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脸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akk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们对脸就很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说了可能好多人不相信,明朝皇族见人,也是要化妆的。《茶香室续钞》援引明朝文献说:原以为皇帝的帽子,都用珠宝,但不用翠。可是也见过藩王家里有喜事,王爷头上簪花两枝的,还都是翠做的,即所谓翠花。一问内侍,才知道皇帝在后宫中也簪花。《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说,他到都城,和太监们聊天,谈到皇帝上朝前一定要在脸和脖子上扑粉,这样显得更加严肃。扑粉和严肃沾得上边吗?人家没解释。也许,是因为朱元璋长得不好看,子孙们试图洗白,也未可知。
  不过也真有不在乎自己脸黑的。这位是名人,王安石。有一天他哥们儿吕惠卿跟他说:“你脸上长黑斑了啊,告诉你个偏方,用芫荽洗洗,就能洗掉。”王安石说:“我脸长得黑而已,不是黑斑。”吕惠卿道:“芫荽也能把黑洗掉。”王安石笑了:“我黑是天生的啊,芫荽有啥用呢?”
  男人脸黑点儿不是大问题,要是坑坑洼洼就有点儿麻烦。古人把出了水痘在脸上留下的疤痕叫“痘疤”,文雅一点的名字叫“天黥”。明朝有个文人叫徐渭,给一幅人物画像写赞,画上这位是天黥。脸长成了这样还得夸,真夠难为徐渭的。徐渭还真有辙,直接写道:瓜啊瓠子啊又白又肥,只能做腌菜;松柏树干多鳞片,却是栋梁。看您的长相,必须得不是瓜瓠,是松柏……有这么夸人的吗?
  黥是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字。尤其是在宋朝,运用得比较普遍,《水浒传》里的宋江、林冲等人,都被刺过。魏泰《东轩笔录》讲了个脸上刺字的段子:有个叫陆东的,通判苏州,并且代理知府行事。他判了一个罪犯,需要流放,就在人家脸上刺了几个字:“特刺配某州牢城”。
  字刺完了,手下人提出不同意见:“领导啊,不对啊。这个‘特’字,意思是本不该这么干,但因为某种原因,破例这么干。你这不是说,他罪不至此,但迫于朝廷规矩只好发配吗?这不是事实啊。这人本来就该发配,又来个‘特’,讲不通,回头上面该追究了。”
  陆东一听,吓坏了,立刻把犯人叫来,重新刺字,把“特刺”二字,给改成“条准”了。倒霉的犯人,受了二茬罪。
  后来,有人向上级推荐陆东升官,上级一听他的名字,就说:“陆东啊,知道知道,是不是苏州那位在犯人脸上打草稿的?”
  关于脸,还有一个挺有名的寓言。这个寓言的原创是唐朝人顾况。《唐语林》说,顾况这个人总是和同事闹别扭。有一次和领导吵完架,气哼哼地讲:“我做梦梦见嘴和鼻子争功,嘴说:‘我谈论古今是非,你个鼻子不出声,为啥在我之上?’鼻子说:‘咋了?饮食非我不能辨!’眼睛对鼻子说:‘我近能看毫端,远能看天际,唯我当先,必须在更上面。’接着问眉毛:‘你有啥用啊,还在我上面?’眉毛道:‘怎么了?我是没用,就好比主人养的宾客。可没有宾客,就不体现实力,没有眉毛,以何面目见人啊?’”
  顾况说这话,是挤兑那些高高在上的、毫无用处的家伙,跟眉毛一样,纯属撑门面。有个群口相声叫《五官争功》,最早的出处,也许就是这个。
  还好,顾况一番话让领导觉得有道理,对他又好起来了。
  唐玄宗时期,有一位安西衙将刘文树,口才极佳,特别善于奏对,唐玄宗挺喜欢他。就一样,刘文树长了一脸黄毛胡子,特别像猴子。唐玄宗呢,还就老拿这事儿挤兑他。唐书《开元传信记》说,有一次刘文树又要见皇帝了,事先唐玄宗叫来身边的谐谑高手黄幡绰,叮嘱道:“明天见了刘文树,你给我好好奚落他。”刘文树早知道皇帝憋着坏呢,也找到黄幡绰,送了他好多礼物:“最烦别人叫我猴子了。你明天再怎么说,也别说我像猴子哈。”
  第二天,当着皇帝和刘文树的面,黄幡绰是这么说的:“可怜好个刘文树,髭须共颏颐别住。文树面孔,不似猢狲,猢狲面孔,强似文树。”就是你不像猴子,是猴子硬要像你。
  唐玄宗大笑,心里也知道黄幡绰肯定收了刘文树的好处。可还是开心了呀,就没再追究。
  将军的脸是如此重要,若是长得不给力,上阵杀敌,可能效果就要打折扣。《教坊记》和《乐府杂录》都说到了脸的故事,综合一下,是这样的:南北朝北齐的时候,皇帝高欢之孙、兰陵王高长恭“性格胆勇”,上阵杀敌,总是最先突入敌阵。就一样不好,长得有点娘,脸孔女里女气的,这多影响打仗的效果啊。高长恭想了个办法,做了个大面具,临阵戴在脸上,这回真是威风八面,百战百胜。这就是面具的开始——后来,在一些需要雄壮之气的音乐里,就出现了面具人。比如击鼓,唐朝宫廷里的鼓手,都戴着面具,拎着鼓槌出场。
  类似的事情现在还有。英超切尔西队守门员切赫就是一位。2006年,切赫在比赛中被对手踢得颅骨骨折。伤愈后,每当比赛,切赫必戴面具。一种说法,这是医嘱,必须保护切赫面部;另一种说法,切赫必须戴着面具心里才感到踏实,要不老有阴影。不管怎么说,切赫这面具就算永远戴着了,除非他退役。而面具,也成了切赫的标志。
  拿面具遮住自己,不要脸,其实也是为了要脸。
  (李志刚摘自译林出版社《风月有痕》)
其他文献
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官的史德。  史官,是历史的记录人,也是是非曲直的责任界定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句诗讲了《左传》里的两段故事。齐国的权臣崔杼杀了齐庄公,另立新君。史官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推出殿外斩了。史官的二弟继任,再写“崔杼弑其君”,再被斩。三弟继任,仍写“崔杼弑其君”,又被斩。最小的弟弟赴任后,还是如此书写。邻国的史官闻讯后,都捧着“崔杼弑其君
只要有语言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谎言。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说过大大小小的各种谎。有些谎言是善意的谎言,云淡风轻;而有些谎言却像一把利刃,留在心里一辈子。@匿名用户:  在一个早上我终于忍不住跟父母说:“哥哥在我和妹妹睡觉的时候过来摸我们。”  “这样的吗?他还有做什么其他的事吗?以后不让他睡你们的上铺了。”爸妈语气很风淡云轻。感觉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我突然什么都不想说了,不想破坏他俩心中我哥的
小时候,最害怕写的作文是《我的童年》。因为童年,在记忆里,所剩无几。既没有同伴一起刨土上树,也没有自己撒欢打滚。有的,只是,自己。  每天早上醒來,家里空空荡荡,跟玩具们打个招呼,然后吃掉已经泡了一个小时的方便面。背起书包,出门,然后在地上摞起两块砖头,踩上去,把锁头上锁,把钥匙挂在胸前。  很多人觉得,80后,独。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什么都想独占。其实,独,并非独占,只是孤独,没法改变的孤独。
我痛恨成功学。  首先,在我的世界观里,“成功”比“爱情”更难定义,或者我定义中的成功与社会普遍定义的成功相差太远。我认识一个老哥,他一辈子唯一做过的正式工作就是当他爸爸的秘书,这个正式工作维持了不到半年,他爸爸就死了。之后,这个老哥成功地在帝都无所事事三十年,直到今天。  我定义的成功是内心恬静地用好自己这块材料,或有用或无用,本一不二。在这个老哥无所事事的三十年中,他喝酒,他晃荡,他写了两本简
电影《妖猫传》对白居易和《长恨歌》十分推崇。《妖猫传》的原作者是日本作家梦枕貘,据说这本书写了17年,耗费了2600张稿纸,他的书也让很多国家的读者更了解了中国的白居易。为什么这位“貘作者”这么用力地膜拜《长恨歌》和白居易呢?这就要说到白居易在日本的超神地位。  在唐朝,有一个人,只靠一支笔,就征服了整个日本,他就是白居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在日本平安时期,白居易简直是个神。  白居易什么时候
最近通过一次机会,在全东京入学难度第二名的私立小学做了一次临时教师。临时教师是志愿者性质的,没有报酬,但作为外部人士能够一窥小学教育现场的机会难能可贵,更何况是门槛极高的私立名校。  这所学校是名牌私立大学的附属校,实行小、初、高、大学一贯制教育,除了少数学生高三时会选择报考其他大学,约95%的学生都会通过校内推荐的渠道顺利进入同一所大学。每个年级招收三个班,每班36个孩子,一年只有108个名额,
我们身处的文化极其讲究孝道,时至今日,耳目所及,你依然會看到类似二十四孝的宣传。一个人纵然在学识上、金钱上亦或在仕途上声名显赫,但如果你在孝道上有所欠缺的话,绝大多数人都会偏向老人,对你就不是什么中肯的白璧微瑕的评价,而变得非常地极端,那就是孝与不孝。国人在孝道方面的道德感极其强烈,一旦在别人眼里落个不孝的名声,你很难在邻里抬起头来,那些热衷道德绑架的乡邻会让你领略什么是“半生辛劳,一朝毁之”。 
张爱玲有一句话: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大家公认是警句。警句者,使人惊,使人醒,使人集中注意力。哪来的魅力?因为以前没人这样说过,我们从未这样想过。原来人的空间如此狭小,人所拥有的是如此贫乏。灵魂住在肉体里,肉体住在衣服里,衣服住在屋子里,屋子住在市镇村庄里……你我只是住在自己的衣服里。  写成这一句名言的秘诀是,她用了一个“住”字,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中的两个合而为一。论修辞,这个字可以跟王安石用了
婆婆說,等无花果成熟的时候,芭贝特就可以到长着甘蔗的贝弗溪边去看她的表亲了。倒不是说无花果成熟和这有什么关系,不过婆婆就是这个样子。  对芭贝特来说,似乎还有很长的时间要等,因为树上的叶子才展新绿,无花果还是青翠坚硬的小球。  不过,温暖的雨水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强烈的阳光。尽管婆婆如圣母像一般耐心沉稳,芭贝特像蜂鸟一样焦躁不安,她们都一样意识到了酷夏的到来。每一天,芭贝特都蹦蹦跳跳出门,到篱笆旁
我的老板找我促膝长谈,一口一个“傻丫头”地唤我,她告诫我年轻人做事不要冲动,愿意放下骄傲才能成就未来的自己。我摇了摇头,轻轻说道:“姐,我还是想辞职。”  算下来,我在这家公司工作有一年了,这在我起起伏伏的职业生涯中算不得长,也算不上短,但却是让我绝顶失望的一段工作经历。我的公司是一家主营食品的电商公司,换言之就是一家淘宝店。但与很多淘宝店不同的地方在于,我的老板是一名网红。每每有新品上架,她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