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让“三味”漂荡在课堂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wei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作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重视对文本中关键性核心词语的体悟,引领学生在实践体悟的过程中明晰词语所承载的内容信息、开掘词语所蕴含的丰富情缘,体悟词语所裹挟的表达技巧,真正为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奠基。
  一、逻辑梳理,凸显词语的内容味
  语用理念倡导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写作技巧,但没有内容的感知作为支撑,文本言语形式的精妙和作者写作方法的高超,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富有深厚内涵的词语进行感知与运用,将其视为引领学生正确梳理、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石。
  如在初读课文时,理解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引领学生整体性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划分结构、逐层概括的方式深入到文本中。因此,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这些内容是依照怎样的顺序一步步地写出来的?当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形成了深入通透地把握之后,教师继续向学生追问:如果每一个段落都要让你选择课文中的词语,你分别会选择哪个词?这样的问题极具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学生也具备了达成的潜能。一小会时间,课堂上鸦雀无声,孩子们有的紧张思考,有的潜心会文,最后将确定了“离开”“送别”“创作”“与世长辞”等四个词汇,不仅有效地展开了故事发展的脉络,同时也成为了学生组织语言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重要抓手。
  二、紧扣语境,辨析词语的表达味
  作为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范例”,教材文本中的词语已经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辨析思考的对象,同时也是历练学生内在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紧扣教学词语的契机,引领学生从可感的语境中感知与品鉴,并进行合理化地运用。
  在学生提炼、选择出合理的词语之后,词语之“味”凸显还不够明显。教师则相机追问:如果结合课文每一段的具体内容,在这几个选定的词语之前再加上一个词语加以合理化的形容,你觉得应该用哪些词语才好呢?
  在自然过渡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紧扣课文中“满怀悲愤”“不得不”这两个具有核心要义的词语进行感知,并引领学生紧扣“不得不”感知肖邦被为情势所逼的无奈,再通过“满怀悲愤”走进肖邦义愤填膺的真实心理。而将这两个词语与概括课文内容的“离开”进行搭配,则可以完美的概括段落大意,匹配文本的情感,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境界。
  三、创设情境,品析词语的情感味
  文本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本的产生都是当时作者内在情怀的直接体现。文本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都蕴藏着作者丰富的价值情思。因此,教师要密切关注文本中所裹挟的丰富情韵,并充分利用词语所教学的契机,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情感。
  如在讲述课文第二大段应该在“分别”这个词语前面加入什么词语时,教师首先就引领学生将课文的第三大段进行了大声诵读,然后引领学生各抒己见,但最终难以达成共识。但教师并没有急于提示答案,而是告诉学生每个人的认知体验都可以是不一样的。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教师设置了这样的练习:
  站立在埃斯内尔与同学们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的送别;站立在肖邦个人的角度来说,这又是一次( )的送别;从肖邦与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来看,这还是一次()的送别;结合肖邦未来的命运来说,这就是一次()的送别。很多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件和情境,提供了众多的词语,如难忘、不舍、依恋、生死……
  教师引领学生尝试次从不同的视角、站立在不用的角度对这次“送别”进行审视,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这一段描写的主要内容,更在词语的感知、提炼与运用的过程中,把握了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丰富价值,为学生核心词语的表达与感知提供了历练的基础,促进了学生核心素養高效发展。
  总而言之,任何高质的文本、精妙的语言形式,都必须要借助精准妥帖的词语加以描述。因此,词语应该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领学生不断深入实践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些词语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宗村小学(225245)
其他文献
6月5日,山东师范大学数字艺术哲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低碳艺术与低碳人理念”学术研讨会任我校举行。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美学家曾繁仁,省政府参事、山东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的基础教学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这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正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引
“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被明确纳入小学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了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的种种体现。  一、以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期刊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写话教学如何开好头,起好步,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把看、听、说、写这几方面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有序的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看  第一,引导学生学会看图。  看图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初步训练。看图是基础,是思维和表达的依据,只有看图方法得当,学生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激发学生语言表达和动手写话的情感。例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医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医院作为社会的服务窗口,其后勤工作在改革中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正如社会
情景教学具有“形真” “情切”“意愿”“寓理”等综合性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类途径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元的情景教学活动,有利于营造善教乐学的愉悦氛围,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景课程活动,能够赢得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情绪智力”效益。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语言情景的创设与应用
“乐籍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的现实存在,以往对这一群体缺乏足够的认识,或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民族音乐学家项阳在他的《山西乐户研究》(以下简称“项著”)中所宣称的,亦是笔者想强调的。二十多年来,音乐学界毋须说对于乐籍文化的研究,就连音乐社会学基础性学科或采用社会学方法来研究音乐事象,都甚为少见。
宁晋县土地局3名下基层干部人驻康一村后,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整理土地650亩,使原来无人问津的旱沙地变成了抢手的双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