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方法习得 引导生命自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660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情绪的素描练习。一起读——
  生:(齐)描绘一种怒。
  师:喜怒哀乐,每一个人总会经历。但现在很多小朋友会喜不会怒,很令人担忧。还有些小朋友轻易就发怒,而且一发怒就无法控制自己,也很令人担心。当然,愤怒是人之常情,我们要学会宣泄。宣泄的方式有很多,作为语文老师,我能教给你们的方式就是把它写出来,我希望你们能用好这种方式。
  一、唤醒,描绘那个定格的画面
  师:关于愤怒、关于生气,你们的体验其实并不少。现在,请盘点一下你们脑中的词汇,看这幅图片,(出示图1)仔细观察每一只鸟的眼神(最旁边那一只白色的鸟可以忽略),仔细观察它们的毛、站立的姿态,请你用一个关于怒的词来形容它们。
  
  生:怒火中烧。
  生:怒气冲冲。
  生:勃然大怒。
  生:满腔怒火。
  生:怒不可遏。
  生:怒发冲冠。
  生:火冒三丈。
  生:怒目圆睁。
  师:其实怒目圆睁、怒火中烧、怒发冲冠可能更适合这幅图片。(出示图2)这次,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来描绘?
  生:他气炸了,整个脸都变成了红色,咬着牙,嘴里发出“呲呲”的声音。
  师:不仅看到了画面,还听到了声音。
  生:他的眼睛都红了,龇着牙,咧着嘴,仿佛要吞掉他面前的所
  有人。
  生:他拳头紧握着,好像要把他面前的人统统打倒。
  师:不仅有描绘,还能展开适当的联想。当然,愤怒的表达也可能是这个样子,(出示图3)或者这个样子。(出示图4)总之,愤怒很正常,而愤怒的原因也五花八门,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尝试回忆了最近一次愤怒的原因。我梳理了大家的习作。比如陈欣瑶,请你读一读。
  生:我花了三个星期画了一幅极为精致的画,有一天我不在家,妹妹把我的画撕碎后丢进了垃圾桶。
  师:这多让人愤怒啊。夏一添也有这样一个妹妹——
  生:妹妹老拿我的东西,而且不还我,很多次我再拿回来的时候已经被弄坏了,我就大发雷霆。
  师:对你们来说,妹妹简直就是——
  生:我的噩梦。
  师:当然也会有其他的原因,
  比如——
  生:妈妈羡慕地对我说:“你看人家郭雅月、张紫睿,次次考试都是第一第二的。”
  师:再比如——
  生:在我写作业时,爸爸突然破门而入:“你今天怎么了?口算都错了五个,你看看陈鸿伟,多么认真啊,你都不及他千分之一!”我的火气就上来了。
  师:所以除了这样的妹妹,还
  有這样的父母,因为他们嘴里常常挂着什么?
  生:别人家的孩子。(众大笑)
  ……
  师:在所有同学的愤怒中,最
  最让我无语的是王禹博同学的愤怒——
  生:我妈一定要我叫她“公主殿下”。(众大笑)
  师:你叫她一声公主殿下这有什么难的呢?
  生:因为她经常让我这样喊她,我觉得很肉麻。(众大笑)
  师:请你不要忘记,所有的女性都有公主情结,所以下次你不要先生气,而是叫她一声。其实我很清楚王禹博不愿意叫他妈妈公主殿下的原因,因为他妈妈发起怒来的样子实在让人不忍直视。
  二、比较,领悟丰富的表现手法
  1.夸张的神态
  (师出示课前练习:尝试描绘我身边的人发怒时的样子。)
  生:我妈妈发怒时,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头发全都竖了起来,嘴巴张得可以吞下一头大象。
  师:这样的妈妈叫她公主殿下确实是有难度。仔细揣摩王禹博对愤怒的描写,你发现他是怎么写的?
  生:他是抓住妈妈的外貌和神态写的。
  生:他用了夸张的手法——嘴巴张得可以吞下一头大象。
  师:所以我们知道了描写的重点,一是注意观察愤怒时的外貌和神态,二是要有适度的夸张。(生分别板书:外貌、神态、夸张)除了这样的描写角度,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比如张楚怡——
  2.连贯的动作
  生:我们班长发怒时,双眼狠狠地瞪着对方,好像对方犯下了滔天大罪,手指着对方的鼻头,嘴里不停地说着,眼里还涌出一些晶莹剔透的泪珠,好像受足了委屈。
  师:一边发怒一边委屈,班长的生气是那么合情合理,义正辞严。从她的描写中,我们除了看到外貌、神态、夸张,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动作描写,比如:手指着对方的鼻头,嘴里不停地说着,双眼狠狠地瞪着对方,还涌出泪珠。
  师:请把“动作”写到黑板上。(生板书)当然还有像傅炫潜这样的写法——
  3.生动的想象和对比
  生:她气得脸涨得通红,怒目圆睁,大吼着,声音大到根本听不清,那表情真可以把人吓死。我已经平复了,可她的情绪依然无法平复,嘴唇仍然在不住地颤抖着。
  师:傅炫潜在描写人物的时候除了动作、神态、夸张以外,她又往前走了一步,她有了什么?
  生:她用到了对比,把“我”已经平复了和她还在生气形成对比。
  师:利用对比也可以描绘出人发怒的样子,请你把“对比”写上去。(生板书)除了这些,愤怒的描写方式还有更多的可能——
  4.形象的比喻
  生:爸爸实在忍不住了,手指着我的鼻子,冲着我破口大骂,像装上了马达似的。他眼睛狠狠地瞪着我,如铜铃一般,散发着无形的寒气,无数滴唾沫星子像利箭般朝我袭来。
  师:除了刚刚梳理出的这些描写角度,又增加了什么?
  生:用到了比喻——像装上了马达似的,很形象。   生:还有,他把唾沫星子比作了利箭。
  师:比喻特别贴切,所以也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生板书)我们继续往下看。
  5.恰当的语言
  生:她咬牙切齿,怒发冲冠,眼睛就如同发光的灯泡般瞪着我,仿佛一头龇牙咧嘴的大狮子,腮帮子涨得通红,好像下一秒就要把我吞了似的。她不停地跺着脚,好像和那几块砖有仇似的,大吼着:“你……你……你怎么能这么不讲理呢!”她的声音像暴雨中的雷鸣,在我的耳边回荡,说罢,她气呼呼地转身,还不忘丢一句:“你给我走着瞧!”然后扬长而去。
  师:写得真好!好在哪里?
  生:他描写了愤怒时的语言。
  师:把“语言”这个词写到黑板上。(生板书)当然,语言要用得恰当,你觉得他的描写恰当在哪里?
  生:“你……你……”这句尤其是省略号描绘出了气得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生:从他的两处语言描写很明
  显能够感受到愤怒,比如第一句话中的“你……你……”因为一个人发怒的时候肯定是这样语无伦次的,下面一句写出她在骂完之后还不忘威胁“我”一下。
  师:这就是发怒的人。再看看这一位,描写愤怒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6.鲜明的节奏
  生:只见他的头发仿佛开始燃
  烧,眼睛里射出无数条火舌,牙齿发出“咯咯”的声音,好像都快被咬碎了。他用一个手指戳着我:“你……你怎么……”我连忙后退几步:“仁兄,别来无恙啊!”谁知他快步上前,举着他水杯的“尸体”,好像要喷出三昧真火似的:“你——给——我——赔!”
  师:沈烁写的和刚才同学写的
  有什么区别,或者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生气的他和“我”形成鲜明的对比,用“我”来反衬出他的愤怒。
  师:请你把“反衬”这个词写
  上去。
  (生板书)
  生:用了文言语言——仁兄,
  别来无恙啊!
  师:他用这样一句文言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为什么会让你们印象深刻?
  生:“仁兄,别来无恙”这句话很幽默,他想让两个人的关系缓和
  一下。
  师:两人对比之下给你什么感觉?如果我们要用一段音乐来表示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就像音乐一样有强弱对比的变化。
  生:感觉一个气急败坏,一个慢腾腾的,有了节奏上的变化。
  师:是啊,语言还可以有节奏的变化。请你把“节奏”这个词写到上面。(生板书)沈烁的厉害之处在于,简简单单的描写里边有神态、动作、夸张、想象、对比,还有节奏,这个节奏越强烈鲜明,就越能反衬出对方的生气。好,现在我们知道描绘一种怒可以有哪些方式——(指学生板书)
  生:外貌、神态、夸张、对比、比喻、动作、想象、语言、反衬、节奏。
  7.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除此之外,你们觉得还有没有其他描写一种怒的角度和可能?其实,我也跟你们一样好奇。后来,我读到作家莫言在《售棉大路》中写的一段话,发现还有一种方法,请你们读读。(出示,生读。)
  天果然有些不妙,风利飕有劲,潮气很重,东北方向的天空像有千军万马在集结待命,乌压压,黑沉沉,仿佛只要一声令下,就会冲过来,就会遮天盖地。没有被阴云吞噬的晴空中,还有几个星星在发抖;西边林梢上那一勾细眉般的新月,也好像在打着哆嗦。
  生:这是用环境描写来表达愤怒。
  师:请你把“环境”写到黑板上。(生板书)文学中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现在我们发现了,怒的描绘,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角度和方式。
  三、润色,铭刻那时的愤怒
  师:在课前的“描绘一种怒”中,同学们写的有达到两个角度的,也有达到三个角度的,在当时可能就觉得很充分了,但现在你们一定受到了启发,有了新的思考。请拿出之前的习作纸,就在原文上用其他颜色的笔在旁边进行修改润色,让你描写的怒更加准确,更加生动,也更加具体。
  (生修改)
  师:看看在原有的基础上,你的修改增加了什么角度。我们先从陈宏伟开始。之前描写的时候他只用了一句话:他发怒时两只眼睛一眯,一股杀气就奔射出来啦,手捏成拳头。现在修改成了——
  生:他发怒时两眼一眯,一股杀气就喷射出来啦,手已捏成拳头。我只好连退几步,双手抱拳道:“班长,气大伤身啊!”听了这话,他更是凸了眼睛,好像要把我扔到操场上似的。
  师:有改变,你是怎么修改的?
  生:我回忆了一下,增加了语言、节奏和对比,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形。
  师:这很重要。让你修改不是毫无根据地面面俱到,而是要贴切,要符合当时的情形,这样修改就比较有价值了。再听听这一位。
  生:爸爸实在忍不住了,手指着我的鼻子破口大骂,嘴像装上了马达似的,手指还疯狂地点来点去。他眼睛狠狠地瞪着我,如铜铃一般,散发着无形的寒气,无数滴唾沫星子像利箭般朝我袭来。看着爸爸因为生气而变成枣红色的脸,我豆大的泪珠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窗外,乌云布滿了天空,就像爸爸那阴沉的脸。我的心情变得无比糟糕。
  师:增加了什么角度?
  生:我增加了环境、比喻和想象。
  师:尤其是父亲和你形成的对比让我们印象深刻。来,妈妈要你叫她公主殿下的那一位,请你读一读你修改后的“怒”。
  生:妈妈发怒时,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头发全都竖了起来,嘴巴张得可以吞下一头大象。紧接着她就开撕了。只见她激动地大喊:“王禹博,你看看人家张子睿、郭亚乐,那么乖,那么认真好学,而你呢!你……你除了惹我生气,还会干什么!”她的声音仿佛能把我震聋,我瞬间感觉周围的温度低了一百多度。
  师:周围瞬时变成冰点以下。
  你来点评一下他的进步。   生:他添加了语言描写,而且省略号用得很恰当。
  生:他还增加了夸张、比喻,还有环境的衬托。
  师:一点就通,所以描绘一种怒可以从这么多角度去展开。当然,不是所有角度都要写,而是要写得恰如其分,因为习作还要遵循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过犹不及”。
  四、探讨,学会展开深刻思考
  师:刚才我们做的是关于一种怒的素描。在所有的文体当中,比如诗歌、戏剧、小说、散文中,你觉得愤怒最适合用哪种文体来表达?
  生:我觉得适合用戏剧来表达,戏剧最形象。
  生:我觉得可以用诗歌,诗歌很丰富。
  师:说得都不错。不过,表达愤怒最恰当的方式还是诗歌。这不是我说的,是古今中外的大家们说的。比如司马迁先生说——(出示,生读。)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师:圣贤发怒泄愤的时候就用什么?就用诗,不是东方人这么讲,有句西方谚语也这么讲。(出示,生读。)愤怒出诗人。
  师:不仅古人这么说,现代诗人也这么说。比如著名诗人苏阿芒:诗歌永不屈服,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没有纸,没有笔,只有无比的愤怒。所以说愤怒出诗人,诗歌用来表达愤怒,可能是最合适的。有这样一首诗歌,请大家一起读。(出示,生读。)
  愤怒是红色的,它的滋味是火辣辣的,闻起来像辣椒的味道,看上去像火红的太阳。愤怒,听起来像狮子在狂吼,愤怒,是火山爆发的感觉。啊!愤怒,快离我远一点!
  师:这是一首诗,一首描写愤怒的诗。写了愤怒的颜色,还写了愤怒的滋味、愤怒的样子,甚至还描写了愤怒的气味、愤怒的声音,还描写了愤怒的感觉。当然,还有这样的愤怒——(出示,生读。)
  天啊!地啊!同学和老师啊!谁能告诉我,何日秋游啊!我准备的酸奶过期啦!我准备的薯条过期啦!而下一个过期的,恐怕就是我这善良的心灵了呀!
  师:最能表达你们的心声了。
  他既不描写,也不展示,主要叙述一个事件。你们觉得从哪一句开始就是一首诗了?
  生:从“何日秋游啊”开始。
  师:因为从这里开始有复沓了,这就有了诗的感觉。当然,也有这样的诗,日本的著名诗人大冈信写的愤怒——(出示,生读。)血流成河的星球,这哪儿是我们的家园?河水干涸的星球,这哪儿是我们的家园?树林早就被野鸽们放弃,爱人之手也终将迷失。
  师:跟你们写的愤怒,跟刚才的愤怒不一样,大冈信写的愤怒,原因和你们的不同。
  生:他的愤怒是因为环境破坏。
  师:他有一种作为地球人的危机感,他愤怒的不是个人。所以同学们,更多的时候你的心要更大,愤怒的原因可以更加广阔,更加高尚。课堂的最后,想送大家两句话——(出示,生读。)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不轻易发怒,胜于勇士。
  师:抵抗内心的愤怒,我今天教了你们一种方法,不是撕扯,不是把对方吃了,不是愤怒地咆哮,而是——
  生: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师:这种愤怒经由表达之后——
  生:愤怒就流进了文字,变成了诗。
  生:愤怒就能从我们的身体里宣泄出去。
  师:希望你们在今后漫长的日子里都能这样来表达愤怒。下课!
  教学思考
  这一年,我教二年级。班级里有个小男孩脾气特别犟,动不动就跟别的小朋友起冲突,唯一奏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夸奖他,然而他在行为习惯上又很不自律,常常让我们找不到夸奖的理由。仔细了解这个孩子,家庭是高知家庭,父母的教育理念也不落后,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状况出现呢?最主要的还是没有教给他如何自处,如何与人相处,尤其是没有教给他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他本人更沒有这样的体验。其实这样的小孩,在当下的学校中并不鲜见。
  毋庸讳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一切都在变得高速化、快餐化,巨轮滚滚向前的过程当中产生的倾轧都释放在家庭里。与此同时,移动终端的应用也使人的情感产生了异化:“人—人”交流正在蜕变为“人—机”交流或“人—机—人”交流。据此种种,我们的情感和情绪的表达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障碍。所以如何释放孩子们的情感,正确地对待孩子们的情感表达,成了我设计、教学这堂习作课的初衷。
  “描绘一种怒”的整个设计是以“怒的缘由回溯—描述方式—宣泄探讨”这样的思路往前推进的。主要渗透了如下思考:
  1.习作遵循情动辞发
  自古写作就是情动而辞发。一切没有情感酝酿和推动的习作都是干瘪枯燥的,因为这样的习作是非我的习作,是游离于学生之外的为习作而习作。习作应该成为自我表达、情感宣泄,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对习作避之唯恐不及,是因为习作没有成为它本身,而是成为了作业、考试等判断语文学业状况的载体,成为了外在于学生的言语生命的事物。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我们的习作主题往往是成人臆想中的儿童世界,并根据我们对于这一阶段学生语言习得和表达水平的要求来进行训练。这些主题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与儿童当下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表达,甚至和他们的情感有着距离的。长期以来,他们没有机会将自己真实生活中、生命中和现实世界中的语言在习作中进行释放。这样一来,习作教学自然很容易遭遇搁浅了。而“描绘一种怒”则不然,它是贴合着学生的生命经历、生活体验的,是他们真正在心里潜藏着的,很多时候无法宣泄出来、表达出来,所以这样的习作为他们在情动辞发上提供了足够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语言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比如“我的妈妈一直要我叫她公主殿下”,这样的生气原因在常态的习作中是很难找到的,只有突破常规,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事情的真相,才有可能产生这样丰富的生活体验。
  再有,习作能力的训练不只是为了表现语文能力的高超,而应该成为生命能量的表达。描绘一种怒的习作教学,就在力图补充、丰富教材的习作课程,给予学生生命情感表达的训练和体验,为学生情绪管理、生命自治提供了路径和载体。观察学生的愤怒缘由,揣摩学生的表达方式,探讨愤怒的发泄方式,都是让学生主动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和成长的路径。一些学生写到班长发怒的样子,一些学生写到自己父母、妹妹的搅扰,这本身都成为愤怒宣泄的过程。这样的习作是可以真正治愈孩子的内心,使他们在当下仍然可以创建一个让自己和自己对话的空间。长此以往,习作就能成为他们独立、自由的私密空间。而每个健康成长的人,都是需要一个这样的私密空间的。   2.习作注重方法习得
  习作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些,那么究竟怎样是生动具体?究竟怎样训练可以达到生动具体?在这节课中,我做了一些尝试。教学中,近一半的时间我们都在进行课前习作的鉴赏和揣摩,这是阅读,也是写作。在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和提炼后,让学生自己去梳理发现:描绘一种怒有那么多的角度、层面和方式。其实说到底,生动具体就是要学习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去写。这三个方面一旦丰富起来,文章自然就会显得熠熠生辉。这个过程,也为他们接下来的习作修改润色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当然,这个时候教师要首先对语言具有一定的鉴赏和引导能力,教师首先要心中有谱,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筛选材料,将课前习作转变成新的课程資源进行重组,如此才能在学生从一篇篇习作中发现各种层面、角度和方法的时候,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作为一个情绪的素描练习,给予的角度、方式越多样,推动学生的修改就越有可能,越具备操作性。而这样的情感素描做得越多,学生的习作思维和习作能力就越强。
  3.修改必须显性呈现
  习作教学最难的其实是如何呈现二次修改和润色,在课堂上展现出教师指导后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习作的素材、氛围营造、情绪激发做得丰富饱满甚至天花乱坠,但在进入真实的写作情境,在学生写得不够真切、不够具体、不够生动,呈现出五花八门的习作问题的时候却拔剑四顾心茫然,不知道从何下手,使得习作课堂虎头蛇尾,激动了一下子,却没能实实在在提升习作能力。
  所以,真正进入习作之后,最艰难也最有效的,就是给学生们提出恰切的修改建议,并且在充分进行修改之后,让他们自己都能感觉到自我习作的增量。描绘一种怒,在梳理出这些层面、角度、表达方式之后的修改润色中,每个学生都努力从别人的语言当中摸索出修改方向,相互学习借鉴,甚至启发自己创生,又能够联系、贴合当时情形,说得恰如其分。在这样的修改润色中,有的是对原本自己初次习作的语言材料进行了梳理、删减和增添;也有的是聚焦自己习作的直白寡淡,增加更多角度和层面、方法,使当时的情境更加生动;还有的是找到了更加合适的角度和方法,以及更加恰切的语言。如此一来,自然使每位学生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也为他们今后在其他习作中如何写得更加具体、生动、精彩提供了思路。
  4.探讨引导生命自治
  教学的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探讨愤怒的文学、愤怒的诗歌,以及愤怒的宣泄方式。这个过程就是想渗透一种理念,给予学生们一个出口,或者说一种引导——可以用文字和诗歌表达自己的愤怒、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下的儿童,愤怒的产生和表达愤怒的方式,尤其是适时抑制愤怒的能力都非常欠缺。情感的稀薄无依、沉重的学业压力,使他们很容易愤怒,然而沟通交流的不畅又让这些愤怒无从宣泄。所以如果能给学生比较合理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是愤怒的表达方式,比如高强度运动,在空旷地大吼,或者像这样的习作素描,让语言表达成为情感宣泄的一种可选方式,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情绪宣泄和表达的可能性,这也是对他们生命的一个自治、自愈的过程。其实很多作家如史铁生、余华,他们的写作不都是为了不至于困住自己吗?村上春树的写作也是为了造一个房间,可以自己跟自己聊天。所以你会发现,习作,最高的期待就是成为情感宣泄的出口,成为自己和自己讲和的方式。
  实录整理:浙江杭州市申花小学 吴畅婧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说出课文的内容。  3.知道作者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把老麻雀的无畏和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得很清楚。  4.迁移写法,初步把自己想写的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重点部分想清楚。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故事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根据老师提
摘 要: 目前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崭新阶段:2011年开始的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标志的本科阶段教育改革改变了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改变了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教育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面对新变化,中国外语非通用语教育及时做出了调整并付诸实践,而实践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我国外语非通用语教育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策略或办法。  关键词: 外语非
摘 要: 致良知是王阳明对自己学问的总结,是本体与工夫的统一。本文关注致良知的展开工夫,以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时所作之《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作为其致良知工夫的具体呈现。  关键词: 工夫 立志 勤学 改过 责善  龙场悟道,无疑是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在龙场时期,他对学生有一个《教条示龙场诸生》的讲话,提出四点要求,即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既是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教学目标】  1. 用题目、目录、小引与成长经历相结合的方法,读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  2. 在与鲁迅有趣、丰富的童年生活相遇中,发现鲁迅综合运用白描、对比、引用的散文表达方式,进而引发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拾“花”,整体感知  1.齐读“朝花夕拾”。从字面理解,“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生:早晨开的花,傍晚捡起来。)当这个四字词成了鲁迅回忆性散文的题目时,“朝花”“夕拾”
摘 要: 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在新农科“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方面的改革探索为例,分析“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构建全体教师参与、全教学过程融入、全方位贯穿的一体化德育教育体系,并对新农科“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模式及思政教育保障机制等进行研究,为构建完善新农科“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农科人才,服务地方乡村
摘要 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是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优点,来解决教学难题,进而促进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不仅促进英语教师自我反思、更新知识,而且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为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 教育技术;英语学科;整合;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2-0064-03  
最近,有两件事又触发了我们对弘扬中华文化的思考。  这两件事都与日本有关。第一件事发生在疫情期间。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湖北20000只口罩和一批红外体温计,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8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8个字与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有关,促使他东渡的原因是,日本长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给唐朝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8个字的意思是:我们不在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学生学什么最有价值?语文教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个材料。我去沂蒙山游览看到这样一段介绍沂蒙山栈道的文字:“行走在栈道的不同位置,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有龙行天下之豪迈,有平步青云之喜悦,有临风啸傲之胸襟,有闲庭漫步之悠然,有坎坷曲折之感慨。”有多少语文教师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一定是凤毛麟角。我为何能这么肯定?因为一般教师的语汇积累都不会如此丰富。文章写得好
名师应当有自己的教学主张,这已成为大家一个共同的命题。萧伯纳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什么主张,他就不会有风格,也不可能有。一个人的风格有多大力量,就看他对自己的主张感觉得有多么强烈,他的信念有多么坚定。”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也这么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  姜树华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此,一直在锻造、锤炼、提升自己的教学主张。这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淬化和具体化的
摘 要: 余华的《第七天》具有强烈的当下性与现实感,反映了作家在创作中尝试无限接近现实与仿真现实的努力,但是同时为了保持小说的虚构性又不得不采用荒诞化等叙事手法来与现实不断拉开距离。在这背后,本文深入探究了当下作家在保持作品与现实之间距离时的尴尬困境,从而肯定了余华的《第七天》在处理真实与虚构、现实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方面所具有的突破性意义。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现实 距离  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