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诗歌的“源头活水”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tianfeip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詩歌中包含的“书”之源、“书”之感、“书”之理以及背后包含的理学内涵,是打开此诗的关键点。
  关键词:方塘;观书;宋诗;说理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2-009-2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十一册第七单元课文《古诗两首》中的一首,作者是著名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首诗是借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出来。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这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是教参上的解读。
  如果学习《观书有感》,只是停留在诗歌的字面意思以及诗歌告诉我们的读书道理上,那只是贴标签式的学习与阅读,根本没有抓住通往这首诗内在精髓与根本。学习这首诗,首先得弄清楚几个“源头”上的问题,才能找到一汪“活水”:
  一、宋诗与说理诗有何渊源?
  众所周知,宋诗与唐诗不同,唐人重情,宋人重理;唐诗重感,宋诗重观。如同样题为《咏柳》,我们看看唐朝和宋朝的诗人怎样写柳树的:
  咏 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宋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知章的诗热烈地歌咏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将奔放的感情通过柳条表达出来,热爱生活情趣盎然;曾巩的诗用柳条刻画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将某种哲理通过物化外露的形式体现出来,给人启迪,注重理趣。唐诗如饮美酒,让人热烈兴奋;宋诗如品佳茗,让人回味无穷!
  钱钟书说“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爱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这种风气……宋代‘理学’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播。”我们暂且不管宋诗的优劣,但钱钟书这番话,至少告诉我们:宋人爱写说理诗,缘于宋代的“理学”兴盛“道学”广泛传播这个社会大背景。
  因此,讲起宋诗,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说理诗这一范畴,似乎宋诗已被人牢牢地打上“说理”的印记而永远无法抹煞掉。
  ——这又关系到诗人与道学家的关系!
  “文以载道”、“诗言志”,所以道学家看不起诗人;“诗忌说理”,而诗人又说道学家是假道学,二者势同水火,但也有例外,在朱熹这里却和平共处。朱熹既是宋朝理学家的集大成者,又是著名的诗人。如果搜索一下百度,是这样介绍的: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哲理诗难写,稍微不小心处理不当,往往流于格言、警句之类。朱熹做到了诗与理的和谐交融,“诗人达到最高境界是哲人,哲人达到最高境界是诗人”,诗情与哲理相通,正如鸟的两翅不可偏废。
  上文提到,钱钟书对宋诗有所微词,颇有偏见,但在多如繁星的宋代诗人中,并是全是泛泛之辈,在浩如烟海的说理宋诗中,并不全是平庸之作。处在诗歌艺术达到登峰造极之巅峰、诗人数不胜数的盛唐之后,即使文化昌盛的宋朝时代,诗人们也倍感压力。他们试图跳出唐诗的窠臼重新寻找新的出口,于是诗与理就这样自由恋爱“结合”了!
  这中间自然不乏有出类拔萃之作,很多流传至今已成名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叶绍翁的《游园不值》,陆游的《游山西村》等。这些说理诗皆能假托以人人习见的自然景象来阐明生活、学习、志向等人生哲理,景理交融,无迹可寻,广为人所接受。
  当然,著名道学家兼诗人朱熹的这首《观书有感》,也是宋诗中公认的佳作。颇为权威的宋诗选集中,清朝吴之振的《宋诗钞》和厉鹗的《宋诗纪事》中都有这首诗的踪影,国学大师陈衍任教无锡国专时,《宋诗精华录》是他讲授宋诗时的自编教材,入选的第一首诗便是这首《观书有感》,并盛赞它是“喻物说理而不腐之作”。
  为什么这首诗能在多如牛毛的宋诗独树一帜?这就是——
  二、为何要上《观书有感》这课?
  课文中有两首古诗,它们都是南宋诗人之作,都是短小精悍的七绝,都是脍炙人口的说理诗,都是阐发读书道理谆谆告诫读书人的诗,有这么多共同点,为什么要选择上这一首?我们暂且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来看看古今一些著名的诗论:
  “作诗即此诗,定知非诗人。”千年前苏轼的这句大白话告诉我们:作诗切忌直白。
  诗论家沈德潜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国朝诗别裁·凡例》)因此,诗歌说理自然、无痕、不刻意,情与景、物与理水乳交融、不着痕迹,才是诗之至理,诗中之佳品。
  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
  什么是“比兴”,它历史悠久,最早来自于《诗经》,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深谙此理的朱熹,曾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就涉及到作诗的含蓄问题,如果说理诗将道理说得直截了当、一览无遗,不需要咀嚼品味一番,也不需要提炼意境,那这样的说理诗就真如“味同嚼蜡”。
  说了这么长一大段的“绕圈子”话后,现在我们来看看《古诗两首》,哪一首直接说理?哪一首喻物说理?哪一首四句诗通篇都是在讲要怎样读书的大道理?哪一首通过比兴手法不着痕迹地来暗喻读书道理?哪首平白直叙一通到底?哪首意境高远含蓄巧妙?通俗地说,读了这两首诗,哪一首诗更能让你接受?孰优孰劣、两者高下自然在这样的比较出分出高低了!   有趣的是,这两首古诗都不是孤篇,都是从相同主题的组诗中筛选的代表之作,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共有8首,皆是苦口婆心式的说教,如第一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一)
  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
  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
  无论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直白平淡,犹如执着教鞭的老师在每天反复唠叨地给学生灌输着读书的道理,让人感觉了无趣味,昏昏欲睡。
  而朱熹《观书有感》共有2首,皆是借助一个特定的意象将道理融于其中,或以“源头活水”,或以“春水泛舟”为例,暗喻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一问一答之间,一吟一咏之时,一景一物之中,犹如亲切高明的教师无声地将读书的道理融化于学生心田,意与景浑,物与理会,意境深远而意味悠长,趣味盎然而不失深度、润物无声却影响终身!
  为什么这首诗能将读书之理刻画得如此深刻透彻?我们不禁要问——
  三、朱熹与书有何关系?
  古代一生勤学不息的读书人很多,也留下了很多读书诗篇与名言,为什么朱熹的这一首能流传千古而不衰?
  朱熹關于读书道理的领悟,不是坐在池塘边突然灵光一现式的偶得,不来自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终身读书学习不断实践得来的总结性经验。
  也许对于读书这个话题,朱熹最有发言权,只因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读书人,古时读书人很多,但谁能像朱熹一样一生坚守做个纯粹的读书人呢?好像除了孔子,很难再找到一个一生奋斗在第一线的最为本真的教书人?
  朱熹,被人尊称为“朱子”,“第三圣人”,成为自孔子孟子之后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学大师,理学圣人。至宋理宗时,颁诏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把朱熹列入孔庙从礼,并把他的《四书集注》列入学官法宝之教科书。
  自朱子横空出世后,他的思想影响了元、明、清几个朝代几百年历史的读书人,科举考试以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为标准,历代读书人将此奉为圣经,朱熹也成了世代读书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一座圣殿。朱熹一生与书结下不解之缘,朱熹提倡读书,创办修复讲学的书院无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读书人。在这样一位终身与书为伴的读书人、教书人的手中,诞生了诸如“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很多耳熟能详的朱子读书名言;产生了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有影响力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在朱子的倡导下,当时社会上到处兴学办学,特别是私学,蔚然成风,受其影响,当时社会上的读书风气很好。
  再次回到这首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这个称呼保存至今)以纪念朱熹。至今,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总之,“半亩方塘一鉴开”,教师只有心如明镜积养深厚,教学时才能拥有一汪不竭的“源头活水”,课堂上才能达到师生之间“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解决了以上这三个问题,捋去附着在诗浅表的浮尘,理清了诗的来龙去脉,摸清了诗的前世今生,我们也终于找到了诗教的“源头活水”。这就是:诗中的理,从活水中来,从生活中来,从积累中来。也就是说,人只有在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的源头一样。
其他文献
摘 要:学校把乡村少年宫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打造雅韵校园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学校坚持“课程育人”的理念,逐步完善乡村少年宫活动课程群,积极开展楹联、吟诵、书法、经典诵读、武术、江南丝竹等少年宫活动,充分挖掘育人元素,用核心价值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乡村少年宫;育人;核心价值;传统文化;雅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2-023-2
摘 要: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写作之所以是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母语的负迁移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预制语块的特点是能够整体储存、整体提取、整体运用,因此对于英语写作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预制语块的定义和分类、预制语块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在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预制语块;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状况。而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学生的体育课也是变得尤为重要,对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高中篮球作为学生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是体育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高中体育老师要采取措施,提升高中体育课篮球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对高中篮球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写字教学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把训练学生写好字作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切入口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实验小学在建校的30多年来一直进行着写字教学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写字教学的做法与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学生写字的模式——“找点定位写字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字法  中图分类号:G62
摘要:语文教学应加强预习,不只是需要,而是应该行之有效地加以开展,因为在语文教学的这个舞台上,它上演的不只是“语文教学的前奏,它更预示着语文教学高潮的即将到来”,它更为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本文从预习的作用谈起,探讨了预习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预习;作用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50-1  一、预习的
摘 要:数形结合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利用数形结合,将抽象的算式化为直观的图形,将隐性的算理化难为易,将复杂的计算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形结合;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46-1  数形结合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备受关注,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在农村实验器材相对缺少的现实下,我们要利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这样不仅能弥补中学物理实验仪器缺乏的现状,而且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外活动设计;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
摘要:移情也就是拟物为人,主体在客观外物上投射感情,使得客体外物和主体诗人具有同样的心灵感受。在苏轼的交游词中多次妙用“移情”,使得情思的传达更为细腻生动,鲜明的流露出诗人主体的真面目真性情。  关键词:移情;拟物为人;交游词;赋情于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4-064-1      朱光潜在《谈美》中曾说:“‘移情作用’是把自
摘 要: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生活。作为高中生应该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在高中生的教育中,政治法制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受到社会以及学校的广泛关注。高中生在学习政治法制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地了解政治法制的内容,并进行有效的实践学习,以提高我国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通过以往高中生活中的经验与总结,对高中生学习政治法制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在整体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具有较强的学科关联性,需要广大教师打牢学生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数学教师应主动摒弃传统教学的错误理念,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广大高中生应深入思考自身的学习状况,及时向教师反映教学不足,为改善数学学习效果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数学;例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