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育人视角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究

来源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che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社区是高校大学生课外学习、生活与个性发展的主要场所.现阶段,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面临着整体管理效果不佳、管理整合度不高、网格化管理效率较低及管理功能发挥受限等问题.全面育人视角下,高校应从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打破职能部门间的管理壁垒、创新学生社区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管理专业水平四个方面,积极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从而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与动词“叫”有关的引述性否定“什么叫X”格式.首先从理解的角度分析“叫”的性质和作用,然后从表达的角度讨论了“什么叫X”形成的条件和动因,最后围绕承接话轮的构成分析否定强度的调节,考察句内引语复合和话轮中格式组合的联系.研究显示,“什么叫X”是针对始发话轮的立场反诘,“叫”是标识立场错位焦点的语用标记.
烛与花都是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但“秉烛赏花”并非在“烛”“花”意象生成之初就已产生,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前期唐诗中已有“秉烛”“赏花”意象的并列,但尚未组合成完整意象;且所赏之花多处盛时,其作为宴游的背景而存在.后期唐诗中两个核心意象进一步组合,最终成为具有层次和独特审美效应的整体意象“秉烛赏花”;且“落花”“残花”进入赏花范畴,作者的主观意愿与情感倾向更加鲜明,呈现出明显的惜花伤命之情.
诸葛亮躬耕地望,襄阳、南阳之争论,从元代算起已有七百多年了,至今还没有收敛的迹象,而且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一争论在学术上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由于争论时间长,参与其中的各类人员众多,其社会影响非同一般.在这场争论中,无论是襄阳派,还是南阳派,都不同程度上存在某种认识上的误区.他们只是将《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看作诸葛亮对自家身世的一般性陈述,把“南阳”当作一个纯地理概念加以考察,坐实看待了“南阳”二字,完全忽视了其中所蕴涵着的强烈反对曹魏集团的主观感情色彩.从学术上说,其根源在于对诸葛亮“
建安七体文是由曹植发起的同时期、同文体的群体创作.它包括曹植《七启》(完篇)、王粲《七释》(完篇)、徐幹《七喻》(残缺)、杨修《七训》(存目)、刘劭《七华》(残缺)、傅巽《七诲》(残缺).经考证,建安七体文的创作时间应为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之间,学界现存的八种建安七体文创作时间,均与史实不符,不足采信.
亲子互动对儿童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参与是当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发展趋势.本文以许昌市区为例,对有0—10岁儿童的家长和绘画培训机构进行随机调查和访谈,发现家长普遍乐于与儿童一起绘画,且对孩子美术教育的要求并不在于专业水平为主,而是以想象力培育为主.但培训机构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教师虽对亲子绘画很重视,但面临着内容设计科学性和培训方式适切性两方面困难.本文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凌廷堪的戏曲理论具有很强的“辨体”倾向.宏观上凌氏从戏曲起源的角度辨明戏曲与其他文体之不同,并由此出发,构建其“代降”的戏曲发展观念,完成以“清空古质”为正的风格之辨.微观上凌氏针对戏曲创作进行辨体,充分肯定戏曲创作中的虚构,提出戏曲语言贵“真”的要求.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社会各界围绕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展开激烈批评与争鸣.批评意见主要有:语文教学模式单调、机械、统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分析课文的“肢解法”使文章失去了灵魂,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搞“题海战术”“应试训练”;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使语文教学脱离实际,断绝语文教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等.针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各种弊端,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讨论意见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魏西晋时期,傅玄、傅咸、夏侯玄、王肃、王昶等人皆昌言宜“并官省职”,此诸“并官省职论”皆以凋敝之时世所产生的冗官现象与“耻于入仕”、仕则以不视文书为优的价值观为根柢.诸论“并官省职”的具体政策却不同,傅玄主张规定士、农、工、商四民人数;夏侯玄主张“宜省郡守”;王肃、王昶主张“并官实禄”;傅咸主张官吏皆减其半.各论之形成背景亦不同,夏侯玄“省郡守论”酝酿于中正制日颓、曹爽与司马懿政治斗争激烈的正始年间;王肃、王昶“并官实禄论”则分别成形于百官生活日蹙的魏明帝太和年间与司马懿控制曹魏政权,欲收拢人心的嘉平之世
外国经典文学引入我国之后总是被不断重译.重译不仅提高了译本质量,还催生了许多意义非凡的译学争鸣.《格列佛游记》自清末译介到中国以来,已有上百版重译本.百余年间,该小说的接受定位几经转变,不失为良好的研究对象.但仅从翻译正文本切入无法支撑全面的重译分析,因而需要引入对翻译副文本的探讨.以两大畅销译本——张健译本和孙予译本为例,从译序、注释等副文本解读译者的主体性,探究译者在重译活动中的翻译目的和读者定位,或能与正文本研究形成互补,并实现对文学作品重译的全面探讨.
基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新设背景,分析音乐教育专业标志性重大学科赛事、政策文件要求及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导向等,以此为据,提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弹唱跳编教”核心能力概念,阐述与之对应的学科素养、专业核心课程群以及“教师、教材、教室”三重保障机制,以实现普通高校新设“音乐教育”专业快速发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基础教育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