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人生”学术研讨会简介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long2006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2日至3日,来自两岸三地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70余人聚于惠州罗浮山下,出席“罗浮论道:道教与人生学术研讨会”。与以往大多数研讨会有所不同的是,“罗浮论道”没有过多地阐发玄而又玄的抽象理论,而是落实到人的生活世界,注目于道教养生及其相关生命智慧这些既凸显道教特色同时也最贴近民众需求、最具时代活力的话题,围绕着道教与生命伦理、道教养生思想与实践、道教与现代社会等主题展开讨论。
其他文献
20世纪80—90年代,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在全世界范围兴起,新帝国主义的兴起成为当今世界不容回避的现实。全球化在创造新世界的同时,带来了新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威胁,帝国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新的色彩,呈现出新的、多元的形态,需要一种新的理论解释框架。当今西方学者大卫·哈维敏锐地对全球化原则的新趋向进行了颇具想象力的洞见。
现代模态逻辑由完全性理论、对应理论和对偶理论三个主要学科组成。它们是模态逻辑的三大支柱理论,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研究中,模态逻辑还有三大传统(句法传统、代数传统和模型论传统)、[1]三大阶段(句法阶段、经典阶段和现代阶段)[2]的说法。
作为20世纪英美著名的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M.Oakeshott,1901—1990)以政治哲学享有盛名,但对“历史”的哲学思考同样构成了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历史及其他论文》(包括《经验及其模式》)一著中,欧克肖特对“历史”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
自然与艺术不同,但不对立。在表面上完全不同的自然与艺术背后,潜在着什么相同的东西呢?根据阿多诺(Theodor W.Adorno)自然与艺术之间的潜在共性观点,
2010年10月21—2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美国过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过程哲学与心灵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地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议还宣布成立了“中国过程学会”。
2010年11月13日,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社会学会联合主办了“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研讨会,近60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于光远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二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他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是关于俄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和一切半殖民地国家革命性质、动力、对象、阶段性、前途的学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则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将要经历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学说。就其基本内容来说,
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并未留下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著述,但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数十年如一日,所言多有传诵于弟子或时人者。这些言论或被辑纂成册,如《论语》一书,或被援引于后儒之论著,如《易传》、《礼记》、《孝经》、《孟子》等文字中的若干“子曰”。《论语》辑孔子之言最为集中,是领略、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文献。
客观性问题一直是知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女性主义知识论者把客观性问题看作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她们把主流知识论中的客观性诊断为价值中立性,并对价值中立的客观性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重建了价值负载的客观性。由于探讨女性主义知识论是全面了解女权运动和知识论最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探讨女性主义知识论对客观性的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几十年来,逻辑教育在国际社会逐步深入人心,对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目标。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逻辑学会在西南财经大学举办“2010逻辑素质教育论坛”,深入探讨逻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关注素质教育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