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五种不同层次的形态:理想的课程(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领悟或理解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的课程)。“课程层次”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过程。我们国家的新课程,客观上也存在着这五个层次的课程。史家小学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编制、开发、实施课程,实现对以上五个层次课程的整合,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出学校特色,创造学校品牌。
树立和谐课程观
课程观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可以说,课程观是一个学校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倡导一种和谐的课程观,即课程的设置应在基于儿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充分准备。因此,我们提出了“未来就在我们身边”的课程建设观念:未来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属于身边的孩子们的。我们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后代。今天我们给予他们的,也正是明天他们给予世界的。我们要通过和谐的课程设置,实现理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融合,让孩子感受和体验生活,培养孩子掌握未来的能力和能够选择未来的力量,给他们注入成长的基因,用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
明晰课程价值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学校课程建构如果没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便会导致课程内容的混乱与无序。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课程价值取向的争论。无论是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或个体发展价值,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学校课程的多元价值诉求导致越来越多的功利性目标被加之于学生身上,导致基础教育承担了太多“基础”之外的东西,逐渐被异化为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偏离了其“基础性”价值。
而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源于课程对于学生的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史家小学,我们相信“教育要让孩子掌握生存的能力,端正生活的态度,促使生命的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明晰了学校课程价值取向的三个层次。
1.课程价值的生存层次
学校课程对有关人类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使得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在史家小学,我们种植“楼顶农场”,让孩子了解千年来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技能;设置“安全体验教室”,让孩子懂得如何在变化多端的生存环境中生存和立足。
2.课程价值的生活层次
在史家小学,贴近生活的学校课程设置使得学生获得当下儿童生活的情感体验,同时为未来生活储存能量。例如,学校课程中有诸多来自现实生活的课程设计,如茶艺、家艺、陶艺、布艺、厨艺、木工。这些丰富的生活课并非单纯追求课程形式的花哨与热闹,其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与同伴或家人的互动中懂得当下及未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 课程价值的生命层次
促使生命的成长与完善是课程的最大价值。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因而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立足于学生认知的发展,而应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人的生命又是独特的,因而课程的设置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要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张扬其独特个性、绽放其生命光彩的一面。
构建课程体系
在和谐课程观的指引下,学校综合考量课程在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次的价值,系统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搭建了以“书本课程、行动课程、数字化课程、个性化课程和特色活动课程”为主体的和谐课程体系。
1.书本课程
书本课程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相关知识和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导致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为弥补书本课程的固有缺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学生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能力的培养,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民主、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质疑和创新的能力,使得课程的实施效果超越书本的局限。
2.行动课程
行动课程注重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史家小学的行动课程包括以下几类:
学科拓展类:以语文课教学为基础,按照低、中、高不同年段,拓展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写作量;以数学教学为基础,设计趣味性、思考性、操作性突出的数学活动素材,形成系列的数学活动课程;以英语教学为基础,设置外教英语,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以体育教学为基础,让趣味田径活动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创新体验类:依托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形成了系列科技课程,将学生引进科学探秘的神奇殿堂。如低年级的《模型》,中年级的《植物栽培》《创新思维》,高年级的《天文》《科学DV》《机器人》《无线电》《机器医院》等。
人文素养类:为培养学生的基础鉴赏、感悟、表演和创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通过系列课程全方位地塑造“勤勉文雅、活泼奋进”的史家文化人。
健康教育类:依据低、中、高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设置的系列健康类课程。
3.数字化课程
一方面,我们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对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学校开发了“史家小学数字书院”“史家小学数字科技馆”“史家小学数字天文馆”等数字课程资源,让教与学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APP课程”,充分发挥终端设备的交互性和易操性特点,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基础上,加入音频、视频、图片、动画、人机交互等媒介手段,创造无障碍的互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个性化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面向全体并不意味着忽略差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视每一名学生为“超新星”。学校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创设个性化课程,配备专家资源,对于在某一领域有着特殊潜质和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个体指导,不断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开辟通道。目前,学校以“一鹏两帆”(金鹏科技团、金帆舞蹈团、金帆合唱团)为龙头,组建了机器人、计算机、科学探索、天文摄影等49个科技社团,开设了合唱、管乐、话剧、传媒等30个艺术社团,创建了击剑、游泳、乒乓、羽毛球、优肯篮球等10余个体育社团。丰富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同时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宽阔的视野和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
5.特色活动课程
在史家小学,学校生活处处是课程,学校形成了以德育、科技、艺术、体育课程为主体的特色活动课程。
开发课程资源
1.学校资源的整合
史家和谐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搭建了“史家小学五大基地”,即史家书院、史家传媒、史家科技馆、课程资源中心、健康人格教育基地。作为史家和谐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理念的有效载体,“五大基地”极大丰富了学生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在文化传承、交流表达、创新创造、视野开拓、习惯养成五个方面实现身心智趣的协调发展。
2.社会资源的引进
学生的课程不能仅仅囿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还应扩展至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史家小学聘请科研单位、资源单位、专业团体、高等院校的专家为学生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史家小学与国家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多家资源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开发学校课程。学校聘请故宫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五大博物馆的馆长为“史家小学成长导师”,让学生视野超越学校的围墙,享受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
3.家长资源的开发
家长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学校充分挖掘和开发家长资源,开展了“传媒文化与史家文化”“企业文化与史家文化”“博士论坛”等主题家长论坛,让学校3700多位学生享受全校近8000位家长的教育智慧。目前,学校陆续为1000余名家长颁发了学校的成长导师证书。在史家小学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探索“家校联动模式”,聘请家长中的专业人才为学生授课,例如,学校聘请金融、传媒、外交、建筑设计等各行各业的家长为学生上社会角色体验课,让学生对社会上多种职业进行角色体验,在家校协同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立和谐课程观
课程观需要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的价值、课程的要素与结构、课程中人的地位等基本问题。可以说,课程观是一个学校教育哲学的重要组成,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倡导一种和谐的课程观,即课程的设置应在基于儿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充分准备。因此,我们提出了“未来就在我们身边”的课程建设观念:未来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属于身边的孩子们的。我们给后代留下什么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后代。今天我们给予他们的,也正是明天他们给予世界的。我们要通过和谐的课程设置,实现理性知识和个体经验的融合,让孩子感受和体验生活,培养孩子掌握未来的能力和能够选择未来的力量,给他们注入成长的基因,用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
明晰课程价值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学校课程建构如果没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便会导致课程内容的混乱与无序。英国学者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课程价值取向的争论。无论是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或个体发展价值,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学校课程的多元价值诉求导致越来越多的功利性目标被加之于学生身上,导致基础教育承担了太多“基础”之外的东西,逐渐被异化为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偏离了其“基础性”价值。
而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源于课程对于学生的生存、生活和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在史家小学,我们相信“教育要让孩子掌握生存的能力,端正生活的态度,促使生命的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明晰了学校课程价值取向的三个层次。
1.课程价值的生存层次
学校课程对有关人类生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注,是使得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在史家小学,我们种植“楼顶农场”,让孩子了解千年来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技能;设置“安全体验教室”,让孩子懂得如何在变化多端的生存环境中生存和立足。
2.课程价值的生活层次
在史家小学,贴近生活的学校课程设置使得学生获得当下儿童生活的情感体验,同时为未来生活储存能量。例如,学校课程中有诸多来自现实生活的课程设计,如茶艺、家艺、陶艺、布艺、厨艺、木工。这些丰富的生活课并非单纯追求课程形式的花哨与热闹,其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与同伴或家人的互动中懂得当下及未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 课程价值的生命层次
促使生命的成长与完善是课程的最大价值。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因而课程的设置不能仅仅立足于学生认知的发展,而应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人的生命又是独特的,因而课程的设置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要让每一个学生找到张扬其独特个性、绽放其生命光彩的一面。
构建课程体系
在和谐课程观的指引下,学校综合考量课程在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次的价值,系统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搭建了以“书本课程、行动课程、数字化课程、个性化课程和特色活动课程”为主体的和谐课程体系。
1.书本课程
书本课程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习得相关知识和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导致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为弥补书本课程的固有缺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学生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能力的培养,开展参与式、探究式教学,为学生创设民主、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质疑和创新的能力,使得课程的实施效果超越书本的局限。
2.行动课程
行动课程注重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史家小学的行动课程包括以下几类:
学科拓展类:以语文课教学为基础,按照低、中、高不同年段,拓展学生的识字量、阅读量、写作量;以数学教学为基础,设计趣味性、思考性、操作性突出的数学活动素材,形成系列的数学活动课程;以英语教学为基础,设置外教英语,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以体育教学为基础,让趣味田径活动伴随学生健康成长。
创新体验类:依托学校丰富的科技资源形成了系列科技课程,将学生引进科学探秘的神奇殿堂。如低年级的《模型》,中年级的《植物栽培》《创新思维》,高年级的《天文》《科学DV》《机器人》《无线电》《机器医院》等。
人文素养类:为培养学生的基础鉴赏、感悟、表演和创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通过系列课程全方位地塑造“勤勉文雅、活泼奋进”的史家文化人。
健康教育类:依据低、中、高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设置的系列健康类课程。
3.数字化课程
一方面,我们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对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学校开发了“史家小学数字书院”“史家小学数字科技馆”“史家小学数字天文馆”等数字课程资源,让教与学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发基于移动终端的“APP课程”,充分发挥终端设备的交互性和易操性特点,在传统的纸质媒体基础上,加入音频、视频、图片、动画、人机交互等媒介手段,创造无障碍的互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个性化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面向全体并不意味着忽略差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视每一名学生为“超新星”。学校以学生社团建设为载体,创设个性化课程,配备专家资源,对于在某一领域有着特殊潜质和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个体指导,不断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开辟通道。目前,学校以“一鹏两帆”(金鹏科技团、金帆舞蹈团、金帆合唱团)为龙头,组建了机器人、计算机、科学探索、天文摄影等49个科技社团,开设了合唱、管乐、话剧、传媒等30个艺术社团,创建了击剑、游泳、乒乓、羽毛球、优肯篮球等10余个体育社团。丰富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同时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宽阔的视野和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
5.特色活动课程
在史家小学,学校生活处处是课程,学校形成了以德育、科技、艺术、体育课程为主体的特色活动课程。
开发课程资源
1.学校资源的整合
史家和谐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搭建了“史家小学五大基地”,即史家书院、史家传媒、史家科技馆、课程资源中心、健康人格教育基地。作为史家和谐教育理念和课程建设理念的有效载体,“五大基地”极大丰富了学生课程资源,促使学生在文化传承、交流表达、创新创造、视野开拓、习惯养成五个方面实现身心智趣的协调发展。
2.社会资源的引进
学生的课程不能仅仅囿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还应扩展至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史家小学聘请科研单位、资源单位、专业团体、高等院校的专家为学生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史家小学与国家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北京天文馆等多家资源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开发学校课程。学校聘请故宫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五大博物馆的馆长为“史家小学成长导师”,让学生视野超越学校的围墙,享受整个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
3.家长资源的开发
家长教育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学校充分挖掘和开发家长资源,开展了“传媒文化与史家文化”“企业文化与史家文化”“博士论坛”等主题家长论坛,让学校3700多位学生享受全校近8000位家长的教育智慧。目前,学校陆续为1000余名家长颁发了学校的成长导师证书。在史家小学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探索“家校联动模式”,聘请家长中的专业人才为学生授课,例如,学校聘请金融、传媒、外交、建筑设计等各行各业的家长为学生上社会角色体验课,让学生对社会上多种职业进行角色体验,在家校协同中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