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的文学与文学史的原创性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272787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观,对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它的导引下,研究者的视域、观念和方法都有了某些根本性变化。近年来,有学者对这一文学史观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吴炫的观点比较鲜明,也比较个人化。这里发表的四篇文章既涉及对吴炫文章的看法,也有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的思考,同时又有对新世纪文学史研究的某些展望。
其他文献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都有着原则上共同遵循的逻辑过程。国际关系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也有赖于是否完成以下这一发展进程:首先,是“多学科”阶段,即国际关系从其他已经相对成熟的学科领域中攫取有关的范畴、方法与知识来充实自身的阶段。年轻的国际关系研究尤其需要从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乃至心理学、地理学、数学等学科领域攫取养料以完备自身的学科基础,以应对浩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学科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而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相关性较强,中国的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从理论上说,应当以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来衡量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并以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结构升级作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从宏观政策看,需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向城市工业化的战略性转变,在改革、开放和开发中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与历史悠久的圣徒崇拜史相比,教皇“封圣权”的获得是相对较晚的事情。在教皇正式行使“封圣权”的最初几个世纪中(即中世纪中后期),教廷封授的新圣徒人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从非宗教层面来看,其原因可归于“封圣”周期的渐趋延长、“封圣”所需费用的日益增加以及政治因素对“封圣”过程的影响,但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廷“封圣”策略的变化。从根本上说,中世纪中后期“封圣”过程中出现的由多封型向少封型的转变是教廷谋取和巩固权力的反映,但其最终结果却与教廷的集权愿望背道而驰。
中国的城市化滞后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严重位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滞后显著加大了农村的人口负担,加剧了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紧张关系,恶化了农村乃至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城市化滞后使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影响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下的比较收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市场的开拓,并迫使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城市数量不足还减少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了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快速推进不仅是平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要
本文运用多元协整理论以及我国的相关数据,对宏观经济研究的前沿之一即预期增广的菲利普斯曲线(EAPM)进行协整分析和检验。其主要结论为:(1)我国的通胀、劳动生产率成本(工资)、需求和进口等4个变量(构成EAPM的变量)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关系(协整),因此,由EAPM所揭示的通胀(紧缩)的生成过程不宜用于解释我国的通胀(紧缩),即价格标高论在我国不成立;(2)我国的通胀(紧缩)和劳动生产率成本之间不存在协整即长期均衡,而通胀、劳动生产率成本和需求之间也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这一结论意味着用通胀刺激需求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