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feng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启发性;评价形式失真,缺少个性化等问题。笔者作为从业多年的数学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鼓励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有效评价的途径和方法等对策来提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教学中,优选合适的数学案例,设计适合教学和小学生认知发展所需要的情境,是数学教学的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合理的情境创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创设的情境出现了变味和走调的现象,设计缺少针对性,应用价值很低。某青年教师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授课中,用树叶和蝴蝶引出轴对称这个概念,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开始实在想不出来树叶和蝴蝶存在什么相似,课堂一片寂静。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同学们,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十几分钟过去了,终于有同学猜出了轴对称主题。
  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启发性
  部分老师教学思维还停留在传统的授课教学阶段,喜欢自说自话,喜欢把知识嚼烂再喂给学生,数学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丧失。部分老师则相反,以为问题出在教师讲得太多,于是,他们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或是频繁提问减少授课时间,学生被教师的问题牢牢把控,不能依靠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遇到新问题常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启发性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如探究算法时,某教师问:“8 5可以怎么算?”学生1:5加3等于8,再加5等于13。老师:“还有其它算法吗?”学生2:5加5等于10,再加3等于13。老师又问:“还有吗?”学生3:可以数上去:10、11、12、13。教师接着问:“还有吗?”学生表情茫然,终于又有一个学生说:“还可以从5开始数,6、7、8、9、10、11、12、13。”……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做到有效启发教学,一堂课程变成了为了提问而发问。
  3、评价形式失真,缺少个性化
  某公开课中,学生正确回答了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表扬道,讲得非常不错,并鼓掌!其余学生见老师鼓掌,也学着老师的样子鼓掌,其他学生回答对了另外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奖励。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这样的表扬就真的很好嘛?
  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过多外在强化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教学中,教师的过度强化,使得奖励失去了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学生确实创新性地回答了问题,或者进步明显,强化(表扬)是恰当的。但如果学生只是回答了某个简单问题,甚至仅仅重复了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样的强化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目标了。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都视而不见,逐渐就会造成评价的失真。上述案例说明在教学中掌握激励性评价的“度”是很关键的。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的实现策略
  1、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被动思维较多[1]。建议教师要创设情境,抓住时机,利用多样化的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表达,主动地建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的理解总是从提问开始的。建议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求,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巧设情境,巧妙设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如在“圆的周长和直径”教学中,笔者采用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呈现了教学内容。 “老师昨天在院子里的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讨论问题:‘如果不锯断这棵树,怎么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干的直径是多少’。”“同学们,你们也思索一下,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呢?”经老师有效设问,教室一下子充满了积极思考、主动思考的氛围。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启动了学生的主动思维。
  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手段,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建构新知识的积极性。
  2、鼓励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会学生质疑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质疑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过于简单,学生不动脑筋,达不到锻炼发展思维的目标;过于复杂,学生的理解会出问题,同样达不到提升思维能力的作用。
  笔者建议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实际证明,教师创设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侧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办法。
  如:在学习了分数概念后,笔者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甲数是55,乙数是甲数的1/5”。
  然后让学生发问根据上述题项,可以有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出了十个问题,如乙数是多少?甲数比乙数大多少?乙数占甲乙两数和的百分比?甲数占甲乙两数和的百分比?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散性提问,并要求全班同学参与,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逐步养成了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探索有效评价的途径和方法
  新课程认为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评价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全面认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价体系、途径和方法,发挥评价的功能,如可采取学生互评、档案袋、戴红花等方法的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另外可以考虑在学生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有针对性对事不对人的批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当的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起到有效提示错误、引导方向的功用。
  【作者单位:宾川县金牛镇中心学校太和完小 云南】
其他文献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带给人类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人类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人类的生活轨迹。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余秋雨先生把书籍的功
第5届国际新生儿听力筛查会议(2006年)的主题是“超越新生儿听力筛查: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听力科学与临床实践”,来自66国家的600多位代表参加了交流。如何在发展中国家甚至落后国家
近年来,花溪小学着力推进科技特色建设,围绕“花香满园科技欢,溪流心田艺体乐”办学理念,紧扣“以科技为主体,以艺体为双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目标,采取“营造环境、渗透学科、整合课外、融合队会、链接艺体、丰富活动、幼小衔接”等多种策略,借助“组合拳”,丰富发展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一、加强领导,增强意识  科技特色成为“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
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Neuhauser报导一年内眩晕患病率约为4.9%,发病率约为1.4%,而周围性眩晕足眩晕症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眩晕门诊中的20.5%。眩晕症同焦虑障碍密切相关,临床
笔者认为: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事先考虑的越多,准备才会越充分,最后的实验效果才能越有保障。笔者在执教《折形状》一课时,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一些疑问,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本文就结合在教学过程出现的几种有代表性现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与大家共勉!  现象一:学生折形状有困难  在某班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折形状有很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折四种基本形状(三角形、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象一点说,力就是“推”和“拉”的作用。力的概念最初是从人体用劲使肌肉紧张的感觉中抽象出来的。其实,不但人能够对物体用力,物体对物体也能施加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有两方面。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如运动或静止,变快或变慢;力也能使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如伸长或缩短,弯曲或变直等形变。  一、 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把橡皮筋的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前车架上。将橡
目的采集学龄前3~6岁听觉言语发育正常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口语资料,建立正常儿童口语词库,作为编制儿童言语测试材料的选材来源。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北京地区3~6岁
从科学课的角度来说“有结构材料”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要与学生接下来要探究活动的思路或方法要起到能积极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展开活动的同时也更易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由此可见,向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很有学问的,我认为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和直观性  在课前准备时教师一定要对材料进行选取和组合以及在课
“能动课堂”教学中的“能动”来源于哲学上的主观能动性一词,指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能动一词借用到课堂教学上,表示的意义是: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教师起引领导向评价作用。     一、“能动课堂”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的意义     (一)“能动课堂”会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转
多导人工耳蜗的问世为全球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者带来了福音,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耳蜗植入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目前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声调识别方面仍存在一定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