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虽然起始于“自下而上”的试验,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则是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通过政策法规以及行政途径大规模推行的。
  我国不少学者认为,这场迄今仍在进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存在着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改革严重脱节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更是不可避免。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大问题和障碍就是幼儿园教师不会将先进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这句当今广泛流传的话似乎解释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改革脱节的原因。但是,这句话没有起到保护广大幼儿园教师改革热情的作用,也不尊重教师付出的辛勤劳动,而且在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从“课程编制的模式”谈教育
  理念与教育实践改革的脱节
  
  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出现脱节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在美国,每一次课程改革多半只是接受某一种理论,由改革的推进者高喊改革的口号,全面“扫荡式地”更新课程。在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Schwab,J.J.)对当时正处于危机中的课程原理作了诊断,批评了将一些理论直接拿来加以运用的现象,认为只有通过择宜或折中,这些理论才能成为课程的理论依据,并指出课程领域的再生之路是从盲目追求理论转向对实践情景的关注。据此,施瓦布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
  施瓦布认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目的与对象、所需解决问题的来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课程编制中盲目地依赖理论,会使课程处于危机之中。
  施瓦布指出,理论关注的是一般的、普遍的知识,追求真理性、可证实性、广泛性等;实践关注的则是可行性,因为实践是具体的、特定的,是受情景影响的。实践要对各种可能的行动作出抉择,而作出抉择的主要依据是这种行动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这种行动本身是否具有真理性。而且,一种可以解决问题的行动一般是不会有持久性和广泛性的。施瓦布认为,理论的问题来源于心态,产生于已经确定的或公认的理论体系;而实践的问题总是来自与当事人休戚相关的事态。施瓦布还认为,理论研究的方法是受与理论一致的指导性原理控制的,这个原理决定了问题的提出和形成,也决定了材料的搜集和解释;实践研究的方法则没有这样的指导性原理,采用的是“审议”的方式。
  此后,一些学者开始在课程编制中加入课程审议的过程,以解决那些对课程编制造成障碍的、不确定的实际问题。课程审议的对象是具体的教育个案,其目的并非形成共识或概括出某些结论,而是在特定教育情景中作出行动的决策。因此,开展课程审议的基本条件是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在课程审议中运用的是实践语言,依赖的是实践智慧,进行的是实践判断,实施的是一种实践的逻辑过程,而不是形式的逻辑过程。课程审议是一种集体审议,审议过程要求多方代表参加,需要参与者相互启发,共同作出行动抉择。课程审议的加入改变了课程编制从理论到实践的“自上而下”的模式,确立了“自下而上”的课程编制模式。这种课程编制模式的难点就在于要创造一场对话,并提供能引起这场对话的方法。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对在课程编制中过分依赖理论,特别是过分依赖某一种理论的倾向提出了批判,认定课程问题不是“教什么”的问题,而是“应该教什么”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是不确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归纳或演绎这类逻辑推理,而是实践的推理。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视角提出了如何解决在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之间,在科学性与艺术性、课程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课程内容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课程评价的终结性与形成性之间存在的沟壑问题。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所建立的“自下而上”的课程审议运行方式,在有些条件下对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是有益的,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效。这是因为:(1)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过于强调实际情景的独特性,缺乏对理论的关注,在运行中容易滑入相对主义的轨道。(2)在课程审议过程中,参与者有不同的背景,各自持有的理论不同,各自看问题的视角也不同,如果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课程审议机制,容易产生思路上的混乱。(3)课程编制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等因素会对课程产生重大影响。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至少告诉我们,自上而下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式的课程改革一定会带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但是,这种课程编制的模式也并非开启各种门锁的万能钥匙,其适用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教育理论水平有限、实践经验不足、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民主氛围不理想、社会对教育价值的评定以标准化的测量为基础、社会文化对个体价值的认同度较低等条件下,其适用性更为有限。
  例如,当今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园本课程”和“园本教研”等,多少借用了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的一些基本思路。在一定条件下(例如,幼儿园资源丰富、师资质量高、有研究资源和能力、社区和家长认同度高,等等),它们可能对解决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起作用,但是,其适用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背景下更不可能普遍适用,全民地、运动式地去倡导和推进,一定会适得其反。
  
  从“课程实施的取向”谈教育
  理念与教育实践改革的脱节
  
  讲到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改革脱节的问题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课程理念的传播与课程的实施并不是一回事。课程实施是课程的“再调整”活动,它是课程编制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关注的是课程计划在教育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对课程实施的研究,有益于课程编制者了解、分析和评定课程计划与教育实际之间的契合度,以及导致契合度高低的原因,理解课程变革失败或成功的原因,从而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完善课程编制的过程。
  美国课程专家辛德尔、波林和扎姆沃特(Snyder, J., Bolin, F.
其他文献
教育部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确保广大学前儿童的安全,使孩子们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通知指出,2007年5月,湖北麻城“5·28”幼儿校车交通事故和安徽省肥东县“5·29”幼儿被遗忘在校车内导致死亡事故发生后,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近期连续发生两起幼儿伤亡事故的紧急通报》,要求各地立即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幼儿园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和集中清理整顿,切实加强监管,严
设计意图:  原方案较多地考虑了教师怎样教的问题,而对幼儿怎样学关注较少。如设计了成人化的调查表,幼儿看似在比较、在探索,实质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填写。又如。幼儿本来对于春联的认知经验就很少。教师却要他们仅从“赏”和“品”两个环节中发现那么多秘密。我想不妨从孩子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让孩子真正亲近春联,感受浓浓的中国情、民俗情。  目标:  1、交流各自带来的春联照片,简单了解春
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集纳地,各类博物馆凭借其独到的资源成為研学旅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学校、各类市场主体的“涌入”,博物馆研学市场也越来越鱼龙混杂,不少研学活动面临诸如体验“走马观花”、文化深度欠缺、管理规范不到位等问题。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原研究员高峡指出,研学应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体验”,另一个是“集体”。研学旅行不应是单纯的“课堂搬家”,它包含探究的过
摘 要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为一线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有关惩戒相关权力的确认。基于当前中小学生的家庭养育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素养发展水平,中小学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行使自由裁量权时,须保持谨慎,警惕步伐迈得过大而导致局面无可挽回。  关 键 词  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2-00-03  为形
一、调查表的问题    原方案中的调查表完全由教师预设,不够开放。对于记录经验丰富的幼儿,我认为教师可以请幼儿自己设计调查表:对于记录经验不足的幼儿,教师可在调查表中提供部分调查项目以启发幼儿的思路,并预留一些空格让幼儿记录自己的发现。如幼儿会发现春联书体等视觉信息。而这正是“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的好机会。又如,幼儿会运用触觉感受春联不同纸张的质地,用嗅觉感受春联上面留存的墨香。    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许多诗词、戏剧、电影都在述说着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千千万万个英雄的缩影,花木兰不仅具有英雄们的共同特点——勇敢、机智、坚毅,还具有独特的传奇色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一方面,花木兰的故事离奇曲折,富有传奇色彩,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可透过花木兰和她的传奇故事来体验和探究古代与现代、男孩与女孩、亲情与友
“我们有新玩法”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7课,教材编得新颖,执教这一课的钟老师非常年轻,课也上得活泼,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  课后研讨延续着课堂热烈的氛围。钟老师坦承,教学环节进行得有些匆忙,孩子们好像还没玩够。有一位听课的老师提出,这节课在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方面有所不足,另一位则建议钟老师进一步将环保教育融入教学,比如可以让孩子用废旧物品制作新玩具。  孩子永远是玩不够的,大人则总感觉
在深圳市宝安区,有一所极具魅力的学校——坪洲小学,在那儿,“开放式教育”已深植其间。走入校园,但见小桥流水相互映照,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国学元素无处不在。校园后方,有一条小径通往神秘的“百草園”,园分乔木、藤木、灌木和水草等几大区域,益母草、五味子、长春花等一百五十多种中草药郁郁葱葱生长其中……原来,校长张云鹰不但是“开放式教育”的首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同时也是传播中医文化的“行者”。在她眼里,中
摘 要 为解决作业布置在保障学科育人成效和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之间取得平衡的难题,玉带山小学依据小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对作业的主客观感受,立足学生的家庭、社区资源现状,着力发挥教师专业作用,围绕作业底线重坚守,作业流程重优化,作业方法重指导等方面开展基于学科育人的小学作业减负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学科育人成效。  关 键 词 学科育人;小学;作业减负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
摘 要 品德课教学需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更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的生活经验,更要提升儿童生活;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更要引领儿童的价值观。如此,才能不断深化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彰显“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课程真义。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儿童立场;生活逻辑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