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5-01
作文应该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的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在作文时会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或在表情达意上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更多的学生是害怕作文,甚至逃避作文,往往无话可说,也无话可写。认为作文是学习中的苦差事。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写好作文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有必要:
一、扩大阅读,增长知识
1.课内阅读是基础
我们的教科书都是经过专家筛选过的,教科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可谓都是优美的文章,而文中的那些优美的词句、优美的语段都值得每一位学生去积累沉淀。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积累大部分来自于课本,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时,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着重训练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样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会尝试使用类似的词语。
2.课外阅读是辅助
虽说学生的语言大多来自课内积累,但是光靠教科书上的这些语言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写作要求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就积累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从低段开始就十分重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阅读联想是翅膀
孩子最富于想像,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像,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
二、做到习作小练与课文同步
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食粮,在此运用阅读与写作同步具有它的科学性、人文性。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说,习作随文是建立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桥梁",是实现阅读到写作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学生思维来说,习作随文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了"求同思维"的原则,从感性上引发并启迪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感悟到了一定的写作规律与技巧,尽快能进入写作状态之中。从个性心理来讲,能及时获得这样的信息,能使人产生快感。因此,习作与课文同步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尤其是低段学生要将学到的东西形成一定的形式就是:写一段话,但要做到这点不容易,我在学生起步写话中,紧抓住现成的材料,课文内容,课文结构,句式结构,优美句段,作品精神,进行仿写。
这种训练写作方式是一种务实的练习形式。它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依照原作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来进行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因此,习作随文这种训练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如:让学生描写秋天的景象,让学生用二年级教材上册"识字一"的简析,"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凉爽的秋天",这样就地取材既使学生思路开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会感到写作文这么简单有趣。
三、写随笔,给学生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
罗丹说过:"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作文时,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就别说深度了,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其实我们身边每天都要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出现形形色色的人。因此,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感受人生世态。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组织参观、游览,了解社会,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要要求学生作好读书、参观等笔记。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看到优美的自然景观,用言语加以描述,看到好人好事,把他们记录下来;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把它们抄录在本;自己突发的感受,更需要用言语表达。这些在写作时,自然成为写作素材。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增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学生如果养成了这个习惯就不会错过生活中的精彩之处。
作文应该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的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在作文时会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或在表情达意上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更多的学生是害怕作文,甚至逃避作文,往往无话可说,也无话可写。认为作文是学习中的苦差事。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写好作文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有必要:
一、扩大阅读,增长知识
1.课内阅读是基础
我们的教科书都是经过专家筛选过的,教科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可谓都是优美的文章,而文中的那些优美的词句、优美的语段都值得每一位学生去积累沉淀。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积累大部分来自于课本,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时,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着重训练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样课堂教学中,品味语言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会尝试使用类似的词语。
2.课外阅读是辅助
虽说学生的语言大多来自课内积累,但是光靠教科书上的这些语言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写作要求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就积累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从低段开始就十分重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阅读联想是翅膀
孩子最富于想像,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像,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
二、做到习作小练与课文同步
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食粮,在此运用阅读与写作同步具有它的科学性、人文性。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说,习作随文是建立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桥梁",是实现阅读到写作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学生思维来说,习作随文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了"求同思维"的原则,从感性上引发并启迪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感悟到了一定的写作规律与技巧,尽快能进入写作状态之中。从个性心理来讲,能及时获得这样的信息,能使人产生快感。因此,习作与课文同步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尤其是低段学生要将学到的东西形成一定的形式就是:写一段话,但要做到这点不容易,我在学生起步写话中,紧抓住现成的材料,课文内容,课文结构,句式结构,优美句段,作品精神,进行仿写。
这种训练写作方式是一种务实的练习形式。它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依照原作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来进行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因此,习作随文这种训练形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如:让学生描写秋天的景象,让学生用二年级教材上册"识字一"的简析,"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凉爽的秋天",这样就地取材既使学生思路开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会感到写作文这么简单有趣。
三、写随笔,给学生一双发现生活的眼睛
罗丹说过:"生活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作文时,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就别说深度了,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其实我们身边每天都要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出现形形色色的人。因此,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感受人生世态。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组织参观、游览,了解社会,接触大自然,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要要求学生作好读书、参观等笔记。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看到优美的自然景观,用言语加以描述,看到好人好事,把他们记录下来;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把它们抄录在本;自己突发的感受,更需要用言语表达。这些在写作时,自然成为写作素材。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增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学生如果养成了这个习惯就不会错过生活中的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