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而上,让复述能力阶梯式生长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i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说”作为“阅读”与“书面表达”的过渡阶段,是夯实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板块。而教材课后练习中要求复述的习题,旨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重新整合,并依照作者创作的思路将课文的内容以口头语言的方式再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编著提纲,掌握概述方法
  一篇文本就是一个艺术整体,其内部必然存在着相应的认知联系,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彰显出作者艺术化的独特构思。因此,课文内容的复述首先就应该紧扣文本创作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探寻作者创作过程中留下的“蛛丝马迹”,将其作为课文复述的有效抓手,并在对相关内容的概括提炼中,梳理出文本表达的内在要素,从而形成学生复述的主线。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文“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的板块中,教师则紧扣课文以时间为序的表达思路,引领学生圈画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对这一时间段情节的发展进行概括,从而梳理出课文复述的思维主线。
  1937年7月7日:要求入城,严词拒绝;发起攻击,退守县城。
  第二天清晨:再次进攻,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发动反攻,重新夺回。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通电全国,全民抗日。
  随后,教师则引领学生以课文创作的时间为线索,紧扣提炼出来的词语,进行语言的组合串联,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与感知环节中,形成对文本的有序复述。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梳理出文本表达的整体脉络,完成了对文本内在框架的解构,同时也明晰了复述的线索,降低了复述的难度。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掌握了概述的方法。
  二、关注细节,历练概述能力
  要求复述的课文一般都是情节跌宕、细节丰满的文本,不仅有着鲜明的表达线索,文本表达的详实性、情感性,都彰显出浓郁的语文气息。因此,如果仅仅停留在概述层面,对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表演的方式,一方面引领学生悉心深入文本语言,在品析悦纳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另一方面借助表演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活化,将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体悟形象化地再现出来。
  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教师就引领学生紧扣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三个人的不同表现,尤其是课文中对三个人物的细节描写展开复述指导。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感知每一个人物言行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动机,明晰人物如此做的真实目的。在深入把握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将三个人物与德国军官周旋的细节再现出来。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形象直观地再现了人物的言行,同时也增设了人物的语言对话,尤其是学生表现出来的神态已经完全浸润在文本故事的情境中,對文本故事的整体内容形成完整而深入地再现,取得了较好的复述效果。
  三、增设想象,延伸创述意识
  严格来说,复述并不是对文本内容的机械照搬和生硬套用。学生是具有强烈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着较强的想象能力。更高层级的复述,就应该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意识,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合理化地补充与拓展,从而丰富文本的内涵,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紧扣细节进行复述的基础上,发现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展开描写,但缺乏人物的语言对话。因此在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紧扣人物的动作,揣摩人物动作背后所隐藏的用意,根据这一用意为人物设计对话语言,借助人物的视角和口吻进一步展现刘备“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特点。而在随后的复述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将课文中的动作描写与自己创造性增设的人物对话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篇全新的口头复述版本,丰富了文本内容,更促进了学生表达素养的有效提升。
  复述过程其实就是生命个体基于自身对文本自主化解构的基础上,又重新运用语言对文本进行再次创作、补充后,形成独特言语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循序渐进中让复述训练拾级而上,不断促进学生口头表达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
其他文献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令人好奇、长像钩子的问号,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引擎,是打开科学殿堂、走向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在“核心素养观”指引下,善问与善教、善问与善学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笔者立足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就如何“借助课堂提问,引领学习思维”方面,试简要阐述之。  一、善于抓住题眼设问,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思维  课题犹如人的眼睛,是照亮心灵的窗户,在“吸引阅读关
学情分析对教师而言并不陌生,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前、课中进行学情分析,课后就不需要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学情分析是一个时时变化、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情分析为课堂教学服务。由此可见,在课后进行学情分析,对于小学语文课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情分析,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复习。  一、应用导学单开展课后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疑促思,帮助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主动思考,让课堂教学展现无限精彩。  一、紧扣文题,提纲挈领  在文本阅读中,分析文本的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或者帮助学生明确文本叙事的主体,这都
<正>~~
期刊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multi me dia technologies, the demand for the optical plastic aspheric elements used in o pto-electronic devices,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很难用巧的艺术。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小学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阅读教学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问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事实上,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把握语文教学所具有的两个基本要素,那就是言语的形式,以及言语形式本身所透露出来的深刻意涵。对于教师而言,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深刻认知言语形式本身,而且还要能够从这种形式当中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意义。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那么,该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紧扣言语本身的自然状态,体会其中的个性化范畴,从自我的角度入手,把握言语的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
在谈及语文教学的时候,著名教师王君认为汉语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教师照见自己的教学灵魂。由此可见王君对于文本词语较为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其实也应该如此,要关照文本中的词汇,以词汇作为视角来进行课堂构建,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一、拆句取词,整体感知  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限,很难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