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作为教师,我们早已习惯了传道 、授业、解惑。我们总是认为在学生面前,应该是无所不知,知识权威的代表者。在课堂上努力塑造自己知识渊博的形象,即使偶尔遇到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也会用“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在座的同学们,我们等下一节课再来回答”的方式顾全自己的面子,课后再拼命翻书找答案。在这种理念下,我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久而久之,一部分学生便习惯于老师的标准答,缺乏思考,缺乏自主性,成长为乖乖型学生。然而,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教学不可能允许老师一直是知识权威的代表者,当权威受到挑战,教师该如何应对。
  二、案例描述
  那是小学五年级的一节科学课,当时我们在学习“生物的繁殖”这一单元。当学完本单元的第一课《不用种子也可以繁殖吗?》后,孩子们已经知道,植物可以不用种子,只用他们的根、茎、叶就可以进行营养繁殖。在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孩子们课下进行营养繁殖的实验,并注意了解还有哪些植物也是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后代的。课间,一个小女孩带着几个好朋友围着我急迫的问:“老师你知道吗?我在小区的科普展板上看到双秀杉也是利用营养繁殖来繁殖后代的?”我一听,蒙了,没听说过“双秀杉”这种植物啊,但是为了不让学生看出我的尴尬,我故作镇定还颇带有自信的的问:那“双秀杉”是利用植物的根、茎、还是叶来繁殖后代的?只听到问问题的小女孩小声地说:“老师,我看到的是一种动物”啊…呃…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我顿时觉得自己的脸红了,完了,丢人丢大了,我顿时有了这样的想法。不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出身的我第一个想到要用网络可以挽回面子。我对小女孩说“这样吧,等上课的时候你用教室的电脑上网查找一下。”她欣然答应了。上课时,在全班同学的关注下她输入“双秀鲨”三个字,没有查到。看到鲨字,我心里有数了,原来是我听错了第三个字,是不是孩子记错中间的字呢?我立刻上前说:“我来帮你一下”,我输入“双 鲨”,万能的百度终于帮我找到“双髻鲨”这个关键词,我立刻找到了我们要查到的动物。哦。它果然是特别的“卵胎生”繁殖方式,我立刻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快速查一下“髻”这个字读什么。孩子们立刻拿出字典,是jì。看,在我们的科学课上你又认识了一个汉字。接下来,我让之前的那个女孩向同学们介绍这种特别的动物“双髻鲨”的繁殖方式。我紧随其后,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你会发现双髻鲨和我们课本介绍的一种动物的繁殖方式是一样的。课上我表扬这位同学在生活当中注意观察,并且使用网络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资料,还像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双髻鲨,我们应该向她学习这种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乐于分享的精神。这时候我再看小女孩,她自信的脸上又乐开了花,而我的尴尬也终于散去。我想其实承认自己不知道又何妨呢,正好可以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案例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必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与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不能只是充当讲授、高高在上的权威,当遇到不懂时选择退缩。面临当前科学教学很可能存在的这一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和教学方法。
  1.教师是学生的亲密合作伙伴
  《论语》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以博学著称的孔子尚且承认自己并非天才,根本在于勤学好问。虚心求索,那我们这些平凡人为何偏偏去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全知全能的人呢?许多教师固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传统师者形象。其实,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仅是闻道在先,绝不是什么都要在学生之上,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任教科学学科,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再加上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亲密伙伴,在遇到自己和学生都不会的问题时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互教互学,共同发展。
  2.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
  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成为学生的亲密伙伴,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等,这并非在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是消极被动的,相反,教师要做积极的引领者。教师首先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方法储备,特别是科学学科,生活中随处皆科学,教师只有首先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具备引领学生的基础。正确引领,为学生护航,避免学生迷失方向,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
  当遇到也自己未知的内容时要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不是要求教师成为通才和全才,教师只要掌握了规律性的,本质的为人师的责任和道理,就一定可以从容、自信地走进新课程,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在与学生共同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不断的发展。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只有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对自己的角色有较准确的定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可能去践行自己的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时代对教师的角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敢于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不但不会影响教师的形象,还会让学生越来越博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西校区) 江苏】
其他文献
笔者认为: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事先考虑的越多,准备才会越充分,最后的实验效果才能越有保障。笔者在执教《折形状》一课时,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一些疑问,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本文就结合在教学过程出现的几种有代表性现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与大家共勉!  现象一:学生折形状有困难  在某班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折形状有很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折四种基本形状(三角形、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象一点说,力就是“推”和“拉”的作用。力的概念最初是从人体用劲使肌肉紧张的感觉中抽象出来的。其实,不但人能够对物体用力,物体对物体也能施加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有两方面。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如运动或静止,变快或变慢;力也能使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如伸长或缩短,弯曲或变直等形变。  一、 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把橡皮筋的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前车架上。将橡
目的采集学龄前3~6岁听觉言语发育正常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口语资料,建立正常儿童口语词库,作为编制儿童言语测试材料的选材来源。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北京地区3~6岁
从科学课的角度来说“有结构材料”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要与学生接下来要探究活动的思路或方法要起到能积极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展开活动的同时也更易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由此可见,向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很有学问的,我认为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和直观性  在课前准备时教师一定要对材料进行选取和组合以及在课
“能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来源于哲学上的主观能动性一词,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能动一词借用到课堂教学上,表示的意义是: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起引领导向评价作用。     一、“能动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的意义     (一)“能动课堂”会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转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启发性;评价形式失真,缺少个性化等问题。笔者作为从业多年的数学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鼓励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有效评价的途径和方法等对策来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
目的 探讨3~6月龄婴儿听力障碍的诊断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2062例(4124耳)3~6月龄婴儿有选择地进行客观听力测试,包括
目的比较耳科正常人标准双温试验中眼震最大慢相速度的平均值和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72岁的耳科正常人,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将受试者分为20~、30~、40~、50~、60~72岁五个年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