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永恒的教育母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是鼓励而不是强迫学生发展智能的一种方法,应该努力让学生以更坦然的态度面对一切后果。在教学改革大潮中,教育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生命体验。作者针对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教育功能作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兰亭集序》 生命教育 以生为本 情感体验
  一、如沐春风的浸染
  很不想说,又不能不抒怀: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有幸与全国各地300余位语文教育专家、中小学语文教师相聚于美丽的会稽山,相会在优雅的兰亭边,享受了一场文化的盛宴和精神的大餐,场景课堂《兰亭集序》主题研讨活动在兰亭对面的绍兴书法艺术学院进行。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教研室步根海先生的课堂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位语文教育界老前辈严谨治学的高尚品格,复旦附中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的课堂让我们感受到了独到的文本解读和不可复制的个人风格。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流淌在课堂里的永恒的教育母题——生命教育意识。
  何为生命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博士作了很好的诠释: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
  二、醍醐灌顶的感怀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教授告诫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智慧读出文本丰富的永远不能穷尽的内涵”,才能与学生一起“学会思考分析,学会突破创新”。沉稳与睿智的海派名师步根海先生的整堂课立足于细致品读,带领学生感受王羲之的悲痛,读出了《兰亭集序》的独特韵味。整节课着眼于对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进行激发并加以引导,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强调实践、体验、对话、探索,上语文课不是让学生像上政治课一样去学习理论,而是通过文本阅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情感阅历和生活体验对语文文本的内涵加以挖掘和理解。充满诗意、深情、哲思的课堂,让大家对语文、对生命都有了新的感受与体悟。
  正如唐代诗人李涉在《题鹤林寺壁》一诗中写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优雅的兰亭何尝不是清幽的“竹院”,学界泰斗岂不是院中高僧。更加体会到了“是真神不留宝座,是真佛只讲家常”的个中深意,浮生已过,来日可追,笔者于娴静中结合教学经验写下点滴感悟。
  (一)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诗经·郑风》有云:“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步根海先生于课堂开篇即以“读出了什么”和“还没有读懂什么”的提问展示了一名老教师的自信与大气,没有课件,没拿课本,深厚的语文功力就在一字一句间涌出。笔者开设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一课时的一段课堂实录:
  ……
  ◎老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萧红的散文——《春意挂上了树梢》,请同学们标好段落,便于我们交流。
  ◎老师:我先朗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体会,思考两个小问题。一是听读后懂了什么?二是有什么地方不够明白?
  ……
  不敢与大师相提并论,但是“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够明白?”这一开放式的问题,不再把学生掌控在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框架下,不再让学生一味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转,不再努力让学生得出既定的答案。反过来老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提取最有用的信息,删去无用信息,弱化简单问题。
  不难看出,以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暗示”了学生的答案会出现趋同性,有些设计好的问题其实是最没有必要进行讨论和比较的。因而,师本的课堂纵然可以评价老师的个人素养,可实际上学生得到的并不实惠,因为那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师在努力地以自己的理解左右学生的理解,当无法左右时,就只好代替学生理解。笔者认为,教育家、教师不会在自己的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就很深刻地挖掘文本内涵,理解文本深意。扪心自问,当年老师讲解的课文,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有多少,可能寥寥无几。既然如此,为何还要重蹈覆辙,走曾经有人走过的弯路呢?
  这种“以生为本”的“开放式”课堂,不是所谓的少预设,或者说不预设,更不是说老师真的没有预设,甚至不备课。比之于师本课堂(即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课堂形式),笔者有深刻感受:一是学生的思维有效长度更长,可贵的是真正体现学生的自我需要,因力求讲在“关键处”,课堂教学有效性更高。二是老师不再为捕捉学生的一两个生发点和生成点而绞尽脑汁,而是处处、时时要求老师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发散性地整合和处理学生发出的信息,因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是可感化、可塑造的,可以实现对人的培养的终极目标的。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共同进行情感体验的很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富含哲理的散文,主题鲜明的小说,哀婉动人的戏剧,都蕴含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文本研习,激荡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必修二第一模块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我与地坛》两篇文章时,我们通过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凄清的音乐和老师的真情投入,创设了感人的教学情境。海伦·凯勒的感恩和豁达令人动情动容,史铁生的坚韧和其母无奈而深沉的慈爱令学生潸然泪下,姑且不探讨是否做作,我们能真实地感觉到母爱的无私、生命的凝重。在艰涩的人生中品味出的是真情的伟大。苏教版必修五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将恋人间的真情表白得淋漓尽致;《长亭送别》戏剧中把张生和莺莺的离别写得哀婉深沉;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畅叙离别的无奈和惆怅。无论是爱情的纯洁还是离情的“渐远渐无穷”,高中生要敢于探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避免欲盖弥彰。
  2.作文写作,体验生活。
  通过生命教育对生活的价值进行探讨,融自身情感于千变万化的学生世界中,让学生正视生命,珍惜生命,珍爱生命,驾驭生命之舟扬帆未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模块“向青春举杯”的“写作观”是“你的生活很重要”,编者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灵性,告诉刚刚走进高中的孩子:重视自己的生活体验,不要漠视他人的生活体验。   笔者曾经在一篇题作《又闻麦香》的散文中写了关于母亲的话:“……母亲已经出了村口接我们,拿起行李就往身上背,她推着我在前面走,说要好好地看看儿子,其实母亲是在后面偷偷地擦眼泪。……我牵着母亲的手,多少年了,曾经都是母亲牵着我和弟弟,而我是第一次握住母亲的手,第一次仔细地端详。这双手曾在麦田里将母亲的爱子之情化为言传身教,这双手曾在孩子远离时把母亲的叮咛之意化为身上衣、口中食,这双手在托起孩子成长的同时也用皱纹记录下了母亲的勤劳和辛苦,……”看着学生婆娑的泪眼,这时一切语言都会变得苍白无力,师生静默无语,却接受心灵的洗礼,承载起人性的撞击。
  3.家庭参与,感受真情。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凸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渐远,隔膜加深。家长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为孩子做了一切,可是孩子总是不甚满意。其实正是家庭交流的阻塞成为学生生命意识培养的一大绊脚石。
  苏教版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个专题中有一篇文章《十八岁和其他》,是作者以家长的立场写给18岁孩子的一封信。文本问题要求学生学完这篇文章后介绍父母,让父母在与作者有共鸣的地方画线,再让学生看看父母画线的地方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样,还要求家长读完文章后最好给孩子写封信,谈谈看法。
  交流换取了亲情对话,书信避免了尴尬,宽容赢得了尊敬,尊敬唤回了赞赏,分享促进了沟通,理解化解了矛盾。……在浓浓的亲情对话中,父母以慈爱的本性影响和感化了学生,学生在理解父母的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责任。这样,爱心在相互交流之间放飞,信任在潜移默化之中发芽。
  一次兰亭雅集,一页《兰亭集序》,笔者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只有了解生命意义才会尊重别人,只有彼此尊重才能诠释生命。笔者相信从创造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入手,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淘沙过程中,在教育者的探索下,终将走出一片明朗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望晨光之熹微——生本教育体系实践和思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了生本教育思想随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李巧萍.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现代教育论丛,2006.
  [4]曾志朗.生命教育——教改中不能遗漏的一环.生命教育全球资讯网.
  [5]肖川.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现代教育科学,2007(06).
其他文献
摘 要: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初中毕业的职校生来说,其无疑是大难度的课程。怎样使学生学好这门课,机械教研组结合工作过程中的经验与实例进行讨论分析。例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等。将教研活动中讨论的结果与达成的共识落实到《机械基础》的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具体实施效果看,确实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机
摘 要: 学习是一种行为,在其背后有着“动机”这一因素的强烈作用。强有力的动机,往往是人们完成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前提。针对当前高职类学生当中出现的一些学习问题,作者发现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有效改善并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方法。本文紧紧围绕“学风建设”展开实践,积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风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高职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 学风建设
近年来,海南省农垦总局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改革方向和总体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其中剥离了橡胶主产业后的农场社区如何管理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国营乐光农场顺应改革发展形势,因地制宜探索农场社区管理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广大职工群众的赞誉。笔者以该场为例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国营乐光农场基本情况  现乐光农场是2
2010年底,我听闻了新教育者们用石头煮汤的故事。2011年的某一天,我读到了把一勺咸盐溶解到一盆汤里的教学典故。我把这些事情和我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得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语文溶解语文呢?  在当今这个信息量多元化的年代,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走向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层出不穷,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通过
摘 要: 当今时代,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统一的应对机制,加强部门沟通,提升合力,发挥网络舆论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弘扬社会正气。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预判预警 统一机制 提升合力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覆盖不同群体、横跨不同领域、超越传统媒体的全新平台。《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知识浅显空洞,原理枯燥乏味,法律条文烦锁,在课堂上出现学生无精打采、被动接受的局面。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更重要。自担任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从教与学的变化等方面都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课时是给定的,如果照本宣科,不知调整,不解学情,就可能教得费劲,学得无趣,事倍而功半,教学效果低下自然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新课程理念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用教材,更要突破教材、超越教材,本着让学生学会操作、学会思想的原则教学,条条大路通罗马。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更要从思想方法角度出发,从更高层面
摘 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对学生主体的心理诉求、个性心理等心理环境的忽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硬,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以格式塔流派的“场论”理论为基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消极性孤独为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下消极性孤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弱化大学生的消极性孤独感受,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
“视野决定高度”。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往往决定一节课可以达到的状态。  记得一次听课中,两位老师面对《小石潭记》一文,在拓展提升部分不约而同地链接了柳宗元的《江雪》,先摘录其中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钓鱼?  师:是啊,为什么呢?哪个同学能帮帮他?  生2:我知道,他家穷,不钓没得吃。  生3:雅兴。  生4:老师,现在江面结
摘 要: 2014年的江苏语文卷的内容与形式变化较大,对于不少以题海战略为主的学生影响很大,对不少指导备考的教师也震动很大。本文主要阐述了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变化,分析了试卷的指导思想和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引导倾向,提出了相应的启示与语文教学反思与措施。  关键词: 高考语文 变化 导向 反思  一、观察变脸  一年一度的高考备受关注,“高考指挥棒”让备考师生敬畏不已,老师和考生难免要看高考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