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探析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墒要]就业观念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往往决定着大学生就业前的最终选择,转变滞后的甚至错误的就业观念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与转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文章将从国家政策、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观 就业难
  
  大众化教育使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剧增,原来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短缺人才所具备的市场优势已不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已逐渐凸显为一个社会问题,就业观念作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往往决定着大学生就业前的最终选择,滞后的甚至是错误的就业观念必然导致大学生无法实事求是地进行就业准备和实质性就业。
  
  一、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滞后观念
  
  1、择业意向上仍抱着精英观
  日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不少大学生依然抱有“学而优则仕”的优越感,认为读大学就理所应当有个好工作,有高工资,留在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加上受教育成本投入过高等因素的影响“,获得较高收入”成为大学生在选择一份工作时首先关注的。由于求职的期望值太高,人为地提高了就业的门槛,加大了求职的难度。一方面,沿海、大城市传统产业的人才需求已接近饱和状态,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这就导致他们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居高临下,高不成低不就,于是“无业可就”;另一方面, 很多大学毕业生却嫌广大的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收入低,不愿意前往,造成“有业不就”的局面。
  
  2、择业倾向上被动和随意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端上“铁饭碗”。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就业模式已发生了变化,但仍有部分毕业生没有转过就业观念来,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旧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愿参与市场竞争,把找工作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
  
  3、以追求职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主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不断发生新变化。在当今社会上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从事一种职业终生不变的观念,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都希望找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这种思想体现在就业价值观上,就会过分注重用人单位的性质,在择业上偏好机关单位、国有企业等。这种观念使很多大学生宁愿选择一些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国营单位,也不愿去有充足就业需求和巨大发展空间、对自己发展更有利的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4、虚荣和盲目攀比的心理容易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在择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不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把“高人一等”的职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希望自己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和关注的焦点。有人片面认为到农村、去基层工作是浪费人才,收入低、环境条件差,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也有人的眼睛只盯着大城市,为了能到热门行业去工作,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结果学非所用,再加上这些热门行业竞争激烈,非但成不了才,反而荒废了专业知识。有这样虚荣心理的学生,思想游离于现实之外,一旦这种虚荣心理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因素分析
  
  1、国家就业体制不健全
  受户籍、社会保障及工资等特定制度安排的强化,我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将劳动力市场分割成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城市与农村以及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这些障碍主要是国有单位使用高校毕业生仍然有户口指标的限制,而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非常需要人才,却因为没有岗位和编制,供给严重不足;国企与私企的不同待遇,民企的弱势地位,很多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企事业单位虽缺乏竞争与活力,却享有优厚的待遇,管制松、工作轻闲。所以,相当多的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都希望选择在城市与发达地区以及正规部门就业,甚至宁愿选择自愿失业,也不愿意在农村和落后地区以及非正规部门就业。
  
  2、媒体的片面报道,误导用人单位选材的非理性
  目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的报道,报忧的多,报喜的少,对学生择业进行引导的少,流于表层的多,深入分析的少。由于媒体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难,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错误认识,造成对人才的盲目高消费和缺少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初期培训的意识与责任。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注重人才的发展潜力,过于看重工作经验,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这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会使大学生产生消极就业观。
  
  3、高校学科建设、就业指导滞后的矛盾突出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加速,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有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专业设置又往往不能面向市场需求,造成毕业生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如此一来就更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此外,学校的就业教育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择业问题关注不够,无法针对大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专门咨询和直接指导;同时也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供求变化趋势的有效掌握,因而,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正因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难以引导大学生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上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4、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其形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中国当前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这些人一方面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他们更加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收入的多少成为大学生就业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面对与期望值差距过大的职业时,失业就在所难免。此外,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单纯而有保障的大学生活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他们情感丰富而强烈,但自制力差;要求独立,但又存在依赖心理,这使得一些人不能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
  
  三、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必要性
  
  1、严峻的就业形势
  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已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前 几年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叠加起来约有480万人。2010年比2009年增加20万,达到630万。大学每年招生都在600万以上,但是高考升学率却不到50%,这意味着每年有600多万高中生成为大学生,同时还有600多万高中生没考上大学。这两类人加在一起就是1200万。大学毕业生队伍越来越大,与全社会的企业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起,形成了“三峰加叠”现象。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急速增加,就业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在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总体相对趋紧的情形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2、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由“天之骄子”逐渐过渡到“普通老百姓”,大学生的就业由政府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而只是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素质的部分,这必然需要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大众化相适应的基层性工作。因此,当前大学毕业生必须参照市场形势调整个人的就业期望值、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理状态,把自己看成是普通劳动者,确定大众化就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
  
  3、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支配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施双向选择制度,新的就业机制的创建,使得大学生就业具有了主动性和竞争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就业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坦然应对就业危机,在就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的建议
  
  就业观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与原因,存在误区也是必然,这既与大学生本身有关,也与社会、学校、用人单位有关。如果专家、学者、社会公众与主流媒体过度强调通过改变就业观念或低就业来解决就业问题,显然是舍本逐末,没有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国家体制、市场体制与社会劳动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将使得这一部分改变观念低就业的大学生为实现就业支出过高的成本。
  就业作为我国一项重大的政策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破解需要国家、社会、政府职能部门和学生家长共同发挥多方面的力量来应对。
  
  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落实
  一是要打破地区分割、城乡分割状况,加快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步伐,在这些具有垄断『生质的单位逐步实现就业体制市场化。二是出台具有可操作性与吸引力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西部艰苦地区就业,政府如何制定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艰苦地区就业,不但关系到大学生就业,也关系到农村和西部艰苦地区的经济发展。三是推进和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大学毕业生到小型民营企业就业的社会保障之忧,使其享有与到大中型国有企业相同的社会保障。四是完善就业市场,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网络和监测、预警系统,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政策,引导大学生合理流动。
  
  2、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应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学生个人要调整就业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个人角度讲,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应理性地看待就业现状和造成就业难问题的各种因素,摒弃不切实际的虚荣心里和陈旧过时的就业观念,重视个性化学习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在综合提升自我素质的基础上,加强竞争意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能力对自己合理定位,不应一味把就业目标定在有限的就业领域和大城市,要有勇气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
  总之,就业观念的转变不是大学生和家长单方面的行为,同样应引导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转变观念。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高校毕业生这支宝贵的人才资源,到祖国最需要最适合的岗位上去。
  
  参考文献:
  [1]傅新华,阳琴,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J],教育探讨,2009(7)
  [2]夏艳霞,大学生就业重在转变就业观念[J],黑河学刊,2009(5)
  [3]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5)
  [4]王珩,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兰州学刊,2008(12)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滋肾丸浸膏对去卵巢所致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骨髓OPG/RANK/RANKL系统的影响,探讨其抗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为中药滋肾丸浸膏临床预防和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80只健康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模型组(Sham)14只,手术模型组(OVX)66只。将去卵巢术后状态最佳的60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模型组(OVX)、尼尔雌醇组(E2)、滋肾丸高(High)
魏广君,1964年生于河南郑州。有《率真堂书画篆刻艺术》、《魏广君山水画艺术》、《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魏广君》、《中国画坛——60一代·魏广君》、《空潭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通过“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倡导自主探究方式、合作交流探究活动、实践运用探究拓展、情感体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我们教师不断地研究使用新的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其中“问题情境”教学法就倍受我们的青睐.所谓情境,是一种形象环境的表现,如光线、颜色、声音、气氛
在春砂仁的盛花期和幼果期使用5ppm或10ppm的2,4—D喷施花朵和幼果都有不同程度的保果作用,其中以喷施5ppm2,4—D的效果比较稳定。喷施5ppm2,4—D+0.5%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溶液,
随着社会发展,孩子智力被过早开发,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本文就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做简要探讨.
我省地处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极适宜茶树生长,加之我省产茶历史悠久,因而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为摸清我省茶树品种资源,早在50年代初,我省就开始组织
新课标理念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生活化、趣味化、自主化、开放化的作业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中一种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可见,如何按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作业生活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成为首选,既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通过将新授教学内容依照其特点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