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卷的变脸与心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4年的江苏语文卷的内容与形式变化较大,对于不少以题海战略为主的学生影响很大,对不少指导备考的教师也震动很大。本文主要阐述了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的变化,分析了试卷的指导思想和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引导倾向,提出了相应的启示与语文教学反思与措施。
  关键词: 高考语文 变化 导向 反思
  一、观察变脸
  一年一度的高考备受关注,“高考指挥棒”让备考师生敬畏不已,老师和考生难免要看高考卷的“脸色”行事。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无疑让很多师生叫苦,可谓来了个大变脸——试卷的内容与形式变化较大。
  2014年试卷上的基础知识部分,让大量训练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和语言运用主观题的考生失望了,卷面上只保留了“半题”成语题。自2008年江苏省高考制度改革以来,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惯用的考试题型是两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题,共15分。在选择题部分,采用字音字形二选一、成语病句二选一的题型。在2014年的考卷中,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总分保持不变,却出现了5道选择题。这是继江苏省自主命题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
  2014江苏语文卷变脸的还远不止这些,还包括文言文部分从文章体裁的选择到题目的类型都出现了较大改变,考生看到的已不再是常见的传记类文言文,而是柳宗元回复的一封书信。选择题由之前的3道减为2道,文言文翻译由之前的3句减为2句,增加了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主观题。尽管第一题仍延续以往的实词考察,但是所涉及的实词与备考有出入,曾经划定了120个考查实词,但2014年仅一个有“爱”字是120个实词中的,其余全是“节外生枝”。文言虚词已有多年未单独设题了,重新考查虚词。文言翻译的句子数量减少,但是考察的深度有所加深。
  诗歌鉴赏题,由往年单独考查一首诗变为两首诗的比较阅读。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第一次出现外国作品。2014年所考篇目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选段,对于没有读过全文的考生来说,很难精准地把握题目。好在出题人并不是特别刁钻,仍然给出了让考生只根据所选文段便可写出答案的题目,考生不至于无从下笔。天下第一大题——作文题,一改从2005年沿用至2012年的命题作文形式,连续两年考了材料作文。投入到全国高考作文的变革中,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察,并且关注人文精神。
  二、揣摩心声
  面对如此多的变化,许多以“小题狂做”、“地毯式搜查”、“疯狂训练”等形式组织高考复习的师生惊呼:“我们上当了。”“语文白复习了。”“语文没法教了。”……一位高三语文老师甚至坦言自己做了一遍试题恐怕只能得到100分左右。我们相信江苏全省定会有许多高分,但在如往年相同评改标准的情况下,2014年江苏语文均分不会高。具有较为深厚语文素养的学生自然能够脱颖而出,但恐怕有些依靠题海战术的学生会成绩不佳。不少师生感到被试卷的变脸所伤——试卷的这次变脸将成为他们的悲情故事。有人抱怨命题者“不按套路出牌”。
  蒙受悲情的老师何不跳出圈外,透过试卷的变脸反思和揣摩试题的导向与心声呢?新的“出牌套路”体现怎样的思想呢?这份试卷与考查语文学科的本质目标是否一致呢?
  笔者认为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是能够考出学生的语文功底的。试卷的每一个题目都是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挥考语文的功能的,能够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上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高考试题能够在以上五个方面加以检测。
  江苏高考语文命题组与阅卷点负责人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表示:“今年的考卷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种明显的导向作用,那就是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
  总体上看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整体结构创新明显;与往年相比,2014年的试卷弥漫浓郁的古典气息,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与往年相比,2014年试卷的思辨性增强。作文题材料富有现实针对性和哲学思辨性,且不是简单的对立矛盾关系。作文的导向性非常好,切合高中作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既易于有独立思想和个性思考的考生发挥,又能让饱读诗书、热爱写作的考生一展身手。
  三、反思策略
  高考仍将继续,备考需要反思。
  2014年的高考卷似乎在提醒我们,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应特别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注重学生感悟力的培养,注重思想内涵的考量。无论是语基题中的词语辨析、对仗判断、得体用语、语序排列、漫画解读,还是文言语感、诗词赏析都少不了学生的整体感悟力,少不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无论是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深度挖掘人物”,还是论述类文本中关键句的内涵阐述,都少不了相应的思维能力和长期的阅读积淀。无论是文言文中的文意筛选提炼,还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都少不了学生感悟力、思想深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参与。
  这些能力的获得,如何落实在平常教学中呢?归根到底仍然是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反观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功课繁多,但学生的知识贫乏;生活丰富,但学生的思想贫乏;学习渠道宽广,但学生的语言贫乏;学习条件优越,但学生读写贫乏;教学条件日益改善;但语文课堂趣味贫乏,等等”。教学与备考必须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题海战术”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的考卷面前,反而连应试都不灵了。我们需要努力寻找一条跨越障碍的有效途径。有些教师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欠缺的,只有真正按照这样的三维目标努力践行,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的启示下,笔者认为更需要重视如下四点:   1.知识与能力并举,注重能力。我们应该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前提,以语文知识系列为主干,以课文为范例,以思维训练为主攻方向,以实施创造性语文教育为突破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展课外活动为保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并重,严抓过程。传统教学中,往往提倡“苦学”“死学”“学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注重最终结果,只要考试时写上既定的答案,就算万事大吉,这实际上与语文教学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应着眼于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并且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积极拓宽思维空间。另外,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确保学生坚持学习。
  3.精读与泛读结合,强化泛读。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本篇所说的“精读”主要指针对课本上的课文范例,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将这些经典范文读懂读透,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深入研读并探究思想精髓。通过这种精读,学生得法于课内。语文教学更需要重视得益于课外。只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本篇讲的“泛读”主要指课外的自我阅读。当然这种阅读可以是在老师引导下的有针对性的阅读,也可以是按照兴趣和自身需要的个性化阅读。选择的阅读材料应该以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的名家名著或名篇为主。这种阅读是学生积淀思想、增强感悟力的必不可少的过程。
  4.语言与思想关联,强调思想。语文学习的过程无疑能让学生读懂语言和运用语言,然而思想深刻的语言才更具有魅力。这正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所在。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感慨地说,许多同学却犯了“失语症”,一旦握笔为文,左支右绌。在作文中有太多套话、废话,思想极度贫乏。语言和思想关联,思想依靠思维表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现代教育的共同使命,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中心任务。王立根说:“作文要想写好,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全方位开放的人,一个视野开阔的人,内心世界丰富的人。”如何让学生保持开放,视野开阔,内心世界丰富呢?如果说语言积累解决了语文教学的技术层面问题的话,那么,思维发展则解决了语文教学的思想层面问题。我们在训练学生思维时要营造开放的氛围,防止灌输某些程式化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敢想敢说。通过阅读和生活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掘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其他文献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描写有多个角度。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我是怎样做起小说的》,见《南腔北调集》)如,他对祥林嫂眼睛的多次描写,就把祥林嫂的精神状态、生命特征清晰地表现了出来。然而,“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除了眼睛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穿着、语言、动作、神态等也可以表现不同人的得不同风格特征。即便是背影,也是各具风貌,各有魅力。
摘 要: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初中毕业的职校生来说,其无疑是大难度的课程。怎样使学生学好这门课,机械教研组结合工作过程中的经验与实例进行讨论分析。例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等。将教研活动中讨论的结果与达成的共识落实到《机械基础》的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从具体实施效果看,确实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机
摘 要: 学习是一种行为,在其背后有着“动机”这一因素的强烈作用。强有力的动机,往往是人们完成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前提。针对当前高职类学生当中出现的一些学习问题,作者发现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有效改善并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方法。本文紧紧围绕“学风建设”展开实践,积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风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高职生优良学风的形成。  关键词: 学风建设
近年来,海南省农垦总局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改革方向和总体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其中剥离了橡胶主产业后的农场社区如何管理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国营乐光农场顺应改革发展形势,因地制宜探索农场社区管理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及广大职工群众的赞誉。笔者以该场为例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国营乐光农场基本情况  现乐光农场是2
2010年底,我听闻了新教育者们用石头煮汤的故事。2011年的某一天,我读到了把一勺咸盐溶解到一盆汤里的教学典故。我把这些事情和我所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得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语文溶解语文呢?  在当今这个信息量多元化的年代,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走向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层出不穷,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通过
摘 要: 当今时代,政府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统一的应对机制,加强部门沟通,提升合力,发挥网络舆论积极影响,克服消极影响,维护社会稳定,弘扬社会正气。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预判预警 统一机制 提升合力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覆盖不同群体、横跨不同领域、超越传统媒体的全新平台。《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知识浅显空洞,原理枯燥乏味,法律条文烦锁,在课堂上出现学生无精打采、被动接受的局面。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更重要。自担任思想品德教学工作以来,我发现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从教与学的变化等方面都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课时是给定的,如果照本宣科,不知调整,不解学情,就可能教得费劲,学得无趣,事倍而功半,教学效果低下自然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新课程理念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用教材,更要突破教材、超越教材,本着让学生学会操作、学会思想的原则教学,条条大路通罗马。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更要从思想方法角度出发,从更高层面
摘 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对学生主体的心理诉求、个性心理等心理环境的忽略,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硬,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以格式塔流派的“场论”理论为基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消极性孤独为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下消极性孤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弱化大学生的消极性孤独感受,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 思想政
“视野决定高度”。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往往决定一节课可以达到的状态。  记得一次听课中,两位老师面对《小石潭记》一文,在拓展提升部分不约而同地链接了柳宗元的《江雪》,先摘录其中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钓鱼?  师:是啊,为什么呢?哪个同学能帮帮他?  生2:我知道,他家穷,不钓没得吃。  生3:雅兴。  生4:老师,现在江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