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播剧《都挺好》中探寻构建和睦家庭之道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oc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习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程之模块2《法律与生活》2.1 熟知监护、抚养、扶养、赡养、继承等民事关系,培育家庭责任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专题5“家庭与婚姻”第一框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父母与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介绍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抚养和教育的义务、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赡养扶助和保护父母的义务以及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第二目“给我一个温暖的家”,介绍了保护家庭的法律屏障,主要说明了虐待、遗弃和家庭暴力等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及处罚规定,进一步明确构建和睦家庭需要父母子女间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当下要面对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将来还要面对婚姻关系。本课内容具有近时近地和开启下篇的作用,本课的重点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了解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是构建和睦家庭的基本法律认知基础。本课的难点是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主要行为及处罚规定。区分这些侵权行为和采取正确方法维权,需要学生对比分析与综合应用等深度参与。
  【学情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和婚恋观变化,丁克家庭、二孩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不断增加。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不仅亲身亲历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或多或少了解到不同家庭的幸与不幸,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与家庭关系有着自己的生活感悟。这为学习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年龄、心理和社会经验等因素制约,要深层次、多角度探寻构建和睦家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前期对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学习,为本课内容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支撑,但是对抚养、赡养与扶养以及家暴和虐待等的准确把握,也会面临困难。学生对亲情爱情维系家庭有着普遍认知,但在法律保护家庭层面上还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可谓生活中熟悉、心绪上迫切、法理上陌生。因此,如何用法律知识来剖析家庭生活与保护和睦家庭,需要学生融通知识、深化认识、活化运用。
  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有运用法律来解决具体问题的热情,但是根据法理情理对生活事实进行对应分析还有困难,在具体运用法条法理与深度剖析事理等高阶思维方面尚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陈述
  1.结合《都挺好》的部分剧情了解父母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知道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进一步明白权利义务一致性,初步树立平等观念、公平意识。
  2.通过正反案例对比阐明父母子女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辨别侵犯家庭成员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并明确相应处罚规定,提高运用法律维护家庭成员合法权益的能力。
  3.在收集分析典型案例中,提高判断、推理、论证能力,在活动中主动探寻构建和睦家庭之道,增强法治意识与责任担当,自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中心议题】
  从热播剧《都挺好》中探寻构建和睦家庭之道。
  【总体设计思路】
  围绕“从热播剧《都挺好》中探寻构建和睦家庭之道”这一议题,设计四个活动环节,逐层推进教学。环节一“新剧剧透”:通过剧情与现实的链接,了解亲子关系,以自我探究和同伴互助等方式从母女对话、父女对话中探寻法理,在此基础上完成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知识的学习。环节二“剧情再构”:探讨多元化家庭结构下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的权利,尤其是继父母与受其抚养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務,引导学生树立平等观念与公平意识。环节三“剧照观照”:感受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列举生活中侵犯家庭成员的权利、破坏家庭和睦的行为并说明其危害,清楚殴打他人可能承担的违法成本,让学生在说说找找算算中多一分法律敬畏与增一点法治意识。环节四“结局解局”:通过开放性问题与课后研究性学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巩固与提升应用,感悟情法德并举、知能智同行,构建和美家庭。
  【学教活动展开】
  【素养提升策略】
  策略一:基于生活、生本策略,依托生活体验与学习兴趣,开展自主探究与同伴互助,在合作分享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亲子关系、亲近的夫妻关系与和谐的家庭关系,是教育的根,是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底层密码。学生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与家庭关系有着自己的生活感悟,对如何从深层次多角度探寻构建和睦家庭,可谓熟悉又陌生。为此,本课教学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活动,以近时近地的剧情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串联导学激学,以“说”“比”“算”“议”等方式开展自主探究与同伴互助等系列活动,学生分享生活案例,在合作中倾听欣赏,在活动中生成新知新智,传递友善和谐、公平正义与文明法治,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策略二:基于多维情境策略,精选剧情图文,创设多重情境,促进深度思维,增强科学精神与法治意识。法治意识培育,应克服学生与法治的“距离感”,增加“亲切感”,实现法律的“尊学守用”。无论是辩证思维还是法治意识等素养的培育,都是一个慢的过程,需要低起点、缓坡度、高标准、重落地。本课以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与生活体验为基础,精选剧情剧照,根据教学内容分别设计如环节一中自主探究的简单情境问题、环节一和环节二中的同伴互助与微型辩论等一般情境问题、环节三中比比算算的复杂情境问题、环节四中的开放性讨论和二选一主题作业等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学生不断解疑、质疑,在剖析理解生活中传递法律温情威严,渗透理性科学精神,运用法治意识保障美好生活,增进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实现转识成智、成能、成行。
  四、教学反馈亮点
  1.议题贯穿,问题导向,序列活动,力求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
  本课以“从热播剧《都挺好》中探寻构建和睦家庭之道”为议题,围绕赏热播剧、悟法理情、筑和谐家的话题,以精彩接地气的剧情为明线辅以学生生活体验的暗线,进行序列化问题多维分层设计,通过个体探究与同伴互助等系列活动,理解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感悟构建和睦家庭之道。在分设的四个活动环节中,无论是活动的组织构想还是探讨问题的思维考查来看,第三、四个活动环节都是第一、二个活动环节的升级版,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议题、感悟法理情理。又如在第一个活动环节的设计中,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渐次推进,再由自主探究到同伴互助的分阶设计,也是有层次的序列进阶,活动与内容的无缝对接,尽力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
  2.情境多元,以案说法,对比分析,追求学科知识方法和情感价值学科素养有机融合
  本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体验为起点,结合正反论证、剧情与生活对照,在多元多重的情境中处理整合教材,阐明父母子女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遵循法律教学的普遍规律,在具体到抽象、个性到共性、生活演绎到理论归纳的学科思维和理论印证指导生活的学科方法中,让学生感受法的效度和温度,接受德的滋润和滋养,既增长学科见识、优化学科思维、提升学习能力,又增进公平意识、平等观念和法治涵养,使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切实发展,为构建和睦家庭夯实了基础,为创造和谐家庭创造了条件。
其他文献
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再次拜读了美国经典教育名作《教学七律》(约翰·格里高利著,团结出版社,2018年2月第1版)之后,对于教学常识,我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敬畏和重新唤醒。从“常识”开始的教育,相信是每一位读者的共同感受,也是每一位育人者应努力践行的方向。  该书于1884年首次出版,此后被用作教师培训教科书,也被学校老师当作工具书。作者详细考察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总结出简明精准的七大教学定律,
一、单项填空(共15題;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情态动词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语法项目之一。高考对情态动词的考查侧重之一是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对于can/could用于否定句和疑问句中表示推测;may/might用于表示不太肯定的推测;must表示肯定的推测,我们已相对熟悉,而对于can用于陈述句表示“可能”,should表示“推理、推测性的可能”却比较生疏,往往与may / might表示“可能”混淆起来,所以要
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新时代的广大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笔者根据新课标教学的实践经验,就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方法浅谈如下。  一、把握“点、线、面、体”,促成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与历史技能  (1)识记要点。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在教
数学应用性问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必考题型,也是同学们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解答这类问题的要害是深刻理解题意,学会文字语言向数学的符号语言的翻译转化,这就需要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在江苏卷中,几何图形(空间图形、平面图形)、函数、三角、直线与圆等为常见的模型.高考应用性问题的热门话题是增减比率型和方案优化型,另外,估测计算型和信息迁移型也时有出现.当然,高考应用性问题关注当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紧扣
摘?要:“机械制图”是开放远程教育数控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但近年来,学生期末考试通过率较低,特别是浙江省很多教学点合格率甚至不到20%,学生往往因为该课程耽误了毕业时间,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何根据开放远程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生源基础和学校现有教学技术,运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2013年7月,我校被确定为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培育学校,培育学科为思想政治。这既是对我校政治学科组实施学科建设成效的肯定,也为我校政治学科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2013年以来,我校政治组的朱丽萍老师和梁淑敏老师先后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的殊荣,笔者也有幸被评为浙江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我校政治学科组建设可谓结出了绚丽的花朵。  一、科学规划,明确学科组建设的方向  学科组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发展的
2020年高考11道作文试题精彩亮相,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作文题虽然取材不同,內容和形式各异,写作要求也有差别,但细细品味,存在很多共性。认真研究这些共性,对今后的作文教学和备战高考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主要凸显以下特点:  一、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作文”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怎样“做人”,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即人学”。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那么,“德”如何考
写人要由形(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到神(性格和精神)再到命运(富、贵、贫、贱等)。叙事首先要学会概括事件(5个“W”,即who / what / why / when / where 1个“H”,即how),其次要思考事件与主题的关系。  一、突出人物的品性  横八字巷的人们  文/黄蓓佳  (1)奈保尔在《米格爾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
第一部分:从句  首先让我们来先归纳一下英语里的从句。单从词性上来分,英语从句是指形容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和副词性从句。其中:  一、形容词性从句即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常被考查的知识有:(1)九个不同的关系代词或副词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2)七个不同的关系代词或副词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3)对as,which,that,what代词的理解区分及运用。考查往往是通过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来实现,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