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zx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有一句话: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大家公认是警句。警句者,使人惊,使人醒,使人集中注意力。哪来的魅力?因为以前没人这样说过,我们从未这样想过。原来人的空间如此狭小,人所拥有的是如此贫乏。灵魂住在肉体里,肉体住在衣服里,衣服住在屋子里,屋子住在市镇村庄里……你我只是住在自己的衣服里。
  写成这一句名言的秘诀是,她用了一个“住”字,衣食住行四大要素中的两个合而为一。论修辞,这个字可以跟王安石用了那个“绿”字比美(春风又绿江南岸),甚或更为精彩。相沿已久的说法是人都裹在衣服里,或是包在衣服里,辞语固定,读者的反应也固定,终于失去反应,视线在字面上木然滑过。作家的任务是来使你恢复敏感。
  “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这句话真的是破空出世吗?似又不然。东晋名士刘伶觉得穿衣也是礼教拘束,脱光了才自在,一时惊世骇俗。他的朋友去看他,劝他,他说,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怎么跑进我的裤裆里来了?这不是宣告他“住在衣服里”吗?他的办法是把“衣服”放大了,房子是衣服,天地是房子,超级飓风过境,好大的口气!
  同一时代,另一位名士阮籍,他又有他的说法。东晋偏安江南,不能发奋图强,北方强敌压顶,士大夫苟全一时,阮籍慨叹人生在世好比虱子在裤裆里,一心一意往针线缝里钻,往棉絮里钻,自以为找到了乐土,其实……!阮籍用比喻,世人好像虱子一样住在衣服里,他把人缩小了。
  阮籍的年龄比刘伶大,但是不能据此断定刘伶受了阮籍影响。张爱玲呢?我们只知道她的警句中有阮籍刘伶的影子。从理论上说,作家凭她的敏感颖悟,可以从刘阮两人的话中得到灵感,提炼出自己的新句来。如果她的名言与阮籍刘伶的名句有因果关系,这就是语言的繁殖。作家,尤其诗人,是语言的繁殖者,一国的语言因不断的繁殖而丰富起来。
  即使有阮籍刘伶的珠玉在前,张爱玲仍有新意,在她笔下,人没有缩小,衣服也没放大,她向前一步,把人和衣服的关系定为居住,自然产生蟹的甲、蝉的蜕、蜗的壳,种种意象,人几乎“物化”,让我们品味张派独特的苍凉。张爱玲,阮籍,刘伶,三句话的形式近似,内涵各有精神,作家有此奇才异能,我们才可以凭有限的文字作无尽的表达。
  警句的繁殖能力特别强,也许有关系,也许没关系,陈义芝写出“住在衣服里的女人”,多了一个“女”字,如闻哗啦一声大幕拉开,见所未见。女人比男人更需要衣服,也更讲究衣饰,衣饰使女人更性感,一字点晴,苍凉变为香艳。文学语言发展的轨迹正是从旧中生出新来。
  也許有关系,也许没关系,有位作家描写恶棍,称之为“一个住在衣服里的魔鬼”,他似乎把“住在衣服里的女人”延长了。忽然想起成语“衣冠禽兽”、“沐猴而冠”。这两个成语沿用了多少年?你怎想到写成“住在衣服里的猴子”?我们往往要别人先走一步,然后恍然大悟。收之桑榆,未为晚也,我们仍然可以写“一个住在军服里的懦夫”、“一个住在袈裟里的高利贷债主”之类等等。
  又见诗人描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说他是“住在衣服里的人”。这句话和“人都住在他自己的衣服里”,都是那么几个字,只因排列的次序不同,别有一番滋味。还记得“小处不可随便”和“不可随处小便”吗?住在衣服里的人,和“一身之外无长物”何其相近,可是你为甚么提起笔来只想到陈词滥调呢!(梅朵荐)
其他文献
宋代·沈辽  沈辽(1032-1085年),字睿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筑室齐山上,名曰“云巢”,人称“沈云巢”。宋神宗年间,官至太常奉礼郎,监杭州军资章。沈辽不喜仕进,擅长诗文,尤工书法,楷行俱佳,自云学王献之,意趣高超,特立不群。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習其笔法。苏轼说:“沈辽少时本学其家传师者,晚乃讳之,自云学子敬,病其似传师也,故出私意新之。”楼钥在《攻 集》中写道:
提到零食,有谁不喜欢呢?无论是入口即化的巧克力,还是脆香无比的薯片,我们总有一款最钟爱的零食,吃起来非常过瘾。那么,零食里有什么科学呢?有孔的饼干  饼干有各种味道和形状,但许多饼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有小孔,这是为什么?  制作饼干时,工人会将小麦粉、水、酵母等混合在一起,揉成面团,然后再将面团分块,做成饼干的形状。其中,小麦粉中有淀粉,酵母会分解淀粉,产生二氧化碳;再者,在烘烤过程中,面团中的水
奶奶是在九十九岁去世的,没有实现过一百岁大寿的心愿,祸因是沟口上王家的狗。  三年前,奶奶还很精神,种的有菜园,一个人时常从豹溪沟袁家屋场走两里路下狮坪街,给自己买吃的和头痛脑热的药。那次从街上回来,不知怎么碰上王家的恶狗,奶奶占着手,腿脚又不如年轻人,被它在腿肚子上含了一口。回来伤口化脓,躺了两个月,再下床的时候,发现两腿走不动路了。  拄拐杖也不行,两腿是飘的,像是枯干了的芝麻秆子。后来奶奶想
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官的史德。  史官,是历史的记录人,也是是非曲直的责任界定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句诗讲了《左传》里的两段故事。齐国的权臣崔杼杀了齐庄公,另立新君。史官如实记载“崔杼弑其君”,被崔杼推出殿外斩了。史官的二弟继任,再写“崔杼弑其君”,再被斩。三弟继任,仍写“崔杼弑其君”,又被斩。最小的弟弟赴任后,还是如此书写。邻国的史官闻讯后,都捧着“崔杼弑其君
只要有语言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谎言。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说过大大小小的各种谎。有些谎言是善意的谎言,云淡风轻;而有些谎言却像一把利刃,留在心里一辈子。@匿名用户:  在一个早上我终于忍不住跟父母说:“哥哥在我和妹妹睡觉的时候过来摸我们。”  “这样的吗?他还有做什么其他的事吗?以后不让他睡你们的上铺了。”爸妈语气很风淡云轻。感觉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我突然什么都不想说了,不想破坏他俩心中我哥的
小时候,最害怕写的作文是《我的童年》。因为童年,在记忆里,所剩无几。既没有同伴一起刨土上树,也没有自己撒欢打滚。有的,只是,自己。  每天早上醒來,家里空空荡荡,跟玩具们打个招呼,然后吃掉已经泡了一个小时的方便面。背起书包,出门,然后在地上摞起两块砖头,踩上去,把锁头上锁,把钥匙挂在胸前。  很多人觉得,80后,独。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什么都想独占。其实,独,并非独占,只是孤独,没法改变的孤独。
我痛恨成功学。  首先,在我的世界观里,“成功”比“爱情”更难定义,或者我定义中的成功与社会普遍定义的成功相差太远。我认识一个老哥,他一辈子唯一做过的正式工作就是当他爸爸的秘书,这个正式工作维持了不到半年,他爸爸就死了。之后,这个老哥成功地在帝都无所事事三十年,直到今天。  我定义的成功是内心恬静地用好自己这块材料,或有用或无用,本一不二。在这个老哥无所事事的三十年中,他喝酒,他晃荡,他写了两本简
电影《妖猫传》对白居易和《长恨歌》十分推崇。《妖猫传》的原作者是日本作家梦枕貘,据说这本书写了17年,耗费了2600张稿纸,他的书也让很多国家的读者更了解了中国的白居易。为什么这位“貘作者”这么用力地膜拜《长恨歌》和白居易呢?这就要说到白居易在日本的超神地位。  在唐朝,有一个人,只靠一支笔,就征服了整个日本,他就是白居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特别在日本平安时期,白居易简直是个神。  白居易什么时候
最近通过一次机会,在全东京入学难度第二名的私立小学做了一次临时教师。临时教师是志愿者性质的,没有报酬,但作为外部人士能够一窥小学教育现场的机会难能可贵,更何况是门槛极高的私立名校。  这所学校是名牌私立大学的附属校,实行小、初、高、大学一贯制教育,除了少数学生高三时会选择报考其他大学,约95%的学生都会通过校内推荐的渠道顺利进入同一所大学。每个年级招收三个班,每班36个孩子,一年只有108个名额,
我们身处的文化极其讲究孝道,时至今日,耳目所及,你依然會看到类似二十四孝的宣传。一个人纵然在学识上、金钱上亦或在仕途上声名显赫,但如果你在孝道上有所欠缺的话,绝大多数人都会偏向老人,对你就不是什么中肯的白璧微瑕的评价,而变得非常地极端,那就是孝与不孝。国人在孝道方面的道德感极其强烈,一旦在别人眼里落个不孝的名声,你很难在邻里抬起头来,那些热衷道德绑架的乡邻会让你领略什么是“半生辛劳,一朝毁之”。