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真实数学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ands on(动手做)是主要针对科学教育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学习的方法论。它强调:让儿童能用更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注重对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等素养的培养,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儿童主体性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儿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现在许多老师把“是否在课堂中进行‘动手做数学’”作为判断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认为这才是最真实的数学课堂。本文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做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及对“做数学”进一步的思考,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恰当选材,让学生主动参与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干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教师平时要留意生活中的数学,以学生看过、听过、接触过的生活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身边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无视学生起点,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兴趣缺失,“做”得被动。
  案例1:一节活动课,教师导入:小朋友,在你们的桌子上摆着一些积木,请你们数一数共有几个?学生数后:有9个。师:小朋友们真会数。那有谁知道9的后面是谁?学生乱叫:是10。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10。在我们的身上你能找到10吗?学生回答:我们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师:咱们就来数一数手指头,1,2,3,……,10(学生和老师一起数),数得多好,现在请你自己掰着手指头也来数一数,数好了的小朋友请你看一看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图上有什么,请数出它们的个数?于是学生们热闹地又数了起来,1,2,3……
  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率相当高,看起来相当热闹,但这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一般情况下,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前就已经能熟练数20以内的数(个别例外)。既然学生已有这样的基础,教师就不必大费周章地让学生回忆10以内的数,数过来数过去,即浪费时间又无教学价值,如果直接切入主题,把这里的时间节省下来放到教学10的组成或其他等环节当中去多好。这些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吗?答案很明显。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只是在执行教师命令,从一年级开始渐渐失去了最真的个性,我们不可想象。
  案例2:上课开始,老师挑着一幅筐进入了教室,真奇怪,同学们叽叽喳喳地叫开了。就在同学们疑惑时,老师请了三五个学生上来试着挑这幅筐。同学们的积极性高得很,一个一个地上来试,最终都又一个一个的失败告终。同学们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没有能同时把两个筐一齐挑起来?
  不一会儿,有同学举手了,(这时,老师故意当作没看见,让更多的同学思考,发现问题)……小手越来越多,是时候了,
  一个说:两年筐里面的东西有轻重;
  一个说:把多的这筐拿一些到少的一筐去;
  (这时老师抓住机会,板书了“多、少”两个字)
  另一人说:把多的移过去,补给少的一端。(真好,又出现“移、补”)这时黑板上出现了四个字:“移多补少”。
  第一个奇怪,产生了好奇心,第二个奇怪,引发了思考。这样的“亲生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而且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值得我们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一昧照搬别人的经验是行不通的,教师在仔细分析他人的设计思路的同时,要根据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它的可操作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我们做个有心人,多结合生活实际教学,如此才能真正地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如此才是我们所呼唤的真实课堂。
  二、经历过程,让学生积累经验
  “做数学”最初是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理解数学知识是怎样提出、形成、获得、应用的过程,更高层的是让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用生活中实际例子去说明。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学设计盲目,华而不实,学生无效学习,“做”得多余。
  案例3:“千米的认识”一课,教师带全班学生到操场上集中学习“千米的认识”。你知道关于“千米”的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1千米是很长的,有1000个1米。”“在长度单位中千米是一个很大的单位”“我知道千米就是公里。”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来亲身实践一下,我们一起来跑1千米。于是师生共同绕着200米跑道跑。跑完后,师:刚才我们跑完了5圈,有什么感受吗?生:“老师,太累了。”“我的心脏快出来了。”……这一环节过后,教师又让学生再跑1米,以比较跑1米与跑1千米的感受。
  让学生通过“跑”这样的“做”对学习有帮助吗?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1000这个数的概念,又知道了1米的单位长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情景举例描述“千米”单位,能对“千米”建立正确的概念,而“跑”更多的只是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反思交流,让学生创造提升
  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数学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学生探究活动很多,但实质收效甚微。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只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而没有引导他们反思、交流,造成学生没有实现思维的再创造和提升。预设成“枷锁”,合作是“摆设”,学生思维受阻,“做”得麻木。
  案例4:“认识人民币”一课,师:小朋友,我们来把桌上的人民币分分类?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各抒己见。生一:我是这样分的,纸做的一类,硬币分一类。师:你是这样分啊,可以。(语气中不免有些失望)生二:我是一分的归一类,二分的归一类,一角的归一类……一元的归一类……师(很着急地打断):你可能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还有别的分法吗?……听着学生发表的意见,老师感到失望又无奈,直到有一生:老师,我这样分,把元归一类,角归成一类,分归一类。这时,老师激动万分(兴奋溢于言表):啊!你说得太好啦,大家给他鼓鼓掌。
  案例4中,教师对学生不合预案设计的想法、充满智慧的提问、富有创意的结论是避而不谈,只按自己预设的目标完成教学。这样的“做”成了“摆设”,浮光掠影,几近无效。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精彩真实的现场生成,却不被我们的老师珍惜,甚至轻描淡写地一挥而过。预设成“枷锁”,使得学生许多创新的想法思维夭折在萌芽之中。甚至错误地认为:只有符合原先预设的教学思路,才是有效的思路。“做”不是教学的“花瓶”,“做”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
  案例5:有位老师在《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中,分成了预学、导学、固学三个部分。学生在自学并小组讨论结束后,一生上台汇报,她用手轻轻一点一指长方体的面,说这个长方体6个面,指得很快,并且在指的时候把长方体转来转去,这时老师站出来微笑着说:“你这样转来转去,我们都要晕掉了,你能把它拿稳,数巧妙吗?有些面我们可能看不到,但我们可以想。”而不是直接说你指的不对,这样转不行。学生的语言表达多多少少不够成熟,学生的指指摸摸也不到位,此时需要老师的引导和促进。
  在课堂学习中,有同桌之间的互助,有小组之间的合作,有老师的适时点拨。很多时候,大家各抒己见,真理愈辩愈明,疑问越理越清。它有利于学生建构起对问题的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看法,最终实现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沟通。
  我们教师要站在更高的教学视角寻找数学教学回家的路,不满足于学生仅仅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要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上做足文章。让我们深入解读“Hands on math”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走出“动手做”数学中的种种误区,师生共同成长,真正地营造出“真实、灵动、开放、生成”的绿色新课堂。
其他文献
当今流行的一个教育词汇是“新爱心教育”,这就对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全面的考验,要求大家以“心向孩子的更优成长”为价值取向,以“遵循规律,尊重差异,以爱育爱”为基本出发点,以“心态从容、过程舒缓、形象优雅”为行为参照,以实施“新目标教学”为研究重点,践行“新爱心教育”,打造活力校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不仅关注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发展,还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中等学生的更优
【提 要】 当今青少年学生心理越来越复杂,离心理健康尚存距离。班主任老师得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引导他们确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营造出一种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关键词】 健康;和谐;班级  当今社会,在青少年学生中,犯罪行为时有发生,离家出走、迷恋网络游戏、早恋、精神空虚乃至自残、自杀等现象更是越来越多。这些充分说明我们现在的孩子内心世界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复杂,离心理健康尚存距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每每想到这句“钱学森之问”,心里便有一种隐隐的痛。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又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连续发表了《学做一个人》(1925年)、《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行是知之始》(1927年)、《教学做合一》(1927年)、《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领悟爸爸的严格教育带给汤姆的终身影响,从而感受到课文主人公自觉遵守社会规定的高尚品格。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针对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如下的角色朗读设计,让学生在角色朗读中辩论明理。  师:那这条鱼放还是不放呢?(语调把握)  生插嘴(放,不放)。  师:站在爸爸这边的先来说说理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生态学观点来说,课堂就是一个由课程、教师、学生、环境等因素构成的微观的动态生成系统。自然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就是指在自然和谐、动态生成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知识的建构,从而富有生命力的完善自我,取得学习效益的整体提升。“自然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是我们追寻的理想的课堂。  一、关注和谐 情智共
【案 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一、实践感悟  1.实际操作(发放新本子)  师:(给同桌两个人每人发3个算术本。)一人发3本,两个人一共要发几本呢?  生:6 本。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3 3=6。  师:3个人一共要几个本子?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3 3 3=9。  师:4个人呢?  生:3 3 3 3=12。  2.感悟乘法  师:如果是20个人呢?你能很快想办法用算式表
邮品设计教学是我多年坚持的研究课题,因为我喜欢集邮,更爱画画,又善于辅导学生,所以辅导学生邮品设计成为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邮品设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孩子们的天性都喜欢看花花绿绿的邮票,可怎样才能巧妙地引导他们把看邮票的兴趣转移到创作邮票上来,创作出体现自己独特个性的生肖邮票?回顾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有如下几点经验和感受。  【初次接
“教得透彻,学得明白”,一直视为课堂中师生教与学发生的最佳状态。不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策略,其根本目的就只有一个: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对重点一再强调,对难点如何突破,无非就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学习,再配合习题练习,而习题的内容自然也是对重点、难点的考查,学生能解决,课堂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了,如果还不能解决,说明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在策略上要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班级成绩,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忽视了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客观事实。为此,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在班集体建设中,应该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创建班级文化的重要价值,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随风潜入夜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70-72页“倍数和因数”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  2.经历探索的过程,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同时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教学难点】 发现一个数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