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已久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shuw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个世纪的的七十年代,我就在一本介绍外国照相机的小册子上见到过这种相机的身影,当时的型号叫ETR-S。这是一种精致小巧的120照相机, 这种相机由何而来,我便不知,但是在它之后的型号,我用过ETR-Si,这也是至今还在生产的勃朗尼卡单镜头反光形式的,而且是6×4.5cm底片尺寸的120照相机。据说从ETR-S到ETR-Si已经有了三十年的时间了,但凡一个照相机的品种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都会进行无数次的改进,出现无数个新的型号。而勃朗尼卡ETR-Si却不是这样的相机,以两个变化不大的型号而坚持如此漫长的生产时间,这在现代照相机的制造历史上应该是较为罕见的现象。这可能只会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它已经十分地完美了。
  在七、八十年代的那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的很多单位都购买了勃朗尼卡的这种相机,为的是替代下那些已经用了多年的双镜头反光120照相机,因为勃朗尼卡ETR-S可以更换镜头,可以光圈优先,可以自动测光,可以平视取景,可以……。那年月135的照相机似乎并不能满足出版单位精细印刷的诸多要求,以相对轻便的勃朗尼卡ETR-S拍摄照片就成为了最好的解决方案。用过之后,大家褒贬不一,好与坏的评论差别巨大,我应属于说好的那一派人士。
  勃朗尼卡ETR-Si的设计给手持拍摄的摄影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它有手动和电动的卷片器,加上功能不同的平视取景器,勃朗尼卡ETR-Si俨然似一架可以更换胶卷后背的135照相机。而它的胶卷后背之中也恰恰拥有使用135胶卷的品种,不但有,而且还是两种不同的画幅规格(24×36mm和24×54mm)。它的13种不同规格和不同用途的摄影镜头品质不错,我虽只用过其中的几只,但是已经能够感受到ZENZANON-PE系列镜头的总体性能了。记得前两年去美国出差,曾两三次得见有职业摄影师使用勃朗尼卡ETR-Si拍摄儿童人像,拍摄婚礼照片,想必是大家都看中了这种相机的便利和品质。与现代的各种自动调焦645照相机相比,勃朗尼卡ETR-Si或许显得有一些落伍,但是我相信仍会有一些它的拥戴者去继续使用这一经典的645照相机。
其他文献
拿到手里的这套三本为一系列的“活时代”丛书——《你好,孩子》、《中国农民肖像》与《肉体与精神的痛》,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当代最优秀的纪实摄影”。这套并不讲究印刷的图文书,显然更关注其普及性,但我猜想并非所有读者都能够明白所谓“纪实”意味着什么。这个曾经在摄影界引起误读,导致争论的词,随着摄影师的实践,理论家的研讨,它的内涵逐渐清晰——如今“纪实摄影”已经明确了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种摄影流派的地
期刊
2004年4月16日,一场名为《四海萍踪 --武四海世界风光摄影艺术展》的影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影展的作者--武四海先生,河北大名县生人,英国皇家化学工程师学会会员、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常务副主席、中国——阿拉伯化肥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九十年代开始,他因工作需要来往于世界数十个国家,利用工作之余捕捉着自然界的真、善、美,以唤起世人对大自然的珍爱。其影展《四海萍踪》的风光作品或秀美、或静谧
期刊
2004年6月25日19时,高帆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摄影界同仁都为失去这样一位杰出的摄影家而痛惜。  7月11日,我们前往高帆同志的家中,和高帆的妻子牛畏予、儿子高腾、孙子高初再次追忆高帆。至亲的言语总是真实而感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真实而丰富的高帆。    高帆是个革命文艺战士    记者:从牛畏予对高帆的评价中,我们感受到了牛畏予对高帆的由衷赞美。在她的心中高帆是一面旗帜。
期刊
那天拿到李江树的新著《有狼的风景》,晚上看电视知道这天(4月23日)正是世界读书日。  江树是摄影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的作品《石鲁》感动无数的观众,画家石鲁满头冲动的白发,一口缺损的牙齿,脸上愤然的表情,引发经历十年磨难、遭受文革摧残人们的共鸣,政治运动对人的迫害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江树又不仅仅是摄影师,他以散文在文学领域为人称道,我见到他已经出版的散文集就有好几本。说起出书,时下实在
期刊
从1918年到1959年,人类处于现代摄影阶段。这个阶段的摄影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个性,不屑于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传统观念,注重内省,强调创作主体的本原表达和个人生命体验的圆满释放,追求表现意识下的深沉情感和心理深处的客观真实。作品冷峻多义,折射出这个时期人们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以及危机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异化。创作思想明显带有主观和非理性的倾向,甚者流露出颓废的色彩。在这一
期刊
编者手记:习惯了拍摄“纯影像”的学院派学生们,一直将表达自我、追求个性作为摄影的宗旨,但上了李媚老师的“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这门课后,他们不仅对纪实类摄影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自己经历了从选题到拍摄再到后期编辑的全过程,真正来了回图片故事DIY(自己动手做)!    课题: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  指导老师:李媚(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客座教授)  学生: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2000级学生    鲁迅美
期刊
如果把祖国的版图比作报晓的雄鸡,葫芦岛就是挂在雄鸡项下的一颗明珠,充满活力、充满魅力。她集山、海、城、泉、岛于一身,幽雅而不失繁华,古老又洋溢现代气息。这里的兴城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九门口水上长城是万里长城中最奇特的一段;这里的泉是被称为圣水的神奇温泉;这里的首山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这里有风光无限的238公里的黄金海岸;香火缭绕的“北方佛岛——菊花岛”更是让游人流连忘返
期刊
编辑手记  花花草草以她们自然之美吸引着众多摄影爱好者。每到春暖花开,有花之处必有一群“好色”之徒。可是,也正是这些花草自身过于“养眼”,想拍出“花样”并不容易。  本期选择的这四位作者在拍摄上下了一番功夫,可谓是花样百出。    神奇的万花世界  梁建勇 文/图  我一直在想,用万花筒拍摄花会是什么样?它增强了我探索用新方式拍花的好奇心。我做了一个长边13厘米、高为45厘米的万花筒,去花店买了几
期刊
《战友》,是我一手握枪,一手拿相机,12年军旅生涯的影像讲述。  12年前,我带着父亲送我的尼康相机步入军营。十几个冬去春来,相机与我为伴,如影相随。  火热的部队生活锻炼着我,战友真挚的爱温暖着我。  我用心感受着军营生活,用镜头解读战友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热泪打湿的第一封家信;夜间紧急集合落伍者的狼狈相;打靶归来的喜悦;抗洪抢险中的勇士;“非典”疫情中的急救场面;送别退役战友的惜别之情……  
期刊
有的时候,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端起相机,不知道镜头要对着哪里,不知道要拍些什么,感觉脑子里空空的,完全没有创作的灵感。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换个角度,找寻一些能使我们满意的东西。不是去寻找灵感,我觉得应该是去寻找我们拍摄的动机,什么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什么东西真正吸引我们,什么东西你真的希望用相机拍摄下来,一旦你弄明白了以上的几点,你就不会不知道自己想拍什么了。  比如,如果是一个你朝思暮想的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