,他们就乱用公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首先会帮助其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要让他们对公式进行反复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并不是死记硬背,这种在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中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善用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4帮助弱势群体看见学习成效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但教材中的例题未必能与每个孩子的生活实际联系得那么紧密,因为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教师的教案设计才凸显重要性,它能体现地方特色、班级特色、个体特色,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目的。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课本出示的问题是“小红打国内长途每分钟0.7元,共用8.4元,小华打国际长途,每分钟7.2元,共用54元,算一算,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由于这部分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学困生不易接受,这时我想到我班的学困生中有几个是留守儿童,他们平时也要常和父母打电话联系,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这道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时,其他学生还会提出一些节省电话费的方法,老师也可以让大家算一算,看看到底是不是省钱。这种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并且让学生感觉确实有用的知识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他们会认真地听讲,直到掌握计算的方法,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总之,教师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数学,觉得数学不难,不理解学生为什么这也学不会,那也学不会。我们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破解数学学习中的困境,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让他们真正的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