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变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长着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眼神里透露出聪明与机灵,整天脏兮兮的,小手一伸出来黑不溜秋……他是我们临河小学的名人——五(2)班的臧运。提到他,没有老师学生不认识的,他的成绩很差,不做课外作业,经常逃学,还曾经拿着家里的农药把学校鱼塘里的鱼毒死……他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问题孩子,后进生,定时炸弹……
  开学的时候,臧运分在了我们班,有同学私下里小声嘀咕道:“这个班倒霉了!”我听到后问道:“为什么呀?”“因为臧运在这个班呀!”
  刚接手这个班时,我仔细观察他,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发呆走神,听课的积极性不高;作业不是拖拉就是根本不做,书写也不认真。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父母喜欢、老师喜欢、同学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时光听我说,自己一声不吭,我也搞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每次谈过,也不见他有什么改进。当时我很沮丧,也有些失望,生气时我想干脆不管他了。但冷静之后,我又认为身为他的老师,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
  于是我改变自己的做法,进行了家访。原来他是单亲家庭,爸爸没有太大的能力,妈妈离家出走了,爸爸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主要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教育他,他又不听爷爷奶奶的话,他的“爱箱”里一直是空的,罗斯·坎贝尔博士曾说:“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情绪的箱子’等着被填满爱,当一个孩子真正感到被爱,他才会正常地成长。但是,当爱箱空了的时候,这孩子就会有问题行为。孩子们多半的问题行为是由于空箱子的渴求所激发。”原因找到了,我便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特意安排一名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同学当他的同桌,目的是发挥同桌助人的力量。事前,我先对这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此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时间帮助他,教育他。有时,她会产生一些厌烦情绪,这时我就跟她说:要有耐心,慢慢来。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还鼓励他们说,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帮助。
  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进步。我认为自己做的一番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老师、同学和家长都说他变了。
  一、以人为本,填满爱箱
  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臧运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触动他的心弦。让他的爱箱不再空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温暖他,用情感化他,用理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引导集体关注他,接纳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臧运从与其他同学交朋友做起,和表现好的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到同学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我发现臧运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跑步在班级里数一数二,做错事敢于承认,不闹事的时候还挺讨人喜欢,上课也会积极发言……所以我们可以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首先,我在课堂中,多为臧运提供表现机会,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责任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每一名后进生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必然要求老师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臧运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和自理能力较差,加之父母的疏于管教。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介,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安排一名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坐,给予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四、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维果茨基说:“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同学的态度,使他在一定程度受到打击。教师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那么他的个性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就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当发现他今天能主动参与劳动时,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能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同学说一声感激的“谢谢”;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引导他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假如再出现类似情况会怎么去做。他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反馈到学校,并给予鼓励......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一名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后进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臧运同学已有了一些进步,但这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其他文献
老师与孩子在一起的氛围是任何现代媒体都无法营造的。在当今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学动力  一些学生学习习惯差,做作业不自觉,更别谈主动学习了,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督促,以防他们掉队,影响全班教学。这些学生为什么这么怕学英语呢?细究其原因在于学习兴趣没得到很好的激发,自主意识仍在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与“道”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例如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是《原道》,他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①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自己“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②强调为文的目的乃在于“道”。诚然,“道”之于每个作家而言,其具体内涵肯定会有所区别,但可以说“文以载道”,“道”就是文章要表现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摘 要: 本研究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安阳市1480名中学生进行了测试,并对选出的139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的干预,3个月后进行了再测,发现以心理游戏为主的心理干预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幅度最大,而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的心理干预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幅度较小。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游戏 安阳市中学生  1.引言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指依据人心理发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它是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是点燃学生心灵火花的燃料,更是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有力支撑。在班级管理中,我让爱的能量支持学生自主管理班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对班主任来说,学生管理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师要做到放手去爱,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挖掘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然而即将出台的新英语课程标准实施建议将任务型教学的描述修改为“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确立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新课标”中有关任务型教
摘要: 《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语言简洁、平实、准确,浅显易懂。在教学时重视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重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及叙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领悟科普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 《动物游戏之谜》筛选信息语言特色拓展感悟    一、阅读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阶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已占课文很大比例。教材中收录的有古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等。诗歌进入教材后,教师要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初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断层,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体系的认知和历史教育的延续性,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衔接,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前沿性问题。笔者尝试从具体的课堂设计入手,以《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为例,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初中教材基本上以“通史
一、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观察,让幼儿在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幼儿教育与其他年龄段的教育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幼儿教育不是以文字化了的学科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教育内容具有显著的生活性特点。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观察,因此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  春天到了,可带孩子们到小区里的绿化带走一走,去欣赏和触摸迎春花、桃花、白玉兰等。
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对革命与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不断涌现。文章分别从革命与改革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不同学派、学者对革命与改革的不同理解;自己对革命与改革的理解及如何对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革命改革哲学    一、导言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曾发生过众多革命、改革,如梭伦改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辛亥革命等,这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因此,不同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