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ry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论述了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和建构性,并从这两个特点出发分析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讨论了这种动态建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恰当应用。
  关键词: 认知语境动态建构英语阅读影响
  
  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阅读理解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中语言信息量的多少。仅仅从词汇和语法角度来进行阅读理解并不是很有效,特别是对于信息量较大的阅读材料。如果要以整体的方法来进行阅读理解就必须关注认知环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对阅读材料进行建构理解,语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谓语境,广义上就是指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虽然可分为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但都是指语言使用时的一切外在因素,如语言的上下文、社会背景、听话人或阅读者的文化知识、时间、地点、场合等。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这些语境因素起着制约和解释的作用,作为话语理解当时就存在的这些特定因素,听话人或阅读者必须根据这些语境因素对话语进行推理理解。
  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给定的和静止的。关联理论的创始者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认知语境”的概念,该概念是关联理论的核心。关联理论认为,理解话语所使用的一系列前提构成了语境,语境作为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在理解过程中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听话者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一种假设,这些假设制约着听话者对语言的理解。因此,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和当时说话时的物质环境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信息的预期。语境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语言使用时,交际者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激活有关的认知语境内容,进行顺利的语言交际。因此,认知语境是动态的,并且是不停建构着的。笔者根据认知语境的这两个特点来分析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并力图寻觅这种动态建构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恰当应用。
  
  一、认知语境的建构性和动态性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境观有别于传统的语境观,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境的,是一种认知语境观。在前人的研究中曾经总结,认知语境具有现实性、整体性、动态性、差异性和规律性(王建华,2002)。而首要的是认知语境的建构性。Sperber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科教学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教师以全新的理念直面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赋予数学教学以生命力,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内容的扩展不仅仅是教材的引申,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小学生对身边的新事物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教师将这些新事物引进课堂能极大限度地激发他
摘要: 本文对概念图的内涵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了概念图的制作方法。  关键词: 数学概念图制作步骤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情境教育是由情境教学发展而来的。近半个世纪来,中国的教育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注重认知,忽略情感,学校成为单一传授知识的场所。这就导致了教育的狭隘性、封闭性,影响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影响了学生情感意志与创造性的培养和发展。情境教学是针对我国传统的注入式教学造成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这些弊端是:呆板、繁琐、片面、低效,以及压抑学生兴趣、特长、态度、志向等素质的发展。情境教学开辟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柳斌同志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即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盲然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的起点是学生,落脚点还是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接受”与“探究”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探索学习”的理论阐述铺天盖地,课堂上扑面而来的“研究探索”似乎让我们淡化甚至忘却了数学中“接受学习的”存在。  “接受”与“探索”二者的关系该怎样处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接受”与“探究”二者关系的把握出现了矫枉过正现象。笔者在此就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接受与探究的矛盾事例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并作出匡正。    一、匡正“接受”和“探究”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中的文化迁移现象。作者以其所在院校开展的大学生英语口语技能培训为背景,收集了120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口语表达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找出了该校大学生口语表达中隐含的文化迁移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迁移口语表达    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