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明确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就阅读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养成阅读的习惯,就在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点极为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我觉得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对小学生而言,顺利进行阅读教学的保证,除兴趣外则完全在于学生阅读时有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为此,对低年级孩子,就应教育他们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此外,为培养小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还应当对他们进行阅读时边读边想边在头脑中画图画的训练,也就是使阅读内容迅速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印象和语感能力,唤起再造形象。这样有利于加强阅读材料的感染力,又易于集中学生阅读的注意力。
二、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问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因此,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还是辅导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审视书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
1.运用旧知识联系问题。当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先请他们联系课文,回忆旧知识来自行解决。如在教《火车的故事》一课时,有个“夕发朝至”的词语,有学生需要帮助。我先请他们回忆学过的《识字3》,其中有一句“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背完这句话后,学生也就明白,“夕”就是傍晚,“朝”就是早上的意思。这样“夕发朝至”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2.抓住学生疑问的闪光点,适时启发。如有一次课堂上有“觉”这个新字,读音是“jue”,感觉的觉。有个小朋友举手了,他说这个字读“jiɑo”,睡觉的觉。学生有了疑惑,到底是谁的读音对呢?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查了《新华字典》知道的。我表扬他会通过查字典学习了。然后再请他查字典找到那个字,请他再仔细看看,结果他说:“老师,我发现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就是jue。”我说:“这个字就是多音字,一个字有两个读音。字典对每个多音字都有详细的介绍,大家有疑问可以找字典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一星期后,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而且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总喜欢查查字典,要是多音字定会把每个音都搞清楚。这样阅读的目标明确了,阅读的效果也就有了。
三、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都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不甘心禁锢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而愿意通过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对他们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兴趣是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必须激发学生有阅读的需要。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新的阅读需要。由于低年级孩子本身认知面窄,他们不认为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
2.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不可能学不好语文。语言的积累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那么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阅读的积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让学生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我让小朋友们准备一本“采蜜本”,把他们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佳句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佳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这样就能慢慢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总之,重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乐于阅读,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体味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在条件。我觉得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对小学生而言,顺利进行阅读教学的保证,除兴趣外则完全在于学生阅读时有排除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不懈地设法运用一定手段调动其视觉、形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为此,对低年级孩子,就应教育他们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此外,为培养小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还应当对他们进行阅读时边读边想边在头脑中画图画的训练,也就是使阅读内容迅速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印象和语感能力,唤起再造形象。这样有利于加强阅读材料的感染力,又易于集中学生阅读的注意力。
二、训练勤学好问的习惯
学问是靠勤学好问得来的。因此,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论是指导预习、讲授新课,还是辅导课外阅读,教师都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审视书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
1.运用旧知识联系问题。当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时,先请他们联系课文,回忆旧知识来自行解决。如在教《火车的故事》一课时,有个“夕发朝至”的词语,有学生需要帮助。我先请他们回忆学过的《识字3》,其中有一句“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背完这句话后,学生也就明白,“夕”就是傍晚,“朝”就是早上的意思。这样“夕发朝至”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2.抓住学生疑问的闪光点,适时启发。如有一次课堂上有“觉”这个新字,读音是“jue”,感觉的觉。有个小朋友举手了,他说这个字读“jiɑo”,睡觉的觉。学生有了疑惑,到底是谁的读音对呢?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查了《新华字典》知道的。我表扬他会通过查字典学习了。然后再请他查字典找到那个字,请他再仔细看看,结果他说:“老师,我发现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就是jue。”我说:“这个字就是多音字,一个字有两个读音。字典对每个多音字都有详细的介绍,大家有疑问可以找字典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一星期后,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而且平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总喜欢查查字典,要是多音字定会把每个音都搞清楚。这样阅读的目标明确了,阅读的效果也就有了。
三、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都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不甘心禁锢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而愿意通过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对他们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1.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兴趣是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必须激发学生有阅读的需要。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新的阅读需要。由于低年级孩子本身认知面窄,他们不认为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
2.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以课堂为纽带,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只是微微地打开了一个通往知识世界的窗口,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在具体教学中,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不可能学不好语文。语言的积累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那么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注重阅读的积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让学生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我让小朋友们准备一本“采蜜本”,把他们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佳句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佳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这样就能慢慢地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强调积累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总之,重视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乐于阅读,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体味阅读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