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各种媒体迅速传播大量信息,青少年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又有许多不良的东西影响着他们的健康发展。近年来许多学生法制意识淡薄,掌握的法律知识太少,导致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当下迫不及待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做人。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学呢?通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经验,与同仁共勉。
一、文本教学联系生活渗透法律知识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来自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再探讨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法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背影》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动作描写后,针对课文中谈到父亲穿过铁道,围绕着当今时代火车的速度及数量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明白横穿铁道是违反法律的。同时提醒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骑车还是走路,都不能违背交通规则,否则就会造成交通事故。这些法律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不知不觉地传进了学生的大脑。在教学《孔乙己》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后,针对课文中谈到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他还说窃书不算偷的话,引导学生分析他所说的这句话不正确,这是他自欺欺人的说法。他的这种做法属于盗窃,也是违法行为。在我们生活中,学校里有许多学生总是爱乱拿别人的东西,这是不行的,大而言之就是违法。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孩子从小就没有这种意识,最后偷的财物越来越多,最后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引导学生在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时提出问题:鲁提辖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行得通吗?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应该通过法制来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如《散步》可联系到《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樵夫,别砍那棵树》可联系到《森林保护法》,《斑羚飞渡》可联系到《野生动物保护法》,《春》可联系到《环境保护法》,《心声》可联系到《教育法》,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观察,课文中的许多知识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有关法律知识。
二、运用法律知识编演课本剧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枯燥,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难以接受知识,再要渗透法制教学就更难了。换一种方式教学,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如:我在教学《伤仲永》这课时,开展学生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仲永,将不让其学习的父亲告上法庭。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他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懂得了一些法律。
又如在学完《包拯》之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包拯办案的相关内容,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词,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三、在演讲中获得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的渗透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而且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我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演讲比赛,指导学生如何写法律知识演讲稿,让学生在撰写演讲稿的时候就能获得一些法律知识。再通过台上精彩的演讲,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四、在阅读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呢?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古典名著。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平台适时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比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僧葫芦案》这一节,提出问题:在当今的社会这个案子判得合理吗?如果你是法官,你又如何判案呢?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又如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呢?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学生们都知道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再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认为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热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应由鲁提辖打死?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这将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起到多大的负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要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司法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
五、在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许多都是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制相关的,那么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可引进这些法律知识,将其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其次,学生在写事理说明文与议论文时,就可以体会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最后,可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如如何写诉状等。通过写作一样可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六、在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
在今天的社会,只要我们留心,处处都能学到法律知识。学校可以创办法制宣传栏,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同时,学校应每学期开一次法制知识讲座,同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在家里,学生可以收看关于法制的电视节目,可以收看电视的法制专栏,来学习法律知识。
总之,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成长为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好学生,为未来辉煌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文本教学联系生活渗透法律知识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数来自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再探讨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了解了法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背影》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父亲的动作描写后,针对课文中谈到父亲穿过铁道,围绕着当今时代火车的速度及数量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明白横穿铁道是违反法律的。同时提醒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骑车还是走路,都不能违背交通规则,否则就会造成交通事故。这些法律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不知不觉地传进了学生的大脑。在教学《孔乙己》这课时,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后,针对课文中谈到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他还说窃书不算偷的话,引导学生分析他所说的这句话不正确,这是他自欺欺人的说法。他的这种做法属于盗窃,也是违法行为。在我们生活中,学校里有许多学生总是爱乱拿别人的东西,这是不行的,大而言之就是违法。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孩子从小就没有这种意识,最后偷的财物越来越多,最后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引导学生在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时提出问题:鲁提辖嫉恶如仇、伸张正义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行得通吗?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应该通过法制来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如《散步》可联系到《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樵夫,别砍那棵树》可联系到《森林保护法》,《斑羚飞渡》可联系到《野生动物保护法》,《春》可联系到《环境保护法》,《心声》可联系到《教育法》,等等。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细心观察,课文中的许多知识都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有关法律知识。
二、运用法律知识编演课本剧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内容较枯燥,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难以接受知识,再要渗透法制教学就更难了。换一种方式教学,让学生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如:我在教学《伤仲永》这课时,开展学生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仲永,将不让其学习的父亲告上法庭。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他的父亲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法》。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懂得了一些法律。
又如在学完《包拯》之后,让学生收集一些包拯办案的相关内容,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词,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三、在演讲中获得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的渗透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而且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我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法律知识演讲比赛,指导学生如何写法律知识演讲稿,让学生在撰写演讲稿的时候就能获得一些法律知识。再通过台上精彩的演讲,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四、在阅读中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积累,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学呢?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必读的课外名著有很多篇目,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又是学生非常愿意阅读的古典名著。可以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平台适时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比如《红楼梦》中的《葫芦僧葫芦案》这一节,提出问题:在当今的社会这个案子判得合理吗?如果你是法官,你又如何判案呢?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又如何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呢?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学生们都知道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再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手法精妙,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评价时,都认为鲁提辖值得歌颂,因为他嫉恶如仇、热心相助,而郑屠仗势欺人、自私可恶,应该被打死。作为教师,是否可以考虑周全,让学生讨论郑屠是否该死?即使该死,是否应由鲁提辖打死?要让学生明白,这种行为在宋朝,在今天乃至将来都是一种犯罪。要知道,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要远大于空洞的法律读本。试想:如果让学生都认同鲁智深、宋江等的激情犯罪,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都仿而效之,那么这将对创建和谐的法制社会起到多大的负作用。所以,我们在认同情感的基础上,对处理问题的方式应存疑、存异。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要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必须由司法机关依靠严格的程序,用铁的证据来裁定。
五、在写作中渗透法制教育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许多都是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制相关的,那么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可引进这些法律知识,将其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其次,学生在写事理说明文与议论文时,就可以体会法律条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最后,可指导学生写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应用文,如如何写诉状等。通过写作一样可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
六、在生活中学习法律知识
在今天的社会,只要我们留心,处处都能学到法律知识。学校可以创办法制宣传栏,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同时,学校应每学期开一次法制知识讲座,同样可以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在家里,学生可以收看关于法制的电视节目,可以收看电视的法制专栏,来学习法律知识。
总之,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成长为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好学生,为未来辉煌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